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體育教育的審視與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9W

一、競技與體育教育的理念與社會價值

對體育教育的審視與思考論文

競技與體育教育,給集體合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實踐基礎。透過競技與體育教育使教師與教輔人員進行合作;學生個體之間以夥伴的方式進行合作,互相幫助,相互學習;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在團體的方式中進行任務的完成;透過競技與體育教育的開展,在個體成長的意識中注入合作的理念。競技與體育教育,關注學生學習動機與成績的深層關係,對學生以探究的方式進行研究,給予學生在羣體中的集體感,摒棄學生與學科之間的差別,給每個學習的個體以有效的教育參與機會,提供給其學習和未來生活的幫助與支援。它強調以全體成員爲主,主張所有學生的社會參與。從精英式人才的培養方式轉變爲普適型人才,透過競技與體育教育的開展,使學生學會學習新知識,而不是固守陳規。面對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對學習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競技與體育教育提供給個體以知識構建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思想理念。

二、西方競技與體育教育流變與特徵

(一)西方競技與體育教育流變

競技與體育教育的發展大體上經歷分科教育、一體化教育,發展至今,又形成了融合型教育。分科教育,即以社會分層爲表現形式的教育,是對教育實行專業教育、競技與體育進行功能區分,按各學科分別進行介紹與學習。這種專業化培養,給予個體提供了充分的教育機會,但一經走出這個專業而進入其他領域,則顯得相對乏力。因此,爲社會學者和教育人士所批判。此後,開始對大學生個體按統一的方式進行教學。即對個體進行多元知識的教學與培養,目的是使個體適應社會主流,增強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免個體所學專業知識無法應用於社會領域,被社會邊緣化。鑑於這一舉措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考慮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與社會需求,爲適應正常節奏的教學,在教材編寫和培養理念方面又逐步按照通用知識體系進行,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對其他學科也有所涉獵。通識教育,是當代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是一種共容和共享的教育實踐過程,即融合性教育,它主張全部接納的同時保持個性,強調公平的情況下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處事和學會共同生活。

(二)西方競技與體育教育特徵

參與性與融合性是競技與體育教育的特徵之一。從《競技與體育教育行動綱領》看,參與、融合是其本質特徵。即給所有個體以尊重,給所有個體以人權,參與成爲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條件之一,讓學生在參與文化活動、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同,而不是排除於學習活動之外。融合與合作有着相近的聯姻關係,也就是說,透過參與達到融合的目的,融合是參與的終極目標和理想,透過共享、共存、共生的主體思想和教育方法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個性的培養和合作,實現家庭、社會與學校的合力,促進個體教育權利的實現。社會性與開放性是競技與體育教育的特徵之二。每個個體的生存都離不開具體的社會環境,初入社會的學生羣體對學習環境的依賴性更強,很難適應社會環境。因此,要使大學生個體有機會進入社會,學校應給所有個體以社會知識爲內容的一系列的培養,使大學生個體對社會有所認知,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育思想成熟的一大體現。由於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教育又是社會意志的表達,大學生在競技與體育教育的影響下,進入社會後的適應能力會明顯增強。同時,與以往封閉式的教育形式相比,競技與體育教育表現爲一種普適教育,也就是說,教育針對所有個體,以社會發展的需要爲出發點,它鼓勵個體積極參與競技與體育教育的'學習和交流。

三、競技與體育教育的旁觀與中國化思考

(一)旁觀競技與體育教育在國內的推行

我國嘗試開展競技與體育教育已近20年,對其評價則是褒貶參半。從1994年開始,清華大學便實行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同步教學,由此開啓了我國競技與體育教育的先河。雖然國內鮮有官方資料對競技與體育教育進行專門論證與探索,但是競技與體育教育思想已逐漸進入教育領域。尤其近年來,部分發達的沿海區域已經將競技與體育教育和專業教育同等要求。可以肯定的說,國內教育界已經關注到競技與體育教育的推行。然而,從總體上講,在國內推行競技與體育教育仍然是阻力重重,排斥現象在短時期內難以根除。長期以來,院校的“就業主義”與優質生源擇校的問題仍會使部分大學生拒絕進行競技與體育教育的自我學習。其根本原因是國內對此尚未立法,部分相關法規尚處於論證階段,部分校方有理由拒絕競技與體育教育的開設。然而,縱使部分院校進行競技與體育教育的開設,現行教學的壓力和師資的配備,也難以對學生所學的學業進行兼顧,使部分競技與體育教育的教學成爲空談,甚至出現標籤式的做法,給部分課程標以特殊符號進行區分,視爲可以忽視的學科,此類現象在競技與體育教育推行中普遍存在。競技與體育教育給教育制度提出新的要求,要求院校兼顧專業知識教育和競技與體育教育,在教育思想、課程設定與任務達標上均要有相應的變化,需改變一往的精英式培養思想,進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在實踐過程中,要與終身教育相配合,關注個體素質的同時,關注個體的合作性及學科之間知識的合作性。在競技與體育教育推行過程中,課程教學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應選擇適應學生的課程去開設,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能力與興趣要求差異性的開發,使學生個體形成各自的個性特徵。然而,在國內,若想針對個體差異進行教學,從實際情況看,尚需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

(二)競技與體育教育中國化的思考

國內競技與體育教育的基礎是“分科教學”,這就需要在實行專業知識分科教學的基礎上,對通識學科進行融合性思考,轉變原有的專業知識與通識學科差異的觀念,與此同時,對現有教學體制進行適度的微調,改變學生學習知識的單一性,加強知識和能力的相關性理念的認知。基於目前的狀況,建立和完善相關立法,無疑是推行競技與體育教育的關鍵和保障。競技與體育教育作爲一種教學思潮,在給所有學習者以平等教育機會的同時,也給個體的個性化教育創造了條件。在教育領域,接受教育的個體存在差異,其所表現出的個體特徵自然有所不同。注重學生的異質性,無疑是推行競技與體育教育需要注意的一個關鍵問題。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特點,要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體現出差別,以利於分類指導和分層進行教學。個體雖生活在共同的羣體中,但其所要實現的學習目標是有差別的。個體需要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提升,而非與其他個體進行對比,實現個體能力的個性化,這正是競技與體育教育更爲關鍵的理念。推行競技與體育教育,應有合理的評價體系作爲保障。透過對學生學業與生活能力的自我評估,來幫助學生認知自我,發揮個體在集體中的作用,增強其參與集體活動的能力。學生與教師再透過評價反饋進行互評,提出調適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具體的活動形式培養自身的參與能力,增強對學習環境的認知,並促成其多元化能力的形成。從多視角來看,以尋找學生的“特長”爲着眼點,並讓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使其起到積極的榜樣作用,在增強學生自信心的同時,也給其他同學產生激勵的效果。正所謂,“各盡其才”發揮其特長與風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由研究的能力。教育理念的提出有相似相通之處,在我國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鑑西方競技與體育教育的理念,對我國現行高校競技與體育教育理念進行調整,進而爲競技與體育教育在我國的推行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