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將文化意識引入翻譯教學

學問君 人氣:6.19K

 論文關鍵字:意識 文化差異 教學 母語文化

淺論將文化意識引入翻譯教學

    論文摘要:翻譯是之間的轉換,更是文化間的交流。而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翻譯障礙往往會導致譯文資訊的失真。傳統的“以語言轉換爲中心”的翻譯教學無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恰當地引入文化因素,加強學生的母語文化素養,以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文化爲切入點,並輔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對文化的敏銳性的嘗試將有利於幫助學生克服文化障礙,實現語言間的順利轉換。

    一、語言、文化與翻譯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和意義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而傳統的翻譯觀往往將翻譯侷限於語句結構的簡單轉換,忽視了翻譯是跨文化資訊交流與交換的本質。Juri Loman指出“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於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爲中心的。’,tl]這說明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它深刻地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所獲得的智慧與經驗。語言的使用必須要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個性。因此,我們在進行翻譯時,應從跨文化的視角,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避免翻譯資訊的走失,確保譯文的原汁原味。

    在翻譯的過程中,僅僅掌握一些語音、詞彙和語法知識是完全不夠的,畢竟我們所翻譯的內容並不是語言符號本身,而是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文化很複雜,主要包含羣體成員共享的知識、信仰、、風俗等。而翻譯過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是蘊含在語言層面的小文化,即一些詞語、慣用法等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而這些都是可譯的。刀良好的雙語(母語和第二)文化修養和綜合知識功底會幫助我們譯出好的作品。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恰當地引人文化因素,有意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助於學生克服文化障礙,實現語言間的順利轉換。

    二、文化差異與翻譯

    中西間的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體現在語言的各個方面。比如,中國人重寫輕說,主張慎言;而以柏拉圖爲代表的西方人卻主張雄辯、暢言;中國人提倡中庸之道,表達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卻推崇直截了當,清晰明瞭。因此,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翻譯的障礙是不容忽視的,這種差異往往會導致翻譯資訊的失真和走失。

    1.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是指在、、氣候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莎士比亞有一著名的詩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summer' s day? Thou art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莎士比亞有把自己的情人比做美麗的夏日,我們如果從中國文化出發,將很難理解這樣的柔情。由於英國屬於高緯度國家,夏季的平均氣溫也只在20度左右,正是涼風習習,好不浪漫的時節,因此,這樣的比喻也就是情理中的了。此外,南北半球的差異,也會影響到人們對環境的認知。在中國,河水東南流,所以就有“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詩句,而西方河水一般是向西北流人大海,那麼漢詩“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西北流”的英譯就要考慮到地域文化的差異了。對“西北流”可以做變通處理,譯爲"backwards”就解決了雙方的理解難題了。

    2.宗教文化差異

    中國深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形成了我國頗具特色的語言表達方式。譬如,“佛法無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得道昇天”。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創世之說。《聖經》極大影響了西方語言,“as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Judas' kiss"(死亡之吻)。當處理這些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詞彙時,簡單的直譯是不夠的,一定要結合相應的文化典故加以意譯。那麼,從宗教文化角度出發,把佛教用語“阿彌託佛”譯爲基督教中的“God bless you!”則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3.風俗差異

    最爲典型的是針對“龍”的文化內涵上,中西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國,龍被視爲神物,我們爲是龍的傳人而自豪。古有龍袍、龍顏一說,而現今我們又用“龍飛鳳舞”、“生龍活虎”來形容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而在怪經》當中,龍(the Great Dragon)代表了黑暗勢力,那麼如把“望子成龍”死譯爲“expecting one' s child to be adragon"則完全喪失了語言背後文化的意象。因此,出於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把“龍”譯爲“Loog”而非“dragon" 。同樣,對於一些詞彙的翻譯也應兼顧到中國文化。比如LANCOME蘭翹、Ardor雅黛、VICHY薇姿、Avon雅芳等諸多國外品牌譯名採用了“芳”、“黛”、“雅”、“姿”等漢字,迎合中國人的情趣。

    三、將文化意識引入翻譯教學

    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王佐良先生曾說“不瞭解語言當中的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而對於翻譯教學而言,目的並非在於教會學生進行簡單的文字轉換,而在於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翻譯規律和技巧,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形成正確的翻譯思維,從而實現語言間“保真”轉換。因此,文化原則在翻譯教學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1.加強學生母語文化素養

    恩格斯曾說“只有將母語同其他語言對比時,你才能真正的懂得所學的語言。”深厚的母語文化功底會大大提高學生對外國語的理解力。在翻譯過程中,學生總會以母語爲參照對另一種語言進行理解與比對。對母語文化深刻的理解,也會幫助學生對文化差異形成一個系統的、理性的認識,進而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於真正好的翻譯,熟悉文化甚至比掌握語言更爲重要。

    2.增加學生文化資訊量的攝入

    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習慣於被動的接受相關的文化知識,而沒有飽含熱情地主動涉獵一些有關西方的制度、文化、民風民俗、典故傳奇等方面的資訊,結果就造成了翻譯教學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而學生也只有在進行翻譯演練的時候才意識到捉襟見肘的事實。爲此,教師可以利用合適的翻譯素材,激發學生對未知文化現象進行探究的熱情,再輔以必要的,對學生進行文化資訊的收集、整理工作給予肯定。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源,擴大文化資訊的涉獵面,同時實現資訊共享。

    3.改進翻譯教學模式

    改變以往“一言堂”的教學局面,提倡“以學習者爲中心”的翻譯教學,這就意味着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互動性。教師可以輔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或者利用報道、、等音像資料,以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文化爲切人點,把西方國家的生動文化帶人教室,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從而增進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並作用於實際的翻譯學習中,實現語言間的順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