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臨牀醫學教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5W

臨牀醫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後,提高臨牀治療水平,促進人體健康的科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臨牀醫學教學論文,歡迎閱讀參考!

臨牀醫學教學論文

臨牀醫學教學論文一

[提要] 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提升臨牀醫學人才培養水平,改革現有的臨牀教學模式是擺在各高校醫學院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從高校醫學學科面臨的時代背景和改革需求出發,分析現今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並從知識建構視角提出醫學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知識建構;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華北理工大學教改重點課題:“基於隱性知識建構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研究”(z151607);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聯民生調研項目:“創新驅動背景下高校服務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模式及路徑研究”(20160102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0月21日

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高校已經成爲知識傳播、知識應用和知識創造的基地。創造知識、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臨牀醫學教學也不例外。如何提升臨牀醫學人才培養的水平,改革現有的臨牀教學模式是擺在各高校醫學院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

隨着現代自然科學、資訊技術和人文科學的發展,現代醫學科學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醫學人才的知識體系中應該包含醫學和多種相關學科內容,包括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資訊技術和人際交往等。醫學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科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醫學人才除了要學習醫學理論知識外,還要培養臨牀思維和臨牀決策能力。更爲重要的是,要經過正規、嚴格的實踐訓練,掌握運用知識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技能。在終身學習時代,醫學人才還應該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醫學課程體系改革

醫學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改革是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難點。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變傳統的以學科爲中心的課程體系,根據各學科在醫學課程中的重要性,把全部課程分成核心課程、指定選修課和自由選修課,並隨着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增設新興、交叉學科課程和邊緣學科課程。在保證完成核心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多的機會選修本人感興趣的知識領域,以此增強課程體系的靈活性,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體系的設定不再以課程內容和類別爲依據,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智能、思維方式及運用、分析知識的方式和手段。以建立核心課程體系爲基礎,保證培養人才的專業根基。加強醫學基礎課程的改革,減少醫學基礎課程橫向知識的重複,進一步促進醫學基礎課與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與臨牀專業課的有機聯繫。注重臨牀專業課程的改革,開設一些反映臨牀診療技術新進展的選修課程,擴大學生在醫學實踐中的適應性。

三、醫學教學內容改革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更新週期的縮短,使教學內容與學時的矛盾日益凸顯。醫學教學內容的設計一直非常強調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學時數較多,一些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內容很難進入教學內容體系。隨着社會對醫學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入,預防、醫療、康復、保健逐漸結合,基礎醫學、臨牀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也趨於統一,教學內容改革勢在必行。醫學教育教學內容改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加人文社科學科內容。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順應了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和醫學服務模式的需要。人文社科是醫學人才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教學,會使學生在醫學生涯中喪失應付挑戰的智力和能力。具體應增設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倫理學、行爲科學、文學教育、人口學、法律、經濟學等學科知識課程。

(二)加強社會醫學與預防醫學教育。醫學教育應同衛生服務需要密切聯繫,預防醫學和社會醫學教育在教學中的比重應增加。教學內容不僅包括傳統的衛生學、流行病學,也包括衛生經濟學、衛生服務的組織、行爲科學和社會科學等,不少醫學院校還利用社區衛生資源積極開展預防醫學和社會醫學現場教學。對醫學學生社會醫學見習期的教學安排中,就已充分考慮到要把衛生人才培養同衛生服務需要相結合,重視社會醫學和預防醫學教育。重視非預防醫學專業中的預防醫學教育,使預防醫學與臨牀醫學、社會醫學與臨牀醫學趨向更加緊密地結合,這與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服務模式的轉化相吻合。

四、醫學教學模式改革

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是關於醫學教學實踐的總體設計。主要的醫學教學模式改革包括以問題爲中心和以社區爲中心的兩種模式。

(一)以問題爲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既不按照學科開設,也不按器官系統綜合,而是根據學生在自學中所涉及的各種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爲目標,邊實踐邊學習的教學模式,簡稱PLB模式。PLB模式從提出後,一直進行着探索和完善,其基本的教學過程一般是按單元施教:首先,教師透過一個簡短的病歷向學生提供有關病人的資訊(即提出問題);其次,學生根據所獲得的資訊進行討論,提出最可能的情況(即提出假設),在此基礎上將學生的意見歸納爲幾個比較集中的問題,由學生選擇某一問題進行自學,並準備書面報告;最後,每位學生就自己所準備的內容進行報告,再展開討論,對最初假設進行論證,將所涉及到的問題再歸納成幾個問題;學生再選擇其中某個問題進行自學,然後再次進行集中彙報和討論,如此滾動實施,直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這一教學模式突出以問題爲中心,以病例爲基礎的小組討論學習,透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是自我教育與主動學習。進一步加強學生醫患關係處理與醫學知識及實踐技能方面的學習和鍛鍊,促進學生與患者交流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形成,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施PLB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激發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爲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獲得與掌握知識的能力。

(二)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臨牀實踐教學模式。實驗實踐教學環節是醫學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會知識、錘鍊臨牀思維和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高校臨牀醫學教育教學改革,要突破現有的實驗實踐教學體制,建立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新的實驗文踐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透過實驗內容、實驗教學方式方法、考覈辦法、教學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以真實的知識建構情境促進學生從記憶型、模仿型學習向思考型、創新型學習轉變。

建立綜合性實驗室和實驗中心,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優化實驗技術、簡化設備使用手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實驗動手的需要。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協作配合精神;引導學生有計劃、系統地達到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積極建立起功能強勁、管理高效的實驗教學執行機制與管理體制,改變實驗教學管理落後的狀況。

五、結語

研究利用知識管理理論改革現有的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基於隱性知識建構理論框架的改革醫學特別是臨牀醫學教學,能進一步深化醫學生對所學專業及其價值的認識;提高其在臨牀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導師具備的隱性知識的效果;促進醫學專業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推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從根本上提高醫學人才素質的培養水平,切實推動醫學臨牀教學實踐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國.基於隱性知識建構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4.

[2]範慧萍,趙向真.醫學院校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研究[J].品牌,2014.10.

[3]賴亞曼,李偉明教學模式下醫學院校教師素質探析[J].醫學教育探索,2008.11.

臨牀醫學教學論文二

摘要:課堂互動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手段。如何深入淺出的講解複雜的發病機理,繪聲繪色的講解疾病的臨牀表現,如何橫向聯繫總結分析疾病的鑑別診斷,在課堂中插入切實有效的課堂互動則尤爲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臨牀醫學教學中課堂互動的重要性,然後詳細闡述了臨牀醫學教學中課堂互動的策略。

關鍵詞:臨牀醫學;教學;課堂互動;技巧;教師

中圖分類號:K826文獻標識碼: A

一、臨牀醫學教學中課堂互動的重要性

(一)滿足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

大學生正處在心理快速發展和個性定型的重要時期,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渴望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和諧的、自由的交往,這種交往有言語交往和非言語交往等形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言語理解能力、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和心理需要,運用適合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的交往方式進行教學。

(二)改善教學行爲,提高醫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根據表現方式的差異,教學行爲可分爲顯性教學行爲和隱性的教學行爲,顯性教學行爲有言語行爲和動作行爲等,隱性教學行爲有教學的流程和師生的思維活動等;根據效能的不同,教學行爲又可分爲積極的教學行爲和消極的教學行爲,積極的教學行爲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應積極倡導;而消極的'教學行爲對教學起阻礙作用,教學中應盡力避免。

互動教學是課堂教學行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學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構建良好的師生、生生關係,以利於學生在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健康成長。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課堂教學中的核心行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控制顯性教學行爲,還要考慮隱性教學行爲,善於利用積極的教學行爲,控制消極的教學行爲,建立“以學生爲中心”的新型的師生、生生關係,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前提和基礎。

(三)課堂互動教學提高學生醫患溝通的技能

醫學是研究人並最終服務於人的科學,醫學的本質是關注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及社會文明進步。這就要求醫學教育必須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加考慮服務對象的“社會性”,在教學中更加註重人文社會知識的教育,培養能掌握預防、教育、治療、康復、保健等衛生服務本領的複合型人才。

透過醫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醫學知識,還要學習與人溝通的社交能力。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透過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關係,培養學生的人際交流與溝通能力。互動教學是學生學習職業人際溝通技巧的重要途徑。教師提供了一種人際交往的示範作用,透過與教師的課堂互動,可培養學生良好人際交往能力,這爲醫學生將來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奠定了基礎。

二、臨牀醫學教學中課堂互動的策略

(一)課堂互動的一些教學方法

1、課堂互動要圍繞臨牀醫學教學中的重點及難點

對於臨牀醫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教師要着重進行提問,讓學生在教師提問的引領下掌握臨牀醫學的重點、難點,從而實現臨牀醫學教學目標。

例如,支氣管哮喘課程中哮喘定義的講解是教學中的重點及難點。因爲哮喘的定義中包含了哮喘的發病機理、臨牀表現、肺功能檢查特點以及哮喘的本質,

內容衆多,深刻理解了哮喘的定義才能掌握哮喘的本質。教師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可多設立些課堂提問,如參與哮喘發病的細胞組分有哪些,哮喘的發病機制是什麼?哮喘的臨牀表現是什麼?哮喘的氣道阻塞特點是什麼?哮喘的本質是什麼?透過這些問題加深學生對哮喘定義的理解,透過這些問題使學生掌握哮喘這一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同樣透過這些提問的反饋可以使教師瞭解學生對於哮喘這個疾病的瞭解是否深入,是否已經掌握了哮喘的要點。

2、課堂互動要把握合理的時機

教師在課堂上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學生進行互動,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據既往教學經驗一般多選擇在以下幾種情況時:

(1)學生的學習情緒需要被激發調動時。教學剛開始,學生的情緒大多處於平靜、期待的狀態,想讓學生馬上進入本堂課的情境之中,就要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問題來匯入,誘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2)研究、探討新的知識時。在學生尚不明確新的知識或尚未了解新的知識時,代表性的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本堂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3)研究目標不明,思維受阻時。在學生的學習出現盲區或者思維受阻時,及時的問題可以引導、啓發學生,開啓他們的思維的閘門。

(4)自我學習感覺滿足時。當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快要完成或已經完成的時候,拓展性的問題可以啓示他們的不斷探索和研究,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千萬不能隨便提問,更不能爲了懲罰學生而問問題。

3、靈活變換互動技巧

(1)直接課堂提問

比如,對於肺炎按解剖結構分類可以分爲哪幾種肺炎這個問題,因學生有之前病理學的基礎,就可以直接提問讓學生回答,從而達到溫故的目的。

(2)間接提問

間接提問一般適用於啓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比如,要讓學生思考右肺中葉綜合徵的原因,可以先提問學生右側中葉支氣管走形特點是什麼,根據右側中葉支氣管走形特點來啓發學生去思考爲什麼容易發生右肺中葉綜合徵,從而深刻理解右肺中葉綜合徵的原因;再比如,要讓學生思考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治療,可以先提問學生社區獲得性肺炎常見的病原體有哪些,根據社區獲得性肺炎常見的病原體來啓發學生去思考它的治療原則。

(3)反問

反問主要是用於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準確程度的提問方式,比如,在提問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時,教師可以用反覆咳嗽、咳痰,每年發作 3 個月,反覆 2 年以上就可以診斷慢性支氣管炎來干擾學生,在學生回答出現錯誤時進行反問,讓學生明白診斷慢性支氣管炎必需除外結核、支氣管擴張等其它引起慢性咳嗽、咳痰的疾病,以達到牢固掌握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的目的。

(二)課堂互動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提高大學教師的素質

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的高低是能否實施互動教學的關鍵所在,直接影響到互動教學實施的成敗與否。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和靈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熱愛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對學校和學生要高度負責。醫學生的課程大都是比較枯燥的,把枯燥的理論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在上課前備課充分,對講授的內容熟練,教學設計合理,條理清晰。

2、合理搭配教師層次

教研室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教研室應在年教師年齡和學歷層次搭配上儘可能做到科學安排,形成合理的教學和學術梯隊,建立和完善集體各課制度,鼓勵和支援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創新探索,建立完善的教師授課考評制度,對教師考評不應僅僅看重於其科研能力而應該更關注其教學能力(包括同行聽課評價、學生課堂情況反映等),切實將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全面、科學,客觀,達到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的目的,使教師在科研創作和教書育人過程平衡起來,使教師感到搞教學不吃虧而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來,這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動”起來的基礎。

結語

綜上,有效地課堂師生互動能激發教師授課的積極性,及時給教師反饋資訊,有助於促進教師改善教學手段,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師知識水平能力;充分鍛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韓琴,周宗奎,胡衛平.課堂互動的影響因素及教學啓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6).

[2]金鐵,柏匯鬆,禹安勝.基於課堂教學改革的教師能力結構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