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師範畢業生的從教意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13W

根據先行研究的結論和長期教師教育實踐中得來的一般感性認識,本文擬提出以下五個研究假設:第一,我國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整體比較高;第二,性別影響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具體說,就是女性畢業生高於男性。我國教師隊伍和師範專業學生中女性比例一直很高。一般認爲教師更適合女性,因此,在未來職業選擇中師範專業女性畢業生應該比男性更願意從教;第三,學校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對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具體說,就是比較有目的、有組織和有系統的教師教育更能夠促進教師職業意識發展。這一假設準備檢驗社會流行觀點:師範專業對培養未來教師的角色意識沒有促進意義。[3]當然,否認師範專業的必要性往往和否認教師職業的專門性相一致。這種觀點總是認爲教師並不是像醫生或律師那樣的高度專門化的職業;第四,現實社會裏教師過低的社會經濟待遇會降低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一般認爲畢業生不願當教師以及現有教師隊伍不穩主要因爲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過低。這個假設就是從側面來檢驗該觀點的真實性;第五,家庭背景影響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具體說,就是家庭背景較好的師範專業畢業生較之於其它家庭背景的畢業生從教意向較低。這是因爲,在我國社會裏,“家有三擔糧,不做孩子王(即中小學教師)”的諺語自古有之,而且往往認爲只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才進入師範專業學習。

師範畢業生的從教意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論文

二、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

1.數據收集及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徵

問卷調查實施於2013年4月末。以我國地處某大城市的X大學2009級(2013年6月畢業)師範專業學生爲研究樣本。該大學四年級師範生參加過多次教育實習,對教師角色認識進一步加深,對教師角色扮演也有初步體驗。而且,大部分學生已有明確就業去向。因此,他們的從教意向應該非常成熟而穩定。研究對象的這些特徵符合本研究假設檢驗的需要。

使用分層按比例抽樣確定研究對象。操作步驟如下:首先,該校2009級師範生大約爲1200人,根據樣本抽取量與總體人數關係,[4]將本研究樣本量確定爲315人;其次,計算出分層抽樣的比例,該比例=樣本量/2009級師範生總人數=315/1200,大約爲0.25。根據該校2009級師範生各專業的人數以及男女生人數,按抽樣比例分別從專業和性別層次中隨機抽取相應的人數;第三,根據各系學生名冊採用隨機方法抽取學生個體,然後發放問卷。發放問卷315份,回收291份,回收率爲92.9%。其中有效問卷265份,有效率爲91.1%。在265個有效樣本中,專業、性別、家庭背景的分佈特徵然師範院校的學生通常被認爲來自於社會經濟背景較低家庭的學生居多,但是,X大學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仍然遠遠高於全國人口統計的平均水平。

2.分析方法

(1)從教意向特徵的分析方法

從時間長短看,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又具體分爲畢業後從教意向和一生從教意向。調查中透過“畢業後從事教師職業的可能性”和“一生從事教師職業的可能性”兩個問題和“很高、無所謂和很低”三個回答選項來獲得數據。分析時,透過列聯表和相關係數來描述和檢驗兩種意願之間的統計關係。列聯表檢驗的零假設是兩變量相互獨立即沒有統計關聯。檢驗透過計算^統計量進行。f的大小與列聯表中各格內頻數取值和期望取值之差有關,差異越大Z2就越大。顯著性程度p—定時,當f大到一定程度時就否定零假設。[6]具體分析結果表3。

(2)從教意向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

首先,對因變量和自變量進行操作化定義。因變量是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分析時把“無所謂”答項的畢業生除外,因爲本研究目的在於尋找準備從事教師職業和不準備從事教師職業的原因所在。除去“無所謂”答項後的樣本數量分別變爲202和195。自變量是性別、所受學校教育、教師職業客觀條件和家庭背景等。性別是明確的自然屬性無需人爲定義。師範生所受教育不僅有大中小學等教育階段的差異也有大學中不同專業的差異,鑑於大學階段是迄今爲止被調查對象最高階段的教育代表着以前所受教育的疊加結果,同時大學的文科和理工科之間在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上存在很大區別,這裏就以專業(理工科和文科)爲所受學校教育的指標。教師職業客觀條件主要指教師收入,這裏以“選擇職業時是否重視經濟收入”爲指標。由於我國中小學教師收入比同類畢業生就業於其他行業較低,[5]所以,有理由認爲畢業後選擇職業時,強調經濟收入的學生其從教意向至少是畢業後從教意向應該很低。家庭背景使用家庭收入(年收入20000元及以下和20000元以上)、父親職業(專業技術人員和非專業技術人員)、父親學歷(高中及以上和初中及以下)和家庭居住地(城市和鄉鎮)等四一10一個方面作爲指標。

其次對因變量和自變量賦值,由於自變量和因變量均已經處理爲二分變量,所以可以採取對其中之一賦值爲“0”,另一賦值爲“1”的方法進行,本文采取學術界的習慣做法,把其中所佔比例較大的屬性賦值爲“0”,另一屬性賦值爲“1”。其三,採用SSPS中的分析程序二元邏輯迴歸分析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具體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表4中每一自變量的迴歸係數“B”表示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該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當然,有些自變量的迴歸係數據有顯著統計意義,而另外一些則沒有。

三、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的基本特徵

對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從下述三個角度分析:畢業後從教意向、一生從教意向和兩種從教意向之間的關係。

1.師範畢業生的畢業後從教意向

表3所示結果表明,調查樣本中,畢業後從教意向很高的僅佔全體師範畢業生的13.2%,與此相比,畢業後從教意向很低的卻佔65.4%,是從教意向很高畢業生人數的5倍之多。很明顯,問卷中的師範畢業生其畢業初期的從教意向非常低。

2.師範畢業生的一生從教意向

令人欣慰的是,調查樣本中,畢業生的一生從教意向比畢業後從教意向略高。但從整體來看,一生原意從教的畢業生比例也很低僅有19.1%,與此相比,不願意一生從教的畢業生仍然多達全體的56.8%。因此,即使從長期從教意向來看,問卷中畢業生的回答也不容樂觀。

3.師範畢業生畢業後從教意向和一生從教意向之間的聯繫

由於我國中小學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對不是很高,因此不能否認會有很多願意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迫於生計壓力,雖然在畢業初期不願意從教,但在工作一定時間積累了相當經濟實力後還會返回到教師行業。然而,表3中數字表明這個可能性不存在,因爲畢業後從教意向很低一生從教意向很高的僅佔3.9%。同時還有2.3%畢業後從教意向很高一生從教意向卻很低的畢業生,這部分人應該是囿於現實條件畢業後無法立即跳出“教門”無奈從教的。

而且,進一步的統計顯著性檢驗表明,不管是否把“無所謂”答項的樣本包含在分析之內,二者之間的關係都具有統計顯著性。這說明畢業後不願意從教的畢業生一生中也不太可能願意返回教師崗位,因而大學階段師範生從教意向的形成和培養非常重要。

總之,僅僅從調查樣本來看,我國師範畢業生的從教意向非常低,本研究的第一個理論假設沒有得到實證數據支援。據此結論不難判斷目前的師範專業對學生從教意向的培養不是很成功。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阻礙了師範畢業生的從教意向形成呢?

四、師範畢業生從教意向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1.性別對從教意向的影響

無論是畢業後從教意向還是一生從教意向,男生都遠遠高於女生,雖然畢業後從教意向的性別差異缺乏統計顯著性。也就是說實證數據不支援本研究的第二個假設。

本研究結果雖然和社會流行觀點相左,但是仔細思考便不難察覺裏面所包含的真正現實邏輯:追溯到師範專業入學之始,雖然選擇該專業的女性很多,但相當一部分可能未必出自內心對教師職業的喜愛而是出自一般社會世俗觀念的影響。與此相比,在現實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較爲負面的刻板印象之下,如果不是出於對教師職業的相當摯愛,男生選擇進入師範專業學習的可能性就大爲降低。既然下決心選擇從教,接受師範教育後再改變從教意向比女生少,是可以理解的。這種心理在其後的師範專業學習中會進一步得到強化從而成爲教師職業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

2.專業教育和學習對從教意向的影響

從教育影響的角度來分析畢業生從教意向過低這一現實,存在着兩種可能性:第一,目前採取師範專業進行教師教育的模式缺乏效果;或者第二,雖然目前的教師教育模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從教意向,但是具體實踐中所採取的措施並沒有充分發揮這種功能。如果目前教師教育模式客觀上缺乏效果,那麼就會推匯出如下判斷: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師範專業的文科和理科學生從教意向應該沒有太大差別。

無論是畢業後的從教意向還是一生的從教意向,理工科學生都明顯高於文科學生,雖然在一生從教意向上,理工科高9%左右的差異並不具有顯著的統計意義。很顯然,理工科和文科在對學生的教育上存在着很多差異,這至少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大學的專業教育對師範生從教意向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同時也說明了大學教育在青少年個人成長上所具有的功效。這個結果支援了第三個理論假設。同時還說明,至少在從教意向的形成上,現行的專門師範教育模式不是沒有獨特的效用。這個獨特功能之所以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極有可能是因爲現行教師教育實踐沒有充分挖掘專門師範教育模式所蘊含的客觀功效。

3.教師職業經濟待遇的影響

畢業後選擇職業時,注重該職業的經濟待遇和不注重的學生之間在兩類從教意向上均沒有顯著的統計差異。也就是說教師職業的收入高低應該不是師範畢業生不選擇教師職業的決定因素,因此,本研究的第四個理論假設沒有得到實證數據支撐。這個結果看似與已有的大多數實證研究的結果相左,但是若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其實未必。

如果不考慮統計結果的統計顯著性這一點,僅僅來看兩個因變量的迴歸係數的正負,就會發現,不管畢業後從教意向還是終生從教意向的迴歸係數都爲負數。這表明,師範生畢業後求職時越講求經濟收入,其今後從教的可能性確實就越低,兩者還是體現了相關性。只是這種可能性在本研究的數據體系(dataset)中,能夠被確定的概率程度還達不到統計顯著性的技術要求而已。

經濟因素對從教意向影響的統計不確定性來自於本研究數據體系的特殊性。這個特殊性則來源於被調查對象的特殊性:我國重點大學的師範生。衆所周知,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機會供不應求,尤其是名牌大學的學習機會非常短缺,高考競爭異常激烈。其結果是,高考填報志願時,名牌大學的正向經濟激勵效應蓋過了師範專業的負向經濟激勵效應。訪談調查的結果也證實,相當比例的師範生最初是衝着該大學而非師範專業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