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改革與實施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3W

摘 要: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已滲入到中學課堂,語文作爲工具學科,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主渠道,需要中學語文教師注重把握。在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

淺析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改革與實施論文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基本原則;教學方法

一、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滲透性原則

語文教學中的語言學習與素質教育是統一的,不是“兩張皮”。素質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的,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教學是“形”,素質教育是“神”,二者構成神形兼備的境界。滲透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法則。

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貫徹滲透性質原則。要注意幾點:

(1)素質教育既然是滲透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發揮教學作用的,因此,老師要儘量避免空洞的說教,應該讓語言材料本身發揮教育作用,讓它去薰陶、感染學生。

(2)素質教育雖然是滲透在語文教學中的,介決不是自然而然的,不自覺和無意識的。它需要老師高度自覺地發揮主導作用。教師要用正確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把握教學的方向。精選有教育意義的言語材料、詮釋評價教育內容、聯繫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

(3)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文化、審美素質教育等不是外加的因素,而是語文教育所固有的內容,缺少了就不可能學好祖國的母語。

(二)綜合性原則

由於祖國的語言文字運用於人類社會的一切實踐領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爲了適應人類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各種需要,語言文字的運用又呈現出分繁複雜的狀態。這就決定了語言文字運用的高度綜合性。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就帶來了語文教育的綜合性。語文教育的綜合性表現在教育任務的綜合,教育內容的綜合和教學方法的綜合。貫徹綜合性原則,教學中特別注意三個結合:知識、智力、能力相接合,聽說讀寫能力結合,語文訓練、語言材料積累、薰陶感悟相結合。

(三)社會性原則

語言是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構成的要素。語言與社會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由語言的社會性所決定,以祖國語言教育爲內容的語文教育也具有社會性。遵循這一規律,語文教育必須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貫徹社會性原則,要注意這樣兩點要求:(1)語文教學聯繫社會生活要注意現實性、時代性。要關注學生自己的生活,聯繫生活實際,關注社會熱點。

(2)課內語文教學與語文課外活動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二、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

(一)轉變教學觀念,使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對課堂活動的參與被動。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增強創新意識,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苦學”爲“樂學”,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1]教材中的文章都來自於生活,我們理應以課堂爲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繫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啓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例如: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可以組織學生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也可以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去採訪老紅軍。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瞭解當時環境的惡劣,深刻理解彭德懷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也興趣盎然。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親自去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師要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繫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領鮮”。“使用藍天六必治,讓您牙口無言。”等等。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範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養成寫規範字,說規範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他們的社交能力。故轉變教學觀念使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慾望。”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教學情境,溝通作者與學習者的情感,使學生在與作者靈犀溝通中產生感情共鳴,依次陶冶情操,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使學生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樂學、願學、主動學。所以教師應透過或表情範讀、或指導朗讀、或生動描述、或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方式,充分進入角色,與學生一同感受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豐富而深刻的情感。講《項脊軒志》一課,結束時作者情不自禁地講起了父親關心自己、幫助自己的一些動人情景,使學生聽得入神,而後學生對自己父母的深情回憶使整個課堂沉浸在濃重的情感氛圍中。無須生硬說教,那種把摯愛之情、孝敬之心獻給父母的高尚情感銘刻在了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更有利於剔除獨生子女學生的不良待人方式。

(三)教給學生方法,促進素質教育

我國現代教育家梁啓超很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說“善於教人者,教人以方法。” 因此,要糾正教師提什麼問題,學生答什麼問題,總跟在老師後面轉的被動應答性的學習行爲,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拓學生思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己去探索和發現知識,成爲學習的主人。我們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注意教給學生學方法,使學生會學,真正做到教爲學服務,具體表現在使用六步教學法。[2]即透過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明確學習目的的基礎上,自學課文,討論定向目標中的問題並去解決,對未能解決的問題由我做答,最後透過自測和自結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這樣學生既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四)注意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是關係學生一生的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認爲,當前德育實效性不強,存在着知行脫節的現象,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九小”問題,即“小霸王、小懶蟲、小饞貓、小犟牛?小依賴、小散漫、小野蠻、小磨蹭、小馬虎。”他認爲解決這個問題的最重要的辦法就是加強“養成教育。”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直接關係到這個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養成教育,讓學生對每篇文章自己試分段,歸納一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並寫好讀書筆記,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3]總之,素質教育已成爲當前教育界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時代給予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善於駕馭課堂教學的複雜變化過程,當好啓發者、引導者、教育者的角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適應素質教育發展提出的要求,使他們真正成爲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羅曉瓊。淺議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研,2008年6月。

[2] 楊英娟。略論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途徑[J]。高等函授學報,2005年10月。

[3] 馬力千。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