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9.75K

教學的路不是一直順暢的,大家需要及時反思自己的得失!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教學反思

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教學反思範文【1】

這一章 ,應該是整個初中地理最難的內容了,而學生由於目前所掌握的知識太少,理解能力稍差,所以難度可想而知。我在講這一章的時候把內容稍微調整了一下,先講了地球和地球儀,在這裏只是先讓學生感受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儘量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一個空間的概念,並充分想象地球的大小。然後過度到地球儀,並讓學生認識地球儀。在講這裏的時候,有一點不足就是沒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地球儀,課後我感覺這裏應該讓學生明白地球儀的形狀,放置原理,地軸以及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南北極並介紹不同地球儀的用途。 然後我透過使用立體地形地球儀讓學生認識表面不同顏色的意義,然後過渡到講地球表面的陸地與海洋中的第一節大洲與大洋,認識陸地與海洋的面積比較,以及各大洲與大洋的分佈和分界。在講解時漏掉了大陸、島嶼、半島以及海峽的定義,使以後的教學費了很大的周折,這是一個很大的漏洞。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放在大洲大洋的分佈之前讓學生先掌握。

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教學反思範文【2】

《陸地和海洋》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和鞏固本章的主要知識點,並初步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第一節《大洲大洋》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好世界地理的基礎。主要講述世界的海陸分佈,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與分佈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也是複習掌握的重點。第二節《海陸的變遷》則側重於科學觀念和科學史教育,以及科學興趣和科學方法的培養。內容包括“滄海桑田”、“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啓示”、“板塊的運動”三部分,教材透過大量實例說明海陸形態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從大陸漂移假說到板塊運動學說的形成,是極好的科學方法論教育素材,從假設到推理,再到實踐驗證,最終形成完整的理論,這一過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學方法。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看似十分簡單,但由於初一學生空間概念差,有關分佈的知識並不容易掌握。同時,本章又是學習世界地理所必需的準備知識,對七大洲地形的特點,世界火山、地震的分佈,世界的氣候、自然景觀、自然資源以及分區地理等整個世界地理的學習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複習過程中建議透過多種途徑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牢固掌握本章基礎知識。

按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倡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由於是複習課,因此設計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知識,實現知識重現,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記憶,掌握知識。所以在課堂教學設計上建議安排學生讀圖探究、回顧知識的活動較多。建議老師在指導學生活動時要注意調動學生全員參與,特別要多鼓勵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分層教學,難度大的問題給優秀生回答,比較簡單的內容給中下層次的學生做,做對了及時肯定表揚,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並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由於是複習課,練習肯定少不了,建議練習形式多樣,可以小測,可以小組互相問答。當然測試練習選擇要精,不要太濫。要讓複習課上成讓學生開心並有成就感的課。

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教學反思範文【3】

一、講評課必須對考試總體情況進行彙總

對每份試卷認真批改,要進行試卷分析,找準學生做錯的原因;對要講的題進行認真分析,研究講法,確保學生儘可能高的掌握率;對學生得分情況進行統計,結合實際有選擇公佈。

二、認真設計課堂

對講評課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正確處理好詳講、略講、不講;先講、後講的關係;該講的一定要講懂、講透、擴展,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應計劃預留給學生消化整理的時間。

三、知識遷移和變式訓練

堅持一題多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堅持一題多解,常規方法爲主,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堅持多題一解,這是歸納題型的最好辦法,意在培養學生的同向思維能力,確保做一題,會一類、帶一串。

四、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答題技巧和心理素質

1.講題的重點應放在對題目的分析上,在這個過程中,要展示整個審題過程和思維過程,這個過程要與學生同步進行,這是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主要途徑。

2.地理學科要根據自身特點,教給學生審題方法。要給學生講清如何理解關鍵詞語,如何挖掘隱含條件,如何排除干擾因素等。

3.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不能看到題長就打怵要求學生靜下心來認真讀題,找出有用條件,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反覆琢磨,認真思考,化繁爲簡,逐步理解。

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教學反思範文【4】

“海洋與陸地”這個活動中,教材上用方格紙和世界地圖,讓學生透過數格子的方法來知道地球表面的海洋麪積要比陸地面積大得多。在之前試教的時候發現:有的格子裏面既有陸地也有海洋,學生就不清楚該放在哪一類了?學生們都能數出海洋的格數多於陸地,但是得到的確切格數卻有着多種不同的答案?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就用一個小遊戲——看看右手拇指在哪裏?替換了教材上的這個活動。但是這個遊戲實質運用到了 統計方法(如果累計拋地球儀的次數足夠多,經過計算能夠得到:海洋的次數/總次數≈71%,海洋在地球表面所佔的面積越接近),這對二年級學生很難理解,絕大部分學生在乎是否能夠參與到這個遊戲中,沒有意識到它的實質。如何把趣味性和學科知識更好地融合起來,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應進一步去思考。

最後一個環節:我們真的有着豐富的水資源嗎?替換了教材上原來的大氣層這個內容。之所以這樣設計一個方面是爲了整堂課的完整性,前面一個環節已經學習到海洋與陸地,這時又折返學習大氣層,不免感覺有些突兀,內容上沒有一定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大氣層對於二年級學生還是比較抽象的,它存在於地球的表面,這和學生理解的地球的表面這個概念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出於以上兩個原因的考慮,未設計學習大氣層這個內容,而是圍繞“地球上水資源很豐富但是人類能夠使用的水資源卻是很有限的”這個主題對這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設計。這個環節中爲了讓學生更爲直觀的瞭解淡水資源的有限,使用量筒演示,演示過程中出現了容積和百分比的表述,和韓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提到了此問題,低年級的學生對於數字沒有具體的概念,這個內容過深了,當時只要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水的多少就可以了。對教材的處理、教學內容深度的把握要更爲細緻全面,應該更多考慮到學生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