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中國畫在傳承中發展和創新

學問君 人氣:1.29W
淺論中國畫在傳承中發展和創新
摘要:中國畫的創新,必須在傳承中發展和創新。中國畫家要對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礎上達到創新意識,產生新的藝術思維,以全新的藝術形式代替古老陳舊的藝術形式,進一步推進中國畫向前發展。創新並不等於只是追求形式的變化,追求表現語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拋棄傳統。新,關鍵在於作品要有時代感、新的意義和氣度。

關鍵詞:中國畫 傳承 發展 創新
  
  中國畫藝術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從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發展,猶如一條長河,雖有時狂暴湍急,有時滯流平緩,但從沒發生斷流,它一直在發展中向前、向前,終於匯成今天這樣一條浩浩蕩蕩的藝術大河。在中國畫的發展中,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探索和奮鬥。中國畫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汲取過多方的養分,如印度佛教壁畫、民間繪畫、木版畫、西方油畫等等,但它的思想根基仍是源於中國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體系,中國畫講求“意象”思維方式與“寫意”的造型觀,追求情趣和意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中國畫的筆墨上則追求虛實、意境、神韻、氣勢,在繪畫材料上則始終是以毛筆、墨和宣紙爲三大要素,探求線條的綿延、水墨的滲化以及抽象的意境。而它對作品優劣的評判也基本上從品格、意境、筆墨三方面來判斷,千餘年來基本如此,正因爲它的評判標準、追求方向、思想根基都比較恆定,故中國畫在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才能較爲平穩地呈線型地向前發展。
  21世紀,作爲當代中國畫家,回顧一下中國繪畫的歷史,對探討當代中國畫在傳承中發展與創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中國畫在古代歷史中不斷髮展不斷創新
  
  我們首先回溯到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那時已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就已經有了原始巖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爲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得這一時期繪畫形成出現以宗教繪畫爲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一定的品評標準。如南朝畫家張僧繇提出:“筆才一二 ,像已應焉”“筆不周而意周”的觀念,他畫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暈染法,形成了“張家樣”的風格特徵。北周曹仲達的“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點,有曹衣出水的風格特徵,形成了“曹家樣”。這時人物畫開始重氣韻,注重人物的精神氣質描寫。以謝赫《畫論》中的六法爲主要的美學規範,超越形似追求傳神的傳統爲後世繪畫奠定了發展道路,這種追求神似和氣韻的方法,就是中國畫意象和寫意的表現。
  到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峯,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爲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唐代畫家吳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他發展了中國畫線條的表現力,使其更加的簡練生動。畫家張萱和周昉的人物畫刻畫人物內心情緒栩栩如生,這些都奠定了寫意表現的基礎。
  五代兩宋時期繪畫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五代兩宋是花鳥畫的成熟期,花鳥畫在寫生的基礎上,寄託人的志趣、情操、表達畫家的內心感受。這種自然中美的東西透過比興等藝術手法與人發生關聯,寄託人的感情,這就是意象的思維方式。荊浩的山水強調真與似的區別,注意氣韻和意境的表達,這些都是中國畫意象的反映。由於封建士大夫階層對山水畫的需求,所以這時的作品在寫實的同時,注重整體氣氛、情趣和意境的把握。馬遠、夏圭的作品在構圖上留有大量的空白,虛實結合,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空靈、奇妙。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蘇軾、米芾等人的作品自娛自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他們的作品不求形似,追求意境、志趣、情感的表達,講求詩、書、畫的結合。南宋由於禪宗的盛行,以梁楷爲代表的寫意人物畫出現。中國畫的精髓“意象”和“寫意”兩者,在這個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宋代繪畫對“意境”的開拓和發展,對後世的影響非常的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