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一切爲了羣衆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3.16W

以下的一切爲了羣衆民情日記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傾情打造,歡迎閱讀,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一切爲了羣衆民情日記

範文一:一切爲了羣衆民情日記

今天是派駐羣衆工作組的首個集中工作日,派駐羣衆工作組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得如何?羣衆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是否有新變化?羣衆對派駐羣衆工作組持什麼態度?帶着這些問題和思考,我決定從市信訪局開始,再走訪幾個鄉鎮和村看看。

上午,我先來到了市羣衆來訪接待中心,今天是市紀委書記的接訪日,接訪室門口已有一些羣衆排隊候訪。我微笑和羣衆打招呼,走進了羣衆來訪接待室,一共接待了三批共5名羣衆。在接待羣衆來訪時,我仔細聽、認真記、耐心解答,並針對來訪羣衆訴求,即時批轉相關部門及領導處理。每接訪一名羣衆,我都詳細介紹市裏派駐羣衆工作組的做法,告訴他們今後有什麼事情都可在村裏找羣衆工作組反映,這樣,省時、省錢、省事。對此,來訪羣衆紛紛表示贊同,今天到市信訪局的訪量比平常下降了30%以上。

離開羣衆來訪接待中心,我在事先未通知情況下,來到六畝塘鎮黨委書記掛點的巒峯村和市級領導掛點的新康村調研。在巒峯村,我和羣工隊員一起討論了首個集中工作日的工作安排,確定了首個集中工作日要“加大宣傳力度,深入走訪羣衆”的工作重點。在新康村,我着重介紹了羣工隊員下村後當好“政策法律宣傳員、民情資訊研究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羣衆信訪代理和導訪員、經濟發展服務員、基層組織和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的主要任務;着重強調了羣工隊員自帶伙食被褥,與羣衆同吃同住同勞動,絕不拿羣衆一針一線,絕不給村裏和羣衆增添一絲一毫負擔的羣衆工作紀律。聽了這些,村支書有些不好意思地把煙和礦泉水收了,門外觀聽的羣衆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中午在村裏簡單用餐後,我和同事們趕到了七星街鎮,看了虎溪村和田湖村。在虎溪村,我和年富力強的張支書談起了農村基層幹部廉潔履職規定和村定補幹部管理辦法,張支書非常贊同,表示將牢記工作責任和廉潔履職規定,狠抓村級班子建設,帶領村支兩委爲村裏多做貢獻,爲村民多謀福祉。在田湖村,我碰到了親自送隊員下鄉的市民政局陽局長,他正和羣工隊員以及村支兩委一起研究走訪羣衆排查的矛盾糾紛,對此,我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要求全市所有派員單位,支援羣衆工作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陽局長鄭重承諾,堅決落實市委政府關於派駐羣衆工作組的決策部署,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對工作隊員和村裏工作給予大力支援。

離開田湖村趕往鎮機關食堂,已是夜幕降臨。用過晚餐踏上回城之路,已是星月相伴。一天下來,雖然有些累,但感覺很充實,收穫很大。作爲市委、政府的`一項創新性工作,在首個集中工作日,能看到有如此的氛圍和效果,令人欣喜。

範文二:一切爲了羣衆民情日記

今天我和村書記、副書記、村監督委員會主任、武裝幹事、新農村指導員一起去麻地河探望五保戶老人陳培良。

到麻地河路邊下了車還要走一段路纔到陳培良老人住的地方,一路走來下過雨的小路泥濘不堪,我撿了根樹枝拄着才艱難的透過那段溼滑的路面,書記說到了,我擡頭一看,映入眼簾的是一間用木頭搭建的小屋,大概只有七八平方米大。我感到很詫異,我去過村裏所有的自然村,表面看着村裏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再貧困的也不過是房子年久失修,有點破舊,我一直以爲現在已經沒有人住這種解放以前木頭簡易堆砌的這種房子了!門口堆着一小堆劈好的細細的柴,推開門眼前的一切讓我震驚了——屋裏只有一張簡易的木板搭建的小牀,牀就在火塘邊,牀上的被褥因爲長時間沒有洗,髒得不成樣子。老人坐在牀上,身上的衣服又破又髒,火塘裏生的火已經快熄滅了,旁邊隨意堆放着幾個破舊的鍋碗瓢盆,盆還是以前用的那種大木盆,我們幾個人一起進去小小的屋子更顯得擁擠,連坐的地方都沒有,牆角有一隻唯一的板凳,想拿過來給正在和老人交談的書記和監督委員會主任坐下,卻發現上面已經積了厚厚一層灰...

我們給老人穿上爲他新買的衣服、褲子,換上新鞋子,老人咿咿呀呀說了好多話,雖然我沒有聽懂他在說什麼,但老人顯得很開心。我們拿出給老人買的肉、麪條、麪包、糖,幫他放到他破舊的牀邊。

離開的時候,尹書記說,村裏每年過年前都去民政給老人要一牀被子,給他買一套衣服,有時候去他們也從自己家裏帶東西給他。但由於老人身邊沒有直系親屬照顧,生活還是很艱難。書記給組長打了個電話,讓組長幫忙解決老人生火用柴問題,讓組裏面幫忙砍點柴給老人送來,希望老人在寒冷的風雨中不會太寒冷。

範文三:一切爲了羣衆民情日記

全省第五輪"三萬"活動於今年1月15日正式啓動,我市當天就召開全市視頻會議,安排部署了全市"三萬"活動。今天是2月9日,離春節只有幾天時間了,各地工作情況開展得怎樣,心裏不踏實。我約上市"三萬"辦主任朱伯儒同志到團風調研。

上午8點半,我們第一站到達團風縣上巴河鎮馬家潭村。這個村就在路邊,水泥路直接通到村民家門口。一下車就看到村裏的當家塘,我問村支部書記馬貴明:"這個塘怎麼管護?""村裏包給組,組裏包到農戶,農戶透過在塘裏生態養魚獲取一定收益,並同時負責塘面環境以及護岸的維護。"馬貴明回答道。眼前的當家塘比較乾淨整潔,說明村裏的這種模式執行得還比較好。

馬支書還說今年市裏的"三萬"工作隊已經駐村,就駐紮在塘邊的一家農戶裏。我們去那農戶家看到市委黨史辦和市文聯的4名幹部正在商量今年的活動方案。"什麼時候下來的?方案定下來沒有?"我向工作隊中最爲年長的市委黨史辦副主任庫充詢問。"目前還處於調研階段。"庫充回答說。

告別工作隊,我們順着上巴河到溢流河之間走了一段,團風縣委書記劉應文告訴我,這條路沿線串聯15個村,我看到路上很多村民都在剷土墊路肩,上巴河鎮也組織了機械協助,劉應文說前段時間雨雪,近期搶抓春節前的晴天,也趁農民工春節回家,動員他們參與"村村通"建設。

車行到一個工地,農民正在建錯車臺,錯車臺前面不遠就是一戶農家,我順勢走進去想聽聽村民對這條路的看法。74歲的婆婆汪玉芝正在吃早飯,"路修得好不好?"汪婆婆連聲說好,"肯定好,每天好幾趟車,晚上都能聽到有車經過,但由於路窄沒有錯車臺經常出現堵車現象,現在錯車臺要修好了,行車就更方便了。""哦,你說的是客運班車吧?現在一天有幾趟?是多大的車?是不是定時?""4趟,七座面的,目前還做不到定時。"汪婆婆的兒子也在家裏,他走出來介紹,並且說他自己經常搭乘班車出去買東西辦事。看到羣衆高興,我也很高興,如果能夠做到定時定點就更好了。

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再挨家走訪,而是將羣衆代表請到上巴河鎮政府二樓小會議室裏座談。團風縣委書記劉應文,2名老黨員張國華、陶智清,農村公路客運司機餘多歡,農村小學校長張學榮,農資店主熊迎春,以及3名村支部書記易春姣、馬貴明、劉愛國分別發言,談了他們對"三萬"活動的意見和建議。

他們對"三萬"活動的感受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個字"好"。其中劉愛國書記說,第一年工作隊就幫忙村裏修復了一個泵站,解決村裏抗旱問題;第二年,每個組又修了一口當家塘,更是從根本上解決了抗旱難題;第三年潔萬家,建立垃圾池,集中運送處理垃圾,環境變得更美,老百姓自發愛護環境的意識也變強了,也開始喜歡種景觀樹;第四年的網格化方便了羣衆辦事,今年又開展村村通,都讓老百姓覺得黨和國家政策太好啦。

餘多歡已經在上溢線上跑了七八年的客運,今年路修好了,他提出希望能夠批准他多增加一臺車。我問他現在的運營情況,他說現在每天在上溢線上跑6趟,12公里的上溢線全票價格是5元,根據路程遠近也有3元、2元票價,國家現在有補貼,每年補貼一萬多元。我笑着說:"還想多加一臺車,看來你這還是有賺頭。"

張校長首先對上溢線提出表揚,說從"一條光灰的鄉村公路"變成了"一條光輝的鄉村公路"。接着又提出孩子上學放學的交通問題,路修好了,但是車子不夠。現在餘多歡和另外3名師傅每人一臺七座麪包車,不能超載,一次只能運送28名學生,而全校共有146名學生,運送能力遠遠不夠。我覺得校車問題是個大問題,關係孩子能否正常上學,還關係着孩子們上學路上的安全。紅安縣在校車的運營方面有一套完善的方案,解決了農村學校的交通問題。既然紅安可以解決,那麼其他縣市應該也沒問題。我當即叮囑朱伯儒,讓他把紅安經驗好好總結,儘快在全市推廣。

農資店主熊迎春說,路修好了,我們的生意也好了,羣衆也沾光了,原來我把化肥等農資送到農戶家,路不好我要加價,收購農民的糧食要降價,這主要是運送成本,路修好了不光是方便羣衆出行,更重要的是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羣衆是最樸實的,做得好他就說好,有問題也直言不諱。羣衆的心聲說明"三萬"活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既聯繫了羣衆、增進了幹羣感情,又爲羣衆解決了實際問題。同時也說明,爲羣衆服務的工作永無止境,過去四輪"三萬"活動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如果不繼續鞏固完善,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團風將鞏固前四輪"三萬"活動成果列入今年"三萬"活動方案中。省裏要求是"1+X",他們就具化爲"1+2"。"1"是"村村通"客車,這是必須完成好的主業,目的是方便百姓出行並且保障百姓出行安全。要做好這一主業,應該是"軟硬兼施":硬就是必須首先修好通村公路,包括路肩、錯車臺、安保措施、綠化等都要完善到位;軟就是要建立長效機制,真正讓客車"開得通、留得住"。"2"就是鞏固前四輪"三萬"活動成果以及開展"綠滿團風"行動。這兩項工作很實在。

TAGS:民情 羣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