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兒童成語故事(合集15篇)

學問君 人氣:1.29W

兒童成語故事1

一個人拿着一面盾牌和一枝長槍,在市場上叫賣。他舉起盾牌,吆喚說:“我的盾牌堅固極了,什麼兵器都刺不穿它。快來買吧!”呆了一會兒,他又舉起長槍,吆喚說:“我的長槍銳利極了,什麼東西都刺得穿。快來買吧!”有人問他:“拿你的長槍來刺你的盾牌,結果怎樣呢?”那人聽了,不知怎麼回答纔好。

兒童成語故事(合集15篇)

“自相矛盾”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矛”是“長槍”。有人的言語或行動前後正好相反,可以說他“自相矛盾”。哲學上用“矛盾”來指互相依附又互相對立的兩個因素。

兒童成語故事2

【世外桃源】

世間之外的桃花源。比喻空想中生活安寧、民風淳厚、環境優美的地方,也比喻與世隔絕、逃避現實的地方。

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靠捕魚爲生的人,一天順着溪水行船,不知走了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只見兩岸幾百步以內,沒有一棵雜樹,遍地芳草鮮美,林中花雨繽紛。漁人很驚異,便把小船繼續向前劃去,想走到桃林的盡頭。

到了桃林盡處、溪水源頭,發現有一座山,山峯有個小洞口,彷彿有光亮透出來。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走進去。剛進去,裏面十分狹窄,僅容一人透過。

再向前走幾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坦廣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優美的池塘、桑樹、竹林等等。田間小路縱橫交錯,村落傳來雞鳴狗吠的聲音。人們來往耕作的情形,男男女女的衣着裝束,都和外界一樣。老老少少全都自由自在,快樂逍遙。他們看見漁人,大爲驚訝,問他是從哪裏來的。

漁人全都告訴了他們。人們就邀請他回到家中,擺酒殺雞來款待。村裏聽說有這樣一個客人,都來問候和打聽消息。他們自稱祖先爲了躲避秦代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鄉親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再沒有出去,於是和外邊的人斷絕了來往。問到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和晉了。

漁人就把他所知道的外界情形一五一十地講給他們聽,他們聽了都驚歎感慨。其餘的人也都相繼邀請漁人到家中,拿出酒飯來招待他。漁人一連住了幾天,才告辭離開。這裏的人叮囑他說:“用不着對外面的人說起。”

漁人出了洞口,找到了自己的船,順着來時的路,一處一處做了標記。回到郡裏,便到太守那裏說了這個情況。太守隨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結果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趣高遠的人。聽說這件事,興致勃勃地打算去尋訪,沒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兒童成語故事3

【成語典故】

有一個人種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沒長高,明天看看,秧苗還是沒長高。這個人着急起來,他想:“讓我把秧苗拔高一點兒吧。”主意打定,他就動起手來。

秧苗多得數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來了。他回到家裏,喘着氣對家裏人說:“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總算幫秧苗長高一點兒了。”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跑到田裏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長”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有人爲了急於要把一件事情辦好,可是採用了違背事理的方法,結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說他是“揠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爲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爲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解釋

①[宋人有閔(mǐn)其苗之不長(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國有個憂慮他的禾苗不長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國名,在今河南省商丘縣一帶;閔,同“憫”,擔心,憂慮;揠,拔

②[芒芒然歸]一說茫茫然。很疲勞地回到家裏。芒芒然,疲勞的樣子;歸:回家

③[其人]他家裏的人。

④[病矣]累極了。

⑤[其子趨而往視之]他的兒子趕快跑去看禾苗。趨,急行,跑;之,代詞,它,代禾苗。

⑥[苗則槁(gǎo)矣]禾苗卻枯死了。則,卻;槁,枯槁,枯死。

⑦[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不想幫助它生長的人是很少的,寡,少。

⑧[以爲無益而舍之者]認爲幫助禾苗生長沒有好處而拋開禾苗(不管)的人。想,沒想好處;舍,拋開不管。

⑨[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鋤草的人。耘,鋤草。

⑩[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不但沒有益處,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詞,它,代禾苗。

兒童成語故事4

成語】: 借花獻佛

拼音】: jiè huā xiàn fó

解釋】: 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鎮,鬧蝗蟲鬧得很厲害,所以,不管種什麼植物都長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獸下山吃雞鴨,讓鎮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釋迦牟尼佛特地從天上降臨人間,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蟲,也馴服了猛獸。

鎮上的人十分感謝佛祖,其中有一位窮人特地爲佛祖獻上一束鮮花。當釋迦牟尼看到送花的人穿著破爛的衣服,渾身髒兮兮的,卻捧着一束美麗的鮮花,忍不住就說:“你家需要我幫忙嗎?”獻花人說:“佛啊,我不敢欺騙您,我家裏是很窮沒錯,就連這束花都是我去借來的,可是,這是我一片誠心,所以,請您一定要收下。”釋迦牟尼十分感動,便讓鎮上所有的窮人都擺脫了貧窮,從此大家過着幸福的日子。

造句

1.現在他想用你的話,借花獻佛,送給你。

2.這則笑話是網友寄來的,我借花獻佛,轉寄給你,博君一笑。

3.這是別人送給我的禮物,現在我借花獻佛,轉送給你。

4.送給女人的東西,很少是真正自己的,拆穿了都是借花獻佛。

5.我就用這杯現成的酒,借花獻佛,祝你步步高昇!

6.你好,首先聲明我是借花獻佛了,我在護膚雜誌上面看到的。

7.今兒有人送極新鮮的山雞,燙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獻佛了。

8.徐永光是中國慈善事業最知名的專家之一,他在20xx年寫了一篇文章,批評陳遊標隨意捐贈現金,還從其他企業家那裏募集善款、借花獻佛的行爲。

9.這房子是朋友的,我只不過借花獻佛,讓你先有個地方待下來,不必謝我。

10.在壽宴上,老王舉杯說:“今天承蒙邀宴,小奮就此借花獻佛,祝您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兒童成語故事5

【熟能生巧】

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巧,巧妙,技巧。

北宋時曾經獲得朝廷諡號“康肅公”的陳堯諮,擅長射箭,當時沒有第二個人比得上他。陳堯諮也以此自誇。

曾經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園子裏射箭,有個賣油的老頭兒放下擔子站着,斜着眼睛看,好久不離開。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靶,老頭兒只是微微點頭讚許。

陳堯諮問他說:“你也懂射箭嗎?我的射技不是很精妙嗎?”

老頭兒說:“沒有別的,不過手熟罷了。”

陳堯諮生氣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的射技!”

老頭兒說:“是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的。”說着取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拿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蘆。

油從錢孔中流進葫蘆,錢卻沒有沾溼一點。

老頭兒於是說:“我也沒別的,只不過手熟罷了。”

陳堯諮笑着打發他走了。

兒童成語故事6

【成語】: 大腹便便

【拼音】: dà fù pián pián

【解釋】: 便便:肥胖的樣子。形容肥胖的樣子。

【成語故事】:

東漢桓帝當政的時候,陳留郡有個讀書人,名叫邊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沒有當官的時候,教了幾百名學生。

邊韶很有口才,說起話、講起課來頭頭是道,從沒有回答不出問題來的。不過他有個毛病,就是愛打磕睡。因爲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來,學生看他的模佯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磕睡。他的學生就私下編了句順口溜嘲笑他:“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意思是:邊孝先是個大肚皮,懶得讀書。只想睡覺。不料邊韶醒來後,很快知道了這個順口溜,于思馬上編了幾句順口溜作答:“邊爲姓,孝爲字。腹便便,王經笥。便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它的意思是:邊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裝着五經的竹箱子。只想睡覺,去思考五經的事。睡夢中可以會見周公旦,安靜時可以與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師可以嘲笑,這規矩出自哪家經典?

兒童成語故事7

戰國時,秦王說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趙王的寶玉“和氏璧”。趙王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去秦國。秦王看到玉後,隻字不提城池的事。藺相如捧着玉說:“大王如不用城池來換,我就和玉一起撞個粉碎。”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帶着完好的和氏璧回到趙國。

[註釋]璧:圓形扁平而中心有孔的玉。

[提示]比喻將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

兒童成語故事8

成語:過河拆橋

出處:《元史·徹裏帖木耳傳》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釋義: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成語故事:劉備在長阪坡打了敗仗,趙雲找到衝散了的劉備的妻兒。曹操也追至長阪橋,見張飛鬍鬚倒立,睜着圓眼,心中害怕中計,嚇得掉頭就跑。張飛見嚇退了曹操,就將長阪橋拆掉。劉備擔心曹操再追,連夜率軍向漢津逃去。

成語:調蟲小計

出處:《北史·李渾傳》:“嘗謂魏收曰: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釋義: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成語故事: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韓朝宗的人,爲人非常熱心,常常幫助一些年輕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個叫做李白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請韓朝宗幫忙介紹工作,信的最後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這個謙虛的年輕人李白,後來可變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呢!

從此以後,大家就用“雕蟲小技”來形容寫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術而已。

成語:一葉障目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爲是。

釋義: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成語故事:有個書呆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爲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成語:指手畫腳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見這李虞侯、張幹辦在宋江前面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着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釋義:指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

成語故事:賈府熱鬧非凡,賈母開宴慶生日,賈政陪賈母一起玩鬧、猜謎與講笑話,大家十分高興。賈政因故離開,寶玉就神氣活現了,他跑至圍屏燈前,指手畫腳,滿口批評,說這個的這句不好,那個的破的不恰當,就像開了鎖的猴子一樣活潑。

成語:取長補短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爲善國。

釋義: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爲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成語:雪中送炭

出處: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釋義: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爲《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兒童成語故事9

楚國有一家人祭祀祖先,找了很多人來幫忙,祭祀完畢後,主人把供桌上的一壺酒送給幫忙的人,讓他們分着喝了。幾個人看了看酒壺,覺得酒有點少,每人喝一口還不夠,給一個人喝倒比較合適。於是他們幾個就商量了一下,與其大家都喝的不過癮,還不如讓一個人喝個夠。可是到底讓誰喝呢?大家爭論不休。有人提議說:“我們在地上畫蛇吧!誰現在地上畫好一條蛇,這壺酒就給誰。”大家都同意了,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一會就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酒,卻發現別人還在畫着,他很得意,想再顯示一番,於是就端着酒壺給蛇畫腳。就在這時,第二個人畫好了蛇,就從他手中奪過酒壺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偏要給它添上一個腳,何必多此一舉呢!現在我是第二個畫好蛇的,這壺酒應該歸我來喝。”說完,他端起酒壺把一壺酒全喝光了。那個畫蛇添足的人蹲在地上懊悔不已。

畫蛇添足這則成語也就常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多此一舉的行爲,告誡人們做事不要節外生枝。

兒童成語故事10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的是陳勝、吳廣,接着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着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鉅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兒童成語故事11

生吞活剝

【成語故事】唐高宗時,河北棗強官吏張懷慶不學無術,愛好舞文弄墨,他把李義府的五言詩各行加兩字成爲自己的七言詩,讓人啼笑皆非,別人見他抄襲王昌齡及郭正一的詩,就送他順口溜:“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來譏諷他的抄襲行爲。

【典故】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爲之諺雲:‘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

【解釋】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現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理論等。

【用法】作謂語、狀語、定語;指生拉硬扯

【近義詞】食古不化、囫圇吞棗、生搬硬套

【反義詞】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兒童成語故事12

戰國時,燕昭王繼位之後,想恢復國力,爲父報仇。他去請教郭隗應該怎麼做。他按郭隗的意見,築了黃金臺,以招攬天下賢才;同時,他關心臣民的疾苦,與他們同甘苦,共患難。用了二十年時間,使燕國國富民強,在討伐齊國時打了勝仗。

[註釋]甘:甜的。

[提示]比喻同享歡樂,共度患難。

兒童成語故事13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便爲難地推託說:“x隊裏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啓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並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有了文化。

兒童成語故事14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經問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爲什麼。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在一個森林裏,住着一隻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很餓了,想找個小動物當點心,他在路上走着走着,遇見一隻瘦小的狐狸。

於是老虎就撲了上去,沒想到狐狸大喊一聲:“哼,森林裏大家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相信他說的話,可是看狐狸說得那麼認真,又怕他說的是真的。於是,狐狸說:“你以爲我在騙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後頭瞧瞧吧。我走到哪兒,大小動物見了我,就會嚇得跑走的。”老虎想:“我得去瞧一瞧。”於是狐狸仰着頭在前面走,老虎跟在狐狸後面。

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見狐狸後面跟着一隻大老虎,都嚇得跑走了。老虎看了,還以爲他們害怕狐狸,不知道他們害怕的是自己,老虎嚇得再也不敢吃狐狸了。

“狐假虎威”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假”是“借”。有人仗別人的勢力欺負人,可以說他是“狐假虎威”。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爲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着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兒童成語故事15

這個成語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爲師進行學**。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爲師。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時,恰逢程頤正在睡覺,而楊時與他的朋友遊酢爲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對求學的態度尚且如此誠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