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資源基礎論視角的中小企業國際化

學問君 人氣:2.5W
摘要:資源基礎論已經較多地運用於戰略管理領域,而在國際商務領域的擴散相對比較緩慢。本文在簡要回顧資源基礎論的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上,探討資源基礎論與企業國際化理論的關係,提出在資源基礎論視角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資源基礎成爲中小企業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研究角度。

關鍵詞:資源基礎論;中小企業;國際化

資源基礎論視角的中小企業國際化

一、資源基礎論的產生與發展

學術界一般認爲,資源基礎論(RBV,resource-based view)源於彭羅斯(Penrose)在 1959年出版的《企業成長論》。她的基本觀點是,企業是資源的集合,企業的擴張取決於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強調富有生產力的資源,尤其是管理層的作用,而且,內部管理資源的性質與可得性限制了企業在某個時點上擴張的方向和程度。然而,彭羅斯指出,如果“公司按照擴張計劃成長,這些計劃的程度受到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規模的限制”成立,那麼,當計劃完成並付諸實施後,計劃過程中所吸收的管理服務會逐步釋放出來,並用於下一步的計劃。企業通常會覺得集中於現有的產品成本更低、風險更小,但可能會爲了追求成長而擴張到新的業務領域。企業成長的方向不僅受到外部機遇的影響,也受到可用來追求擴張的內部資源,尤其是閒置管理資源性質的影響:“相關產品市場的選擇必然由公司繼承的資源,即公司已經擁有的富有生產力的服務所決定。”

裏普曼(Lippman)和羅曼爾特(Rumelt)認爲,如果企業無法仿製或複製優勢企業產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業之間的效率差異狀態將持續下去。他們的核心觀點是將企業的競爭優勢指向企業特有的難於被模仿的資源,並開創了把企業戰略作爲企業固有的可以產生“李嘉圖租金”的資源進行經濟分析的先河。沃納菲爾特(Wernerfeh)在美國的《戰略管理雜誌》上發表了《企業資源基礎論》一文,標誌着資源基礎理論的正式誕生,他指出,與外部環境相比,公司內部環境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對企業創造市場優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企業內部的`組織能力、資源和知識的積累是解釋企業獲得超額收益、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之後,巴尼(Barney)等也對資源基礎論作出了貢獻。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爾(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將資源基礎論與企業的實踐相結合,從而使資源基礎論受到了廣泛關注。

戰略管理文獻經常會提到資源基礎論,並把彭羅斯在1959年提出的企業成長理論作爲資源基礎論的先河。然而,在國際商務領域中,資源基礎論未能得到同樣多的重視,儘管近年來資源基礎論在國際商務研究中日益擴散開來,但總體上看依然處於“嬰兒期”。

資源基礎論對國際商務研究的影響體現在多個領域,尤其是在跨國公司管理、戰略聯盟、市場進入及國際企業家精神方面。筆者主要探討資源基礎論對企業國際化理論,尤其是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啓示。

二、資源基礎論與企業國際化理論

彭羅斯曾在1956年發表了一篇題爲《對外投資與企業成長》的論文,把資源基礎論應用於跨國企業,然而,重點依然放在國內擴張上。彭羅斯認爲,海外子公司可以被看成是獨立的企業,只有少數的例外,“一旦海外子公司成立,它就擁有了自己的生命,其成長將取決於子公司自身內部資源的發展和新環境提供的機遇。”她把母公司與海外子公司之間的聯繫僅僅作爲一種事後的思考:“不要忘記,母公司投入了相當的管理和技術資源,以確保外國機會存在而且能被利用”。然而,海外子公司一旦成立,就大體上獨立於母公司運作:“海外子公司一旦建立,除了一些重大的例外,更加適合作爲一個單獨的公司來對待”。其中,最重要的例外是財務方面。彭羅斯認爲,用於企業擴張的必要管理資源大多存在於海外子公司內部。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創建並維持跨國企業究竟可以讓企業得到什麼優勢?如果海外子公司成立之後可以被看成單獨的企業 (按照彭羅斯的建議),那麼,這種結構何以維持?顯然,維持這種母子公司結構難以用內部資本市場來解釋,因爲國內擴張同樣可以產生內部資本市場的優勢,何必去海外承擔對市場情況不熟悉的風險?彭羅斯對跨國企業的分析難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