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8.21K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一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我們常說學習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過程,評價一節好課的最重要的標準是什麼那就是看學生從這節課裏學會了什麼從本節課看,教師教會學生的是品詞析句,積累語言的好辦法,帶給學生的是閱讀和言語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都是在愉悅的情境中,在教師與學生"零距離"的對話中完成和實現的。

1,揭題激興:讓學生從以前學過的葉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腳》引入,欣賞其中精彩的片斷,不僅讓學生感受葉老細緻的觀察能力和駕馭語言的高超水平,還能喚起學生的感情積累,然後再要求學生根據課題對本文內容進行推測,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的興趣,爲新授課作出良好的鋪墊。

2,初讀曉意。這塊環節我還安排了生字新詞的教學,對於中年級學生而言,詞語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會讀會認,還要引導學生養成獨立地理解詞語意思的習慣。其中"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課,我重點抓住"推薦"一詞的理解,從而體現詞不離句的思想。

3,細讀明理:將課文分爲"修改作文"和"邀請做客"兩個部分來學習,體會作文修改之道,感受葉老先生的人品。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品味葉老對肖復興文章的批改,再透過談感想,朗讀等方式體會葉老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葉老不僅是文學的大師,其人品更是堪稱楷模。

4,質疑課題,小結激趣,爲下節課的學習作很好的鋪墊。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在教學中我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薰陶和感染。讓學生體會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的寫作態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從而明白寫作和做人的道理。

練習的設計是教師給學生創造的`又一個語言訓練的機會。既是對教學內容的一次小結,又利於蒐集反饋學生的學習資訊;懸念的設定,費時不多,但卻是必要而且心須的,教師巧妙設計的兩個聯想題,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又點明瞭課文的中心內容,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成爲一個整體。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二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的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受到葉聖陶先生的關懷教導,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事。課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藉教材,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敘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蘊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點,實現教學方式的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

教材內容的重點非常突出:從葉老爲"我"修改作文這件事中,可以領悟到如何作文,還可以體會到葉老做事的認真與平和;從"我"到葉老家做客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葉老的親切與質樸,也可以感受到葉老對"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或課後練習,如"讀了課文我很受啓發,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寫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體會",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字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字,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預設是美好的,課堂是遺憾的。今天的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學生不在狀態,遊離於課堂之外,致使課堂感悟不深,教師教學吃力。其次,本課時另一遺憾的地方是教學時間不夠,這與我的課堂教學機智不夠有關。在王科文提出:"從這裏我看到了葉老的認真平和溫暖。"時,我沒有抓住這次機會,順勢而下:"叢哪裏看出來的呢"引導學生抓住文字感悟理解,而是再讓一位學生繼續說,浪費了很多時間。另一個原因是與我設計時只關注了內容,脫離了學生實際有關。我們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差,課前預習習慣差,平常我要用三課時來上的課,在本次設計中我只用了兩課時,使之原本豐富的詞語教學時間大大縮短了。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三

人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以“成長的故事”爲專題編排課文,其中《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復興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爲他修改一篇作文並請他到家中做客,使作者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在教學過程中,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一、設定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爲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爲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滿牆的爬山虎讓學生回憶,問:你們想到了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我想到了學過的課文《爬山虎的腳》。”我便順勢出示《爬山虎的腳》中描寫爬山虎樣子的句子讓學生讀。談話:“《爬山虎的腳》是我國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寫的,他曾經影響和培養了一大批文學青年的成長,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肖復興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肖復興爲了懷念葉老先生寫了一篇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邊板書課題,學生讀題質疑。改變了以往的談話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葉聖陶先生的瞭解。然後讓學生帶着“葉聖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自主讀課文。目的是透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⑴葉聖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⑵看了葉聖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爲什麼那麼激動?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說說你從中受到的啓發。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着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採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