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藝術教育的領悟性原則論文

學問君 人氣:1.81W

摘 要:自古以來,藝術與生活就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藝術透過心靈的審美感受,以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響着社會的發展。藝術教育以審美教育爲核心,以人的全面發展爲目標,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發展。

淺談藝術教育的領悟性原則論文

 關鍵詞:藝術教育;領悟性;審美

藝術作爲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來源於社會,同時又對社會產生巨大的作用,這是由無數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所證明的。從歷史長河中我們看到,自原始社會開始,藝術就與社會實踐相聯繫,人需要藝術,它使人變得豐富,讓人體驗愉悅,從中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於是學校裏的藝術教育就應運而生。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爲媒介的施教與受教雙方共同參與運作的活動,是實施美育或審美教育最根本主要的形式,因爲藝術比其他事物的審美含量更充盈而集中,藝術教育在實現和落實素質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決定它是全面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方式。

藝術是一種意象活動,一種情感形式,情感符號,情感表象活動,藉助一定的感性物質媒介,意象物態化而構成藝術品,意象是藝術的審美本質。藝術的這種本性決定藝術教育不同於一般生活,也不同於嚴格意義的知識教育、道德教育。藝術教育始終是審美與非審美的融合統一,超越與功利的融合統一,感性與理性的融合統一。審美是對道德行爲走向有序自由的一種催化與推動。藝術教育審美效應落實在個體身體和心理能力與境界方面,與非審美效應落實在個體知識經驗,理念價值和實踐操作方面共同構成個體全面素質的發展。

藝術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創造形式的審美觀照,呈現爲一個多樣統一的意象世界。審美把握事物形式的多樣性,可以作爲科學認知的起點,從多樣化的現象中去尋找事物的因果秩序,審美把握形式的統一性,可以有助於科學直接認識真理的實在性,因爲真理作爲因果實在總與一定形式結構秩序相關聯。

藝術教育作爲一種以藝術產品爲媒介或手段施教與受教雙方共同運作的`活動,要求施教者創造,選擇,運用藝術,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覺自由地接受藝術感染,陶冶,鍛鍊,實現藝術教育效應。

在藝術教育教學中怎樣實施其審美功能?我的理解是:教師應充分運用藝術這個載體,透過多種生動形象的活動形式,首先讓學生透過感官對美的對象的體驗和感受,以從中獲取精神享受與啓迪,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在音樂課堂透過聽、唱、演、動等各種活動來體驗和感受音樂的美,從而努力創造美的藝術形象來反映審美對象,表現審美意識,實現審美價值。

音樂具有審美的超越性,容易使人產生情感上的溝通和聯繫。例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透過聽音樂表現音樂,審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長此以往,健康和純潔的審美情趣“就能不知不覺地接受各種美的觀念,並且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繫的道德觀念”【盧梭】,由此,音樂的審美教育得到了體現,它對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的積極作用得以實現。而各種各樣的音樂會,演唱會猶如一個個充滿情感的世界,人們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體驗。在這樣的審美過程中,人們獲得了一次真摯深切而又無言的集體心理對話,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集體合作的愉快關係,更是一種審美化,藝術化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充滿愛的關係,這與不計較直接外在功利的審美態度是內在一致的。

因此,思考藝術和教育深刻的內在聯繫,把握教育藝術和藝術教育的關係,從而恰當和正確運用藝術教育領悟性的原則來指導藝術教育實踐,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藝術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成爲每個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資訊領悟知覺促動的含義

教師在課堂上用遊戲,影片,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能力,殊不知,這種教育模式還處在感官刺激的階段,藝術教育不能限定在純粹的形式層面,不能僅僅適應感官來進行,它還包括觀念性的生活內容教育。美學家阿恩海姆把藝術教育的資訊領悟叫做知覺促動。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用鮮豔的色彩,跳動的光影,供接觸的材料,供聞嗅的東西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只達到了生理接觸的作用目的,僅僅停留在教育形式上,而讓感官流連於徒然漂亮的表演和練習之中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知覺促動,即資訊的領悟。

二,資訊的領悟的兩點關鍵

1. 所使用的材料必須具有內在的秩序並且容許這些秩序在學生能夠接受的水平上創造出來。

2.充分規則的情景必須直接或間接地與學生的生活方式可見地聯結起來。在藝術教育中所看見的東西應該揭示出與受教者個體體驗相關的事實,受教者才能理解併發生興趣,這種觀點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藝術教育。

三,資訊領悟的內容

1.藝術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

藝術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藝術教育效果評價可供操作的指標,各種藝術都有技巧,手法,它們的創造,改進,根據所藉以表現的媒介的物理性質和情感性質。因而,使受教者熟悉藝術表現所使用的媒介的特性,使藝術的操作規程中積澱情感的體驗,內化爲操作感覺,是藝術教育基本內容和目標要求。

2.意蘊的領悟

施教者僅僅在感官和操作的層次使用和掌握這些形式,也不意味着藝術教育的成功和有效。不進入意蘊的體驗以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層統一,藝術形式的感覺和操作會停留於藝匠的層次。例如,學生聽完一場音樂會,如果感受還只停留在“好聽”,“生動”的程度上,那麼他還尚未進入藝術領悟的意蘊體驗階段,僅僅在表象上抓住了淺層含義的東西。

意蘊的領悟是理念於意象中的抽象,即它不脫離意象,對意象所蘊含的意味或意義的把握。它是在意象的感受中得到深刻的理性內容,給受教者觀念性的資訊,受教者只有領悟了這些資訊,才意味着藝術教育的成功。目前我國藝術教育現狀中出現並存在的一種傾向是,往往過多的注重強調錶演技術的掌握,將藝術教育當作傳授某種技能的教學,注重藝術教育的技能訓練,卻忽視了作品意蘊內容理解,培養出的學生只是具備熟練技巧,在藝術操作缺乏真實情感的體驗。這種教育手法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當然,意蘊的領悟離不開受教者的文化背景、個人經歷和藝術敏感能力,它和藝術技巧方面的掌握相比,較難給定可供操作的評價指標,但它是藝術教育獲得最後成功的標誌。

在藝術教育中,意蘊領悟和藝術操作的技巧作爲資訊領悟的內容,不是各自獨立,而是相互促進。意蘊和意義透過藝術技巧和手法來顯現,藝術技巧和手法又受到意蘊和意義的生命灌注,使之不復是自在的形式,而成爲生命內容和情感模式的顯現。藝術教育是一種生命化的教育,其最根本的價值在於呼喚生命,這必須透過喚醒人的靈魂才能得以實現。比如我們聽到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其普遍意義在於能夠產生一種共同感受,即爲這種偉大的博愛精神而浮想聯翩,熱血沸騰;比如聽到偉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響詩《我的祖國》,無不讓人感到對偉大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正像我們聽到《黃河》,《我愛你,中國》《紅旗頌》等音樂一樣,由衷的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人間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對生命的關切,對他人的理解與愛,都可以透過欣賞者與演奏者在音樂的流淌中實現心靈的交流。藝術教育的資訊領悟不同於德育和智育的資訊接受,它是以情感的方式來進行的,但能夠達到和理性認識同樣的深度。教育資訊的傳遞不是脫離表象的形式在概念中游歷和思辨,也不是僅僅靠感官的刺激,而是感性中滲透了理性、形式中積澱了內容,以感性和理性相統一、操作和體驗相統一的方式來表達和進行。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藝術性的,而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教訓性的,藝術教育的本質更應該是藝術領悟性的,只要我們遵循藝術教育的藝術性原則,在教育過程中要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藝術就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作用。

參考文獻:

[1]《藝術教育學》 賀志樸 姜敏 著 人民出版社 2001.5

[2]《藝術教育與文化可持續性發展》章華 趙淑玲 藝術教育 2008.11

[3]《談高校音樂藝術教育的社會價值》 劉浩 人文視點 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