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一朵花的中西文化視角

學問君 人氣:1.89W
畢業論文


       把花作爲人格象徵的是中國人,把花看成植物生殖器的是西方人。把花畫得能招蜂引蝶的是寫實主義者,能從花的顏色中看到陽光的是印象派。聲稱要畫出花的細胞的是現代主義者,試圖畫出花的基因的則是後現代主義者。——題記

    作爲1箇中國的西方藝術研究者,我深知中西藝術最大的不同是根本的不同,而所謂根本的不同就是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正是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中西藝術在題材、語言和風格上的巨大差別。因此,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包括留學西方的經歷,我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並習慣於用不同的視角和比較的眼光看待中西藝術。

    莊子在《知北遊》中說“道在矢溺”,意思是“道”無處不在,即使在骯髒的矢溺中也存在着“道”。而我知道,中西藝術有着不同的“道”,而“道”的不同亦無處不在,即使是在1朵花中西藝術亦存在着不同的“道”。

    花,人見人愛,中西畫家都喜歡畫花。畫花,在國畫中屬於“花鳥畫”,在西畫中則算作“靜物畫”。從這兩個畫種的中文稱呼的差別中我們還難以看出1朵花在中西繪畫中有什麼根本的不同。還是讓我們來看看“靜物”這個譯名的原文和本義。在意大利語和法語中,靜物這個詞分別是Natura morta 和Nature morte,意思都是“死的自然”;在英語中,靜物1詞爲Still-life,本義是“死的生命”。在西方傳統繪畫中,靜物畫通常描繪的是採摘後的花卉、蔬菜和水果,被殺死後的飛禽、走獸和魚蝦。由此可知,“靜物”的本意是“死物”,描繪“死物”纔是靜物畫的本質特徵。西方人天生具有“天人兩分”的世界觀,征服自然是他們的生命意志,透過描繪、觀看作爲食物或獵物的那些死去的自然生命,人們能獲得征服自然的自豪感和喜悅感。

    在中國的花鳥畫中我們看到的永遠是鮮活的自然生命,這類作品即使是“折枝”小品,畫面上也呈現出花如欲語、蜂戲蟬鳴的勃勃生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在中國人眼裏,花和鳥均是與人通情同性的生命存在。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1。”中國人“天人合1”的世界觀在花鳥畫中得到了形象化的體現。由於“儒道互補”的文化構成特性,花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不僅獲得了人的品格和性情,而且具有了人間的貴賤和尊卑。梅蘭竹菊並稱“4君子”,松竹梅合名“歲寒3友”,更有那“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這些植物花卉被注入了人類超凡脫俗、高潔清雅的道德嘆?衿分省V泄??窕?分杏小盎疲ㄜ酰┘腋還螅?歟ㄎ酰┘乙耙蕁鋇姆忠埃?檔氖俏宕?醬蠡?窕?上滌捎諢?以誄?諞暗匚壞牟煌??粘?吹降暮突?忻杌娑韻蟮牟煌?ㄇ罷呤欽淝萑鶚蕖⑵婊ü質??笳呤峭』ㄒ爸瘛⑺?裨ㄓ悖??鴕帳跏址ǎㄒ桓鍪槍け手夭剩?桓鍪撬???剩┑牟煌??賈鋁艘帳躒の逗推犯竦牟鉅臁H粘I?鈧校?頤且丫?骯哂謨每創?死喔叩凸蠹?牡燃堆酃飪創?蘭渫蛭鎩T謖庋?難酃庵校?檔こ閃爍還蟮南笳鰨??肺舶突ㄔ蚴瞧都?拇?懟V泄?訟嘈擰疤觳槐洌?酪嗖槐洹保?虼嗽諡泄?婊?飛希?蘼凼槍け駛故切匆猓??窕?男問獎浠?蹺ⅲ??窕?木?窀?且懷剎槐洹V鋇?0世紀,在1些留學過西方的中國畫家的作品中,我們纔看到花鳥畫的些許變化。林風眠的花鳥畫已經脫離了傳統的儒道境界,他的《櫻花小鳥》在造型和構圖上具有構成意味,形式本身已初步顯示出獨立的裝飾價值。應該說,藝術風格的變化來自觀念的變化,林風眠是在用西方人的世界觀來看待自然生命。今天,作爲純粹裝飾性和視覺美的花朵正在越來越多的花鳥畫中綻放。

    西方藝術的變化多端是人所共知的,但實際上西方人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從未改變,因此,應該說西方藝術不斷變化的`只是其形式和風格ゴ有詞抵饕宓匠橄籩饕澹?鞣揭帳醯拿婺殼П渫蚧???淠讜誥?袢詞賈杖繅弧>途參鍩??裕?詞抵饕遄髕房梢越?歡浠ǖ男斡肷?袒?帽菩ぷ勻唬?蜩蛉縞??災聊苷蟹湟??S∠笈苫?掖酉執?庋а芯砍曬?械彌??丈?槍獾牟?錚?揮泄餼兔揮醒丈?N鍰逯??猿氏殖霾煌?難丈?且蛭?鍰邐?展庀噝閱艿牟煌?斐傻摹L?艄庥珊斐然坡湯兜遄掀呱?庀呋旌隙?桑?煌?幕ㄎ?詹煌?墓庀咭蚨?瀋?室簿筒煌?T謨∠笈苫?夷搶錚??ㄆ涫凳竊諢?艄狻6雜諍笥∠笈苫?搖⒁簿褪恰跋執?帳踔?浮北B?#8226;塞尚(1839--1906)來說,1朵花的顏色是紅是黃是無關緊要的,他要畫的是花的內在結構。在立體主義繪畫作品中,我們看到的花與自然中的花相比已經面目全非了,因爲畫家把1朵花的前後左右上下正反各個面1起展現在1個平面上,那是1朵花的4維空間圖像。抽象繪畫並不描繪客觀物體的外在形貌,而致力於揭示物體的內在本質。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1872—1944)是1個從寫實主義變爲抽象主義的現代藝術大師,他的繪畫完整地展現了各種物象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過程。從寫實的《開花的蘋果樹》到簡化的《紅樹》和《灰樹》,再到完全抽象的《紅黃藍構圖》,1棵蘋果樹的“外衣”被1層1層地剝掉了,剩?鬧皇撬?摹按看庹媸怠保?匆恢鍾傷?較摺⒋怪畢摺⑷?稚?剩ê旎評叮┖腿?址巧?剩ê詘諄遙┳槌傻模?確?掀還?饔質視糜謨鈧嬙蛭鐗幕?窘峁埂N鞣驕參鍩婊?有詞檔匠橄螅?導噬鮮恰巴腹?窒罌幢局省鋇難荼涔?蹋??俏鞣餃碩宰勻壞娜鮮渡系納罨?T諼銥蠢矗?詞抵饕逵氤橄籩饕宥際搶硇災饕宓牟?錚??叩那?鷸皇橋6俚墓諾湮錮硌в氚?蛩固溝南執?錮硌У那?稹?

    在西方還有1位以畫花聞名的女畫家,她就是美國人喬治亞•奧克菲(1887—1986)。這位畫家的花卉作品帶給人們1種新異和奇妙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她總是把1朵自然中極小的花放大到充滿整幅畫面,花朵又總是開放的,而且是對着人開放。畫家喜歡畫鳶尾花和百合花,而且總是把花朵的構造描繪得細緻入微,恰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植物學家告訴我們,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但是奧克菲的花卉畫並不是植物學著作的插圖,它們是畫家表達人文精神的藝術作品。那麼,那些放大了的花朵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含意呢?有評論家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指出那些鳶尾花的細部構造影射了女人的性器官,那些花朵是女性潛在的自炫意識的顯現,儘管這1看法遭到畫家本人的否定,但卻得到了觀衆普遍的認同。

    常言說“滴水藏海”,透過1朵花我們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對自然對世界的不同認識。中西文化的不同來自觀念的不同,正是這“1念之差”帶來了人的生命狀態和物質文明的巨大差異。即使我們看到了這種差異,彼此之間要想改變都不是那麼容易,更何況有人根本就拒絕改變,因爲中西雙方都認爲自己看到了自然、宇宙和生命的本質。

來源:中國美術批評家網 作者

一朵花的中西文化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