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2000字>

《皮囊》讀後感範文2000字

學問君 人氣:2.42W

《皮囊》這部小說不是以作者的生平或者明確的時間爲主線,它是以作者回憶的每個人爲線索,這些人,都是作者一生中難以忘掉的人;這些事,都是刻在作者骨子裏的事情,亙古留存。以下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皮囊》讀後感範文2000字,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皮囊》讀後感範文2000字

皮囊讀後感1

讀完蔡崇達的作品集《皮囊》,它是來自於朋友微信上的推薦,那個推薦連結了他書裏的第一篇同名文章《皮囊》,寫他外婆的母親,那是一個堅硬而睿智的女人,看這篇文章,那個失去了女兒還能冷靜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掙扎的公雞,並說出“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精彩話語的老太,真的讓我喜歡的不行,於是,買來書細細品讀,第一次從書裏看到閩南人的生活,第一次漸漸明白爲什麼閩南人會那麼尊崇大家族,原來他們是始終有信仰的,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媽祖和各類祖先,逢年過節會一家人去祭拜,遇到大事小事會選擇和神靈的對話溝通,因爲一直內心有堅定依靠,使得作者和他的老太、媽媽哪怕經歷最艱難的人生,也依然心存希望。

《皮囊》裏寫外婆的母親,失去了女兒卻沒有哭泣,問她爲什麼,她說因爲她“捨得”,當作者詢問她對舅公游泳訓練的狠心傳言時,她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就是這個堅硬如石頭的老太,92歲高齡還可以攀到屋頂去修補漏洞,我想蔡崇達的人生,能夠堅強的面對一次次挑戰,從那個大海邊的小鎮走到北京,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觀應該是他成長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禮物吧。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始終不能理解在老家執着於建房子的父母,不能夠明白爲什麼所有的身家要去蓋那個根本就知道很快要很拆掉的房子,在《母親的房子》一文裏,隨着蔡崇達的敘述,我漸漸明白了他的母親內心的那份近乎令人感覺不近人情的堅持,蓋房子是因爲母親對父親的愛,無論父親是健康,是生病,還是離世,這份愛成爲母親人生最堅定的目標和信念,作者從最初的不可理解到最後和母親的統一戰線,也從這篇文章裏讀懂老人家堅持背後的訴求,所以讀完第一時間給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也許他能在這裏找到和父母溝通的契機。

我在通篇的書裏感受着母親對父親、兒子的愛,感受着母親對於兒子寄予的無限的信賴,兒子從高中開始就那麼自覺的開始承擔一家之主的角色,掙錢養家,照顧癱瘓的父親,因爲這個兒子,讓家再一次有了家的感覺,也因爲父親的生病,缺失,成就了蔡崇達的堅強,獨立,目標,常常說磨難是最好的學校,臨近高考兩週倒下的父親,最後沒有令到作者沉溺,反而成爲了人生最強大的動力,讓他的大學生活變得緊張嚴肅,有計劃有目標,一切就是這樣成就了這個原本在青春期的時候無比迷茫的少年,而《天才文展》裏的主角卻那樣意外的最後變成了廢柴,看文展的初中階段,我還計劃把文章分享給兒子看,讓他也如天才文展那樣早早開始有計劃有目標的前行,但文章看到最後,我發現已經不能分享了,人生的變化真的讓人難以捉摸,文展的命運讓人唏噓,其實看開了,就知道一個人的命運裏最關鍵的除了智商這個必要條件外,還有情商、逆商和更多的東西。

之前並不知道蔡崇達這個人,因爲對這本書的好奇,纔去網上查閱了他的資訊,一個看着陽光的知識青年模樣,典型的閩南人長相,雖然年輕卻履歷豐富,如今的身家已經超過10億,讀這些資訊的時候很是好奇,是什麼促使了他的快速成長和蛻變,等到讀完這本集子,已經沒有了疑問,因爲至少這是一個有情有義,有思想有目標的男人,大學四年他不曾虛度,尤其是最後一年的實習,他很好的爲自己早早籌謀,並最終落定職業生涯的第一步,看他的經歷,再對比身邊太多孩子的抱怨,無業或者彷徨,我們曾經以爲現在的就業確實有着無比的壓力,可是爲什麼這個來自閩南小鎮的一個師範學院的男生能夠在滿是北漂的京城落腳,任何時候,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也是給這種有情義有責任的人的,老天也會眷顧這個愛家愛故鄉的男孩,不願意看到他們家真的坍塌吧。

《殘疾》是一篇讓我感動淚流的文章,這裏面寫的是他的父親,雖然那時候的父親已經因爲中風而偏癱,雖然他們全家窮的只能每天吃母親撿回家的爛菜,但是家的溫暖卻從來沒有消失,父親就算是從頂天立地變成胖乎乎的孩童,他們依然相愛相扶,最後父親走了,蔡崇達難以紓解內心的憤怒,但那所有的咆哮和怒吼卻讓我淚流,因爲那裏面承載的是一個小小男生最大的壓力和愛,那份愛是壓抑的,變成了全部兒子對家的責任。

“春節不回家無家,清明不回家無祖”蔡崇達母親的話語用最通俗的表達,告訴了我們最質樸的情感,就是這種情感堅定着所有遊子回家的信念,讓蔡崇達無論走到哪裏都堅信自己是有家的人,我很羨慕他文章裏關於祭祖的描述,那樣的情景我們只存在於想象中了,新生的生命一個個涌現,長輩們一年年漸漸變成被祭拜的對象,而家族因此生生不息,無論去的,還是在的,都知道這裏是家,這裏是歸宿。

有家的感覺,真好!有愛的感覺,真好!這是勇氣,這是力量,這是生命的傳承......

皮囊讀後感2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是80後作家蔡崇達的《皮囊》中阿太說的。阿太沒有多少文化,但時不時會丟出一兩句富含哲理的話語。

這本書斷斷續續的讀了一個多月。那日吃完晚餐母親在洗碗,我給自己泡了杯紅茶隨手抽到這本書,於是安安靜靜翻開來。從序言中瞭解此書以回憶性散文爲主,回憶親人,回憶家鄉,回憶兒時的夥伴,回憶那些逝去的溫暖與疼痛。

第一篇《阿太》,歷經滄桑依然樂觀豁達近百歲的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年老體衰的奶奶日日清晨會在我的樓下喊我的乳名,聽見後我總是把頭探出窗外應着,讓她上來坐一會兒,偶爾會來家裏,通常只是把我叫醒她就走了。我不知道她是回家還是繼續在小區裏溜達,反正這樣的喊叫聲成了她日日清晨的必修課。如果哪天沒來,那一定是病了,我會抽時間去看看她,陪她坐會,聽她說着那些莫名的家長裏短。後來奶奶走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在清晨的半夢半醒之間我總是聽見有人在樓下叫我,於是很自然的“哎”一聲推開窗戶,先生說我是習慣成自然,因爲內心還保留那一份眷念,時間久了就好了。

第二三四五篇回憶父親母親,回憶小時候的家庭的苦難,父親的疾病母親的堅強。那些文字,在我眼前彷彿一個個小人般在揮袖長舞,似乎把這幾年父親生病的歲月又重新翻過來走了一遍。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醫院,陌生的疾病,以及父親最初那茫然無助的眼神又浮現在眼前。 從病房到醫務部簽字蓋章的百米距離,不亞於長長的半生。每一次在手術室門前等待的時間,最怕半道中醫生的那一句“你過來一下”,因爲這句話通常意味着我要做好最壞的打算。那幾年每次去安醫內心總是焦躁不安,爲父親模糊不清的未來,爲日益跟着操心勞累的母親,也爲舊債未還又添新債煎熬着。此時的父親常常像一個犯錯的孩子似的低着頭不言不語,母親生性樂觀總是勸慰我:“人就是這樣,沒辦法,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盡力就好……”生活將我虐過一遍,而今《皮囊》再次虐我。書在眼前,淚一滴一滴的滴在那些叫人疼痛的小人上,隔着眼淚看來時的路,在模糊中終於明白人生聚散,緣起緣滅。“好端端的怎麼哭了”母親問。“啊,沒事沒事,可能累了眼睛不舒服。”我心虛且慌亂的回答。唉,蔡崇達的文字一箭穿心,疼啊,不看了不看了,遂合上書本擇日再讀。

前日值班遇一同事大姐,大姐早我很多年進醫院,在我印象中她一直是安安靜靜與世無爭的模樣,而我屬於嘰嘰哇哇十分鬧騰的那類。她說她羨慕我的天南地北,喜歡我筆下那些真情流露的文字,還有那些飯菜的精緻……我們從醫院的早年聊到如今,聊起這些年醫院的變化,身邊不斷離開和離去的同事們。她說以前她每天吃完晚飯總去去茶山公園散散步,現在很少去了。我懂她的五味雜陳,近山情怯。突然間我想起《皮囊》裏的張美麗,我曾經的同事和書中的張美麗一樣漂亮善良,但殊途同歸,留給世人除了談及她時的惋惜哀傷,一切未曾改變。太陽依然每天從東方升起,月亮依然會掛在夜晚的高空,人們依然按部就班的過自己的日子,地球缺了誰都照轉。《人生海海》裏麥家說:“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着才需要勇氣。人生所有的模糊不清最終的擺渡人只能是自己,所以餘生不長,好好活着,好好善待自己。”昨天看見同行寫的文章題目叫《磨難是一種財富》,其實從內心來說我並不贊同,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纔是人心所向,然世事無常苦有常,學會在磨難中認識自己,從他省退回到自省,這個學習的過程很重要,它可以讓你清晰的預見未來。

和大姐聊過以後,突然間很想繼續讀蔡崇達那些有溫度又帶着疼痛的文字。於是認真讀完後面的每一章,直至全書。全書很少提及這個年輕作家成長中的勵志,只是就家鄉親人小夥伴之間的故事以客觀冷靜的方式娓娓道來,於日常中見最真的人性,於方寸間觀內心的蛻變,於疼痛中堅守自己的初心。韓寒稱此書適合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慢慢看。李敬澤評價《皮囊》是本認人認心的書,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蔡崇達自己說寫這書的意義在於表達,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性,讓每個人的人生體驗儘可能完整。

在《皮囊》的每個章節裏似乎都有自己的曾經,這些疼痛的背後有着對人性的思考,透過這些文字觀世觀人觀心觀自己。餘秋雨先生說過好的文章不一定要有多華麗的詞藻堆積而成,但一定是內心情感最真實的表達。

在別人的生活中找到自己,也是成長的一種。遇見《皮囊》,“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皮囊讀後感3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

一、突然,想開始在破碎的生活裏嘗試着做點掙扎。

靜靜的讀一本書,很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家裏有一堆的書籍,上面落下一層薄薄的灰,拿起這本放下,拿起那本覺得不適,總想嚐鮮。在掌閱上去找了很久,看到《皮囊》。名字一下吸引了我,讀完後也確實吸引了我。

《皮囊》之前,未曾閱讀過蔡崇達先生的文章。蔡先生說寫作不僅僅是種技能,是表達,而更是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讓每個人的人生體驗盡完整的路徑。起碼蔡先生的文章做到了,讓我在閱讀的時候能夠真的體會到人物的喜怒哀樂,也讓人引發共鳴。

文章是分章節的主題,用文字的聯繫講述蔡先生的一段過往。一個個主題的故事並沒有按照發生的時間順序來講訴,反而讓人有空間可以自我想象,來填充飽滿。或許是因爲這些故事,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或早或晚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也許這就是人的共性。

二、死去的人,剩下的只有不相信奇蹟的皮囊。

石頭一樣堅硬的阿太,半身偏癱數年的蔡先生的父親等突然逝去的人,只留下不相信奇蹟的皮囊。種種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十幾歲的蔡先生不得不成爲家裏拍板的人。彷彿每個家庭在經歷重大的變故之後,家裏可以拍板說話的主心骨都會進行變更。

七月一號,爺爺車禍急需手術的時候,拍板簽字的是爸爸,我知道爸爸當時像年輕的蔡先生一樣承受巨大的壓力。如果動手術,面臨死去的風險;如果不,也熬不過當晚。爺爺手術後,成了植物人,爸爸一度因爲照顧爺爺而獨自落淚。也許值得慶幸的是,爺爺像蔡先生的父親一樣,用不一樣的方式陪伴了我們一年,成爲我們補償的精神寄託。奶奶因爲照顧爺爺,體力不支猝然離世。按照當地的風俗,兩個死去的皮囊只有隔年才能安葬在一起。不知是不是奇蹟,爺爺在滿一年的第二天的清晨,離開了我們。

患癌離世的李詠先生,公交墜江的十五人,諸如此類,部分人甚至沒有等到自己的皮囊入土爲安。正如蔡先生所說,他們被時光拋下列車,迅速得看不到一點蹤影,我們找不到他們的一點氣息,甚至讓我們憑弔的地方也沒有。

三、搶救室的病人,來不及表達感情;搶救室的親屬,不敢相信感情。

正如蔡先生描述的,搶救室座落在一條由大理石鋪就的長長的走廊,再柔軟的腳步踩踏上去,都會聽到厚重的回聲。冷色的燈光靜靜地敷在上面,顯得走廊更長、更深了。聲音堆堆疊疊,來回在走廊裏滾動。

爺爺住在搶救室的一個月,我看過太多死在手術檯上的病人,看過病情太重躺在病牀上等死的病人,最終變成一具具皮囊腐爛在泥土中。不知自己何時會離去,很多搶救室的人就像蔡先生的`父親一樣,甚至遺言都沒有留下,就已離去。在離去的那個剎那,來不及表達的感情,會化作蝴蝶,回來看你。讀後感那一個月,就像蔡先生一樣,我也難免和隔壁的病患交朋友。昨天還和你談笑風聲的人,今天的位置就住進了新人。有的時候安慰自己,人家是痊癒出院了,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久而久之,也就不敢相信感情了。

四、一路的朋友,形形色色,真好。

就像是蔡先生有神明朋友、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等這麼多的朋友,每個朋友就像是一本故事書,有的溫暖你,有的教你成長……

爺爺奶奶去世後,我回歸到父母身邊讀書。因爲父母觀念的原因,我三年的高中生活想過自殺、想過離家出走……我們兩都是同學眼中安靜內向的書呆子,也沒想過會和你有過多交集。父親出事,你請我去學校食堂吃飯;臨近畢業,要購買班服拍畢業照,父母不給我錢,你幫我交了費用;你甚至還說如果父母不給我錢讀大學,你來資助我……你保護了我小小的自尊心,你教會我要做一個溫暖的人,儘自己的能力給身邊的人帶去溫暖。

不同的是我沒有天才文展這樣的朋友,文展從小就嚴格規劃自己的未來併爲之努力,雖然最後結局不是很好,但是卻這樣影響了蔡先生的一生。在我高考之後,還是因爲家庭的原因,我放棄了大學。儘管這段過往,很多人聽起來,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我不是沒有恨過,但是漸漸的也就理解。他們的教育水平決定了他們的思想,也註定了這輩子的辛苦勞作。雖然我現在還是會因爲學歷受到種種限制,但是也在努力學習自考的課程,鼓勵的時候,時常會對自己說,你就是那片不同的葉子呀。

人生,是一個輪迴,有出纔有歸,有經歷纔有平靜。

皮囊讀後感4

最近,在空餘時間閱讀了蔡崇達的《皮囊》,購買這本書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爲它在暢銷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實打動了我那一刻購買時的心情,於是就好不猶豫的將他點入了購物車,然後下訂單付款。

此書也最終沒有讓我失望,在大約2個靜謐的深夜裏,我被吸引着閱讀完了整本書。這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分章節描述了一個孩子的經歷,而這個孩子恰恰就是本書的作者蔡崇達先生。我很詫異,能夠在這樣的年紀(33歲)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過去與現在的點滴,不少我認爲是難以訴說的生命之重,展示給讀者,沒有做任何遮掩,實屬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動人的,每一個章節講述的故事都觸動了我的內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夠做到這一點,我認爲它已經很難得。在這個讀物繁多的時代,能夠讀到這樣觸動心靈的文字,也是一種機緣。

在《母親的房子》裏,我看到了一位苦難、樸素、固執、堅強的母親形象,在丈夫很年輕就因爲疾病喪失了一半的身體機能的情況下,她義無反顧的撐起了這個家,與兩個孩子一起爲生活乃至生命而抗爭。讀到"人活着就是爲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的時候,我明白了每一個生命都是需要尊嚴的,只是對於尊嚴的定義各不相同;讀到知道房子已經成爲拆遷的對象,父親已經去世的情況下,但還是堅定的搶建完四層樓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內心最樸素的表達和堅持。因爲學歷、知識結構和經歷的問題,母親缺少很理解表達自我的機會和能力,但是她從來都是愛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所以,不管你的母親怎樣對待你,請儘可能的善意去對待她,因爲她始終是生你育你的媽媽。

在《阿小和阿小》裏,兩個兒時認識的小夥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軌跡和最終的命運卻相差千里。一個從小就家境殷實,並且很快就被父親移民到香港;另外一位則是沉默寡言,相當叛逆。可是故事的就結果卻是,移民香港的阿小,因爲父親的不幸,很早就失去了最堅強的依靠,並且在香港受到當地小孩子的嘲諷,整個生活都陷入了不幸當中,最終成爲一名香港最底層,生活不順意的市民;而另外一位阿小,也成爲了父親所要求成爲的漁民,但是每天可以騎着摩托開心的在海邊飛奔,有着一棟小洋房,娶了媳婦,很快就有了孩子,也算其樂融融。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你猜得到開始,卻不一定知道終點會如何。

在《天才文展》裏,好朋友文展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過怎樣生活,並且早早作了準備,似乎在一切都是按照計劃好的生活軌跡行走的時候,卻峯迴路轉,因爲無法在城市立足,最後又回到了小鎮,成爲一名電工。而一直被指導,仰望這位哥哥的黑狗達,卻走出了小鎮,在北京立足下來。兒時的好友,已經成爲了陌路人。有點讓人傷悲,有計劃、肯努力的人,因爲出身,因爲性格的原因,最後還是沒有獲得他想要的成功,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我覺得此刻成爲了真理。當然,在那個剛改革開放的年代,體制還在決定很多東西,想實現屌絲的逆襲,甚至在城市中獲得立足之地,實屬不易。時至今日,整體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社會階層的流動卻越來越不易,中國的未來又將會如何?

在書的最後兩個章節,我認爲是作者對於前面所有故事出現的深層次思考和原因分析,分佈在《回家》和《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裏。"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怎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解答的","我要怎樣的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我真正享受什麼?"。作者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我們想過怎樣的生活,是要賺很多錢,還是說要成爲權貴,又或者走向何地?每一個人的回答都不同,但是當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所有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在顯示出力量。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將成爲你所選擇的明天。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渾濁。有時候我在想,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呢?同一個環境,差不多的家庭,卻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點讓人唏噓,也讓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經有神明爲你安排好了呢,無論我們怎樣掙扎,最終也逃不出命運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真的對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用最真誠和感恩的心對待自己的親人、朋友,與人爲善,懂得感恩,堅持不懈,讓生命有更多的精彩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