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2017年走訪羣衆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1.83W

“民情日記”雖小,卻寄託了每一個普通羣衆的訴求和希望,是折射黨風政風的大事,以下是爲你介紹的2017年走訪羣衆民情日記,歡迎閱讀以及瀏覽!

2017年走訪羣衆民情日記

2017年走訪羣衆民情日記(1)

3月28日,天空中飄着毛毛細雨,春風中帶有絲絲寒意。按照市、區委“六訪六送六幫大走訪”活動的要求,27日下午我就聯繫市瑞傑量具刃具有限公司、雁峯街道巷蔭嶺社區、厲家村社區。上午八點多鐘,院長肖家亮、黨組副書記王興龍、紀檢組長羅小寧、監察室主任蔣亮平、行政裝備科科長劉銀菊、辦公室副主任王燕一行來到聯繫點,這次來主要了解我們聯繫點情況和慰問特困戶,要聽取想法和需求,聽取對走訪活動的意見和建議,重點訪問特困戶。

首先來到市瑞傑量具刃具有限公司,接待我們的是廠長羅孝生,羅廠長介紹了廠裏的基本情況,該廠建廠1958年,廠裏有職工1116人,建地面積80多畝,2010年企業改制轉讓。現面臨的困難有:1、廠裏原蓋有二棟家屬樓2011年已全部住進,但至今還未辦理國土、房產證手續;2、現在廠區內及家屬區沒有路燈、晚上出行不安全;3、廠裏不景氣,買我們廠裏的老闆沒有投入,也不過問,職工的工資發不出去,有一大部分生活困難。

接着我們走訪了特困戶田世明,男,55歲,離異,與80歲的母親和剛成年的小孩三人一起生活,田世明原是該廠職工,由於患病至殘疾,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現靠小孩在外打工維持一家生計,生活十分艱難。我們也十分同情,並給予了一點心意表示慰問。這一家雖然經濟上困難,但精神狀況還算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訪的第二戶是孫先秋,男,50歲,離異,一人生活,6年前由於摔傷致腿殘疾,行動不方便,生活也十分艱難。接着我們準備走訪第三戶譚寶娥家,譚寶娥及愛人自己來了,說今天領導來看望我,我很高興,我是租房,怕你們找不倒就自己找來了。譚寶娥自己介紹,我已買斷,愛人在農村沒有工作,小孩在讀書,現靠每天打零工維持一家生活及小孩的讀書費用,家裏也比較困難。

第二步我們走訪了巷蔭嶺社區,接待我們的是社區主任陳海湘,陳主任介紹了社區的基本情況:該社區有5688人,1804戶,13個居民小組,85名共產黨員。有7個座落單位。現存在的困難有:1、雷公塘地段衛生條件差,晚上沒有路燈,出行不方便;2、機械化公司家屬房存在社會治安問題;3、六一小學路段車流量大容易受阻,經常出交通事故;4、衛生防疫站家屬房地段堤級改造護坡存在問題,去年圍牆都已經垮了。5、商業技校與老幹所的圍牆已開裂、傾斜。

接着我們走訪了三戶特困戶。走訪第一戶封家衡,男,59歲,癱瘓在牀,當我們踏進屋的時候,這個男人哭了,心情激動地說病魔的痛苦,生活的艱難,不能工作,把家裏的錢全部用光,還馱了許多債,幾次想自盡。肖院長安慰說:你要振作精神,生病確實也很難,現在醫技高,只要配合治療還是有希望,不要輕易放棄生命……。肖院長的一番話使封家衡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並感謝領導對他的關心,感謝我們去看望他。走訪的第二戶肖鳳英,女,80歲,與50歲的精神病兒子一起生活,一走進屋發現屋裏雖然簡單但也還比較整潔,老人瘦小的身體把家裏還整理得乾乾淨淨,當得知我們是去看望她時很高興,說感謝政府、感謝領導對她的關心,當我們問及家庭及生活等問題時,老人說,兒子患精神病20多年了,生活全靠我照顧,我雖然已經80歲,但每天要買菜、給兒子煮飯、洗衣,還要管好兒子不要外出傷及他人,經濟來源靠退休金。走訪第三戶許亞萍,女,48歲,與丈夫和10歲女兒生活,丈夫是農村人,無工作。剛踏進屋一股濃濃的中藥味,許亞萍趟在牀上,接待我們的是許亞萍丈夫,丈夫介紹,妻子19歲就生病,癱瘓在牀需要照顧,每天靠中藥維持。社區爲了照顧他們,安排他在社區打掃衛生,每天早晨4點鐘起牀搞衛生,搞完衛生回來再做早餐給女兒吃送她上學,接着就煎藥照顧妻子的生活,家裏所有的一切全靠他一人承擔,從早上起牀一直忙到晚上十點鐘才能休息,生活當然困難,但感謝領導照顧評上了低保戶,現在生活就將就着過。看到憨厚朴實的許亞萍丈夫,感覺人間的真情、真愛,能年復一年地照顧患病在牀的妻子不離不棄,這個男人我非常敬佩。

走出這個家,時間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十二時多了,我們立即趕回單位食堂就餐。就完餐回到辦公室我思考着:今天我們走訪,重點走訪了困難戶,這次走訪瞭解他們都是因病因災致困致難的,我們給予了一點心意,給他們送去了溫暖。他們通情達理,對黨和政府感恩戴德也寄予厚望。社區幹部掌握的情況準確,列入的低保對象。市、區委開展“六訪六送六幫大走訪”活動深入基層,多走訪,能瞭解民情民意民憂民盼,又能融洽關係,也便於工作開展。今後要多走訪,更要在解決民憂民盼上下功夫,做好幫扶工作。

2017年走訪羣衆民情日記(2)

20xx年1月6日,星期五,小雨

1月6日上午,我來到了**鎮**村走訪。這天碰巧是小寒,氣溫在5℃以下,還下着濛濛小雨,有點冷颼颼的。**鎮是我掛點聯繫的鄉鎮,也是我基層工作的主陣地之一,想起那些農民朋友以及與我一道幹事創業的同志們,雖未天天見面,但心中總是念念不忘、心暖乎乎的。

**村現有人口2680人,其中貧困人口138人,佔全村總人口

5.1%;耕地360餘畝,人均純收入2200元左右。

一個國家對老人的態度,反映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代表着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素養。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一名黨員幹部,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弘揚和繼承這一優秀文化傳統。於是,我們首先來到位於鎮政府旁邊的光榮敬老院。鎮民政所長介紹到,光榮敬老院創辦於上世紀50年代,佔地5800多個平方,目前有供養對象52人,管理人員4人。看到我們進來,院裏所有老人都很開心,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聲。在給老人講明來意並送上春節祝福後,老人們樂開了懷,就彷彿晚輩回家與他們團聚一樣。隨後,我們察看了敬老院的食堂和宿舍,詢問了老人們的伙食、住宿等情況。據院長介紹,敬老院現有耕地1.8畝,加上黨和政府每年的補貼、關懷,院裏每年收入超過

2.6萬元,能夠滿足全院正常的開銷。

從敬老院出來後,我們又走訪慰問了農村低保戶謝桂英、貧困戶葉光福和困難黨員謝紹海。在體弱多病的謝桂英老人家裏,我要求鎮裏的幹部,要及時對老人的房屋進行檢修加固,並叮囑 老人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什麼困難要隨時向當地黨委、政府報告,也可以直接跟我說。看着老人信賴的眼神,我們離開了謝桂英老人家。在困難黨員謝紹海家中,我瞭解到,他今年67歲,早年曾在部隊服役5年,已患腦溢血多年,生活難於自理,加上妻子多年前患上了糖尿病,至今仍需打針服藥維持生命。家裏就老倆口,靠着政府的困難補助及自己的一點養殖收入維持生活。交談中,老人還講出了心裏話,作爲一名黨員,再也沒能力爲黨的事業做貢獻,心裏很愧疚。從他家裏出來後,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深深體會到一名基層黨員信念的堅定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透過今天的走訪,讓我真正瞭解了基層,真正聽到了一線的呼聲。回顧今天的走訪,短暫而又難忘,讓我對走訪有了更深的感觸,同時也有不少收穫。

收穫之一:走訪調研密切了幹羣關係。緊緊依靠羣衆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革命戰爭年代,正是依靠羣衆我們黨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走訪調研架起了領導幹部與人民羣衆之間溝通的橋樑。透過走訪調研,深入基層、集思廣益,服務羣衆、排憂解難,切實轉變幹部作風,改善黨羣幹羣關係,對進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推動發展、促進和諧有着重大意義。

收穫之二:走訪調研發現了真實問題。在走訪慰問中,羣衆說的最多的話是感謝,而我卻親身感受到了困難羣衆生活的不易。近年來,雖然農村的生產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問題依然突出,路難走、水不暢、環境差等現象還普遍存在;雖然我們加大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對生活困難的羣衆每年都發放低保資金、一次性生活補貼,但這也只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有“空巢”老人的生活問題,看病貴、就醫難等問題,仍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

收穫之三:走訪調研明確了努力方向。此次走訪調研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如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這讓我想起了鄧小平同志的那句話: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想,要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發展,造福羣衆。因此,我們要牢記“發展爲先、生態爲重、創新爲魂、民生爲本”的'理念,全力以赴搞好“四化”建設。

爲官一任,發展一方。作爲黨員領導幹部,無論居於何職,都要經常深入基層走訪羣衆、瞭解民情。基層是一個大舞臺,更是一個傳遞百姓心聲的平臺。今天的走訪,感人肺腑,受益匪淺。基層是我家,羣衆是親人。我想,身爲一名黨員幹部、人民的公僕,不僅要帶着責任和義務,更要帶着真情和祝福走進基層,走進我們的親人,那樣,才能走的更真、更實、更遠……

2017年走訪羣衆民情日記(3)

2月23日上午,星期四,陰有雨。我們走訪組一行四人去得勝村走訪。據村黨總支書記鍾雪根介紹,得勝村共有11個承包組,369戶,總人口1328人,現有耕地面積2314畝,共有黨員49名。當前黨員幹部羣衆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房搬遷方面。據瞭解,作爲海鹽縣“兩分兩換”整村搬遷的試點村,目前得勝村已完成3個承包小組、計104戶農戶的搬遷工作,其他8個承包組、計269戶農戶還未搬。由於這些農房大都建在八、九十年代,現已破舊,正面臨翻建等問題。而且廣大未搬遷農戶看到新小區已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希望搬遷的情緒十分高漲,已經多次向村裏反映,要求繼續實施“兩分兩換”工作。

走訪回來,我們立即把在村裏走訪瞭解到的情況向鎮黨委、政府進行了彙報。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專門召開班子會議進行研究,決定提前實施得勝村剩餘8個組的搬遷工作,並研究制訂了相關政策。同時,抽調機關、中心(站辦)16名黨員幹部會同走訪組成員組成得勝村“兩分兩換”工作組,幫助做好得勝村的“兩分兩換”工作。

3月8日下午,星期四,陰天。我們在得勝村組織召開了1、3、4、5、6、8、9、11組承包組長會議,進行宣傳發動,就農戶農業用地集中流轉範圍、流轉土地租用期限及費用、搬遷補償的依據、搬遷安置的方式和獎勵政策、辦理搬遷安置的有關程序等問題進行了明確,並分發意向表,以便真正瞭解農戶羣衆的心聲。隨後,鎮、村幹部分組行動,連續4個晚上到每個承包組召開全體戶長會議,及時瞭解廣大人民羣衆在實施“兩分兩換”過程中需要知曉的政策、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真正掌握資訊,並及時統計、彙總意向表。彙總情況表明,得勝村剩餘8個組絕大部分農戶都願意實施搬遷。

3月26日起,得勝村廣大農戶開始分組分批來村民委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和農房搬遷協議,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進村入企活動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拉近了廣大黨員幹部與羣衆的距離。作爲一名基層幹部,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我們認真傾聽羣衆的呼聲,緊緊圍繞羣衆的所需所想,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羣衆纔會真正支援我們的工作,纔會從心底裏擁護我們的黨。

2017年走訪羣衆民情日記(4)

今天中午,我去回訪一起盜竊電瓶車案件的受害人杜某,一個星期前,杜某被盜電瓶車一輛,案件被查獲了,違法行爲人被依法行政拘留,被盜的電瓶車也得以發還。我到出租房後,杜某告訴我,他本來沒怎麼指望警察破案的,車子被偷掉之後就想去買新的,沒成想海鹽警察這麼快破案了,還把車子追了回來送還給他,他覺得海鹽警察真是給力。我告訴他被盜車子的折舊部分可以透過民事途徑要求盜竊行爲人賠償,杜某很驚奇也很開心,告訴我:“這個我還真的不知道,要謝謝你們教了我一招啊!”快到飯點了,杜某留我們吃飯,我謝絕了。回到單位裏,心裏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到覺得杜某的熱情給了我很大感動,羣衆的支援纔是我們最大的感動之處,其實我應該謝謝他們的。

2月22日,雨,星期三。早上,我和小王來到武原街道城西村的困難戶陸大伯家走訪,陸大伯對我們說:“我家隔壁的租房裏有兩名外地男青年,經常半夜出半夜進的,今天早上我看到他們開着一輛三輪摩托車回來,還從車上搬下了兩大袋東西,你們是不是可以去查查?”聽了陸大伯的話,我們向所領導報告,並立即展開調查。中午,所裏組織警力衝進該租房,發現陸大伯所提到的兩大袋東西全是電纜線,將酣睡中的吳某、馬某擒獲。看來,走訪確實能出戰果!(武原派出所:沈輝)

2月24日,雨,星期五。前幾天,尤甪村孤寡老人張大伯被人以短信詐騙的手段騙了1200錢,聽說一直心裏不舒服,今天我就去了張大伯家瞭解情況,向他宣傳防範詐騙安全防範知識,安撫一下他的心情,張大伯的眼角溼了,我也感到了壓力。周邊好多村民紛紛過來,我利用這個機會,向大家宣傳了近期出現的各類詐騙手段,並就防騙技巧、如何提高防範意識等作了詳細解釋,發了些 “警民聯繫卡”,讓他們有事情打我電話。有村民向我反映了路燈照明、道路破損的問題,我作了記錄,準備明天向鎮裏有關部門反映一下。羣衆對我們警察還是信任的,我不敢辜負他們!

2017年走訪羣衆民情日記(5)

到這裏工作近二個多月了,前期的走訪入戶、瞭解民情民意已經結束。今天一大早起來,曲組長說:“入戶工作已近完成,接下來就是轉入實施幫扶階段。這幾天一直沒下雨,天天忙着防火了,今天要不我們去慰問下樑存林吧,順便把大米和麪給他送過去。”我們一致同意,洗刷了下,簡單吃口早點,拎上東西向他家走去。說起我們要慰問的樑存林今年66歲,個頭有1米八.他飽經風霜的臉上,佈滿了深深的皺紋,兩隻小小的眼睛擠得眯成了一條縫,像樹皮一樣粗糙的大手,厚重而笨拙。乍一看很是魁梧的一農民,卻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他妻子孫萬蓮,今年63歲,個頭還真估不出來,因爲她成天盤腿坐在炕上常年不能動,,一級殘疾的她幾乎生活不能自理。老倆口雖然有二兒子一女兒,但都在外地,一年回不了兩次家。孩子們都生活一般,也照顧不上老倆口。樑存林自己也種了4畝地,加上倆人的低保,每年收入也就不到4000元,基本都吃藥了,生活非常困難。 走到觀音堂村最北邊,拐進村裏最後一條小巷,住在巷子最高處的就是他家。進入院門,映入眼簾的是他那破爛不堪的無間正房,西面有一間土坯小房,屋頂雜草叢生。院內沒有任何家禽,整個院落顯得空曠蕭條而缺乏生氣。透過窗戶一眼望到炕上坐着的就是他媳婦,只見她看到我們嘴角抽動幾下,隨後樑存林便出門迎接我們的到來。進入堂屋,走過簡陋的伙房,正南盤着陳舊的大炕,對面擺放着2個大紅櫃,也是家中唯一的傢俱。紅櫃上方牆上貼着2副年畫,畫旁邊是他們倆口的老照片。空曠簡陋的家此時顯得格外淨。

曲組長對老倆口進行了慰問,並說明了來意,樑存林妻子此刻異常激動,眼中含滿了淚水,口中不斷地對黨表示感謝,對政府表示感謝,對我們工作組表示感謝。曲組長再次對樑存林妻子進行了安慰,並告訴他們我們工作組會隨時隨刻他們解決困難並留下了幫扶聯繫卡。在老倆口的再次感激與送別下我們離開了他家。

在回去的路上,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想着樑存林那蹣跚的背影,回想他妻子的一雙渴望的眼神,回想着那個毫無生氣的院落,我們頓感肩上負擔的沉重。在如今改革開放的今天,這樣的人家卻顯得與時代是那麼的格格不入,緣於他們的落後,更多的是緣於他們的貧困。而能改變這一切的正是我們當前的任務與責任。試想,我們還有多少需要被幫助的人們,還有多少像他們一樣守護在不爲人知的角落的人們。想到這,我的心很重很重,我下定決心儘自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改變他們。

擡起頭來,望着回去的路,感覺好長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