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2000字>

大學讀後感範文2000字

學問君 人氣:2.79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讀後感範文20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讀後感範文2000字

大學讀後感2000字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裏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爲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原爲《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爲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爲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爲"四書",從此《大學》成爲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爲"經"一章,"傳"十章。認爲,"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爲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爲"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衆、慎得、生財、舉賢。"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的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再透過禮樂教化,以啓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爲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爲外物所幹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係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係。"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並不相同。文章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四有"新人們的個人修行之道,"平治齊修"則是"古之聖王"的基本國策了。這種國策,用一句歌詞說,就是:"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遺憾,偏偏有些人吝嗇於一點愛,有些人等着別人獻出愛,還有人名爲愛人,實爲害人。總之,不"誠其意"、"致其知"者,鑽營計較於片瓦只草、蠅頭小利者,衆矣

大學讀後感2000字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每當看到這句話就想起要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有所作爲的人。最近又讀《大學》,對《大學》的感悟更加深刻。

《大學》給了我們一個做人的目標: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對於這三個要求每一項都如大山一樣讓人望塵莫及,把這些大山作爲自己的追求也是未嘗不可。對於道德的要求,對於自己每天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要求,對於自己不斷完善達到完善的要求,都是每個人應該追求的。對於我來說我特別欣賞:《大學》裏引用《盤銘》裏的一句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追求,每天的生活都會稍微變化一點,怎麼會有年復一年的別來無恙?把每一天的一點點的出新,都當成禮物一樣珍惜收藏。我也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寫下來今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晚上回顧一下今天的事情完成了嗎?這樣我就感覺時間不知不覺過得很充實,似乎連以前最喜歡的習慣——喜歡評論是非,得理不饒人等一些愛說閒話的習慣,慢慢的改變。因爲感覺到了時間的緊迫,感覺到了說着無意義的話就是浪費生命。我就由此改變了這個習慣,也許就是讓自己每一天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同時這句話讓我也改變了自己,以前總是害怕接受新的事物,也總害怕去改變自己,遇到問題了總是想着求助於他人。讀了這句話以後,我再遇到問題,自己先想辦法解決,解決了,不就是“日日新”了嗎?別人能夠解決的,爲何自己不能想辦法解決的。也許這句話背後暗含的就是讓我們學會獨立思考,獨立面對生活的一切。當我們能夠心態愉悅的把每一天遇到的紛紛擾擾的俗事能夠以“日日新”的態度去處理,也許就沒有了牢騷太盛。

達到至善也是每天不斷的完善自己總有一天會成爲一個至善的人。到達至善之路坎坎坷坷,需要我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果能夠做到這些也許就逐步達到至善的境界了。也就是需要我們:能夠確立目標,堅持不懈,不驕不躁平心靜氣,隨處安穩,深思熟慮,最後就有所得。

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感覺慚愧,好像以前那個無目標,不能堅持,焦躁不安,心神不定的,不三思而行的我又浮現在我眼前,經過歲月的洗禮,我漸漸明白自己的錯失。以後用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先從每一天開始,確立目標,堅持一天,不驕不躁,慢慢做好,遇到事情能夠深思熟慮,減少衝動的決定。然後逐漸再一個月的要求,再一年的堅持,其中堅持以及平心靜氣真的很難,但是仍然要克服自己思想中的“小我”,慢慢變成一個“大我”。

也許在堅持的過程會有懈怠,會有迷茫,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都仍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來一遍遍提醒自己。

《大學》裏面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普通的我而言,我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幾個方面尤爲關注。

格物致知對於我來說就是對於自己從事的職業要能夠專精一樣,也能博觀約取。這需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學習。如何格物致知這需要我用一生來回答,因爲活到老學到老,我不知道答案在哪裏,用一生來探索,也是其樂無窮。

我尤其看中的就是“正心”,也許長期以來總感覺心無處安放,總感覺自己的心定不下來,也不知道安放在哪裏,沒有標準,總是言不由衷或者身不由己,也許就是沒有正心。

如何正心?就是不讓一些負面情緒(發怒,恐懼,好惡,憂患)左右你,反觀自己也是經常被這些情緒所左右,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是怨天尤人,遇到災禍臨頭也總是惶恐不安,遇到自己喜歡別人不喜歡的也不能剋制自己等,也許長期以來受到這些情緒的影響,心逐漸不正了,逐漸被情緒所控制,漸漸的越來越情緒化。做事情要日日新,同時正心也是如此,逐漸把負面情緒漸漸減少,讓正心逐漸顯露,或許就少了很少言不由衷或是身不由己。

同時正心還要明白: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每個人能夠客觀的看待自己身邊的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能夠時時刻刻用旁觀者的眼光來看當局者的人與事,需要的也是正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廢也許就是正心最好的解釋。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生活開支以及消費,如何讓自己的生活不斷活水來。讀了《大學》就明白:生之者中,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也。也就是讓我們能夠生產大於消費,間接告訴我們要勤勞致富,不要妄想一夜暴富,不勞而獲。

《大學》裏面的精神財富遠不止我提到的這些,每個人閱讀以後都有不同的體悟,只要能夠把這些體悟能夠身體力行,讓生活日日新,又日新,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更加美好。當我們每天變化,每個月變化,每年都變化,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許我們就逐漸到了至善的地步,就與凡塵俗世一些負面情緒告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清淨與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