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地理環境與建築文化相關性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2W

現代嶺南建築的不拘一格、迴歸自然的造型,正是嶺南建築不斷髮展、充實的例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環境與建築文化相關性論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地理環境與建築文化相關性論文

一、建築文化的含義

建築,是人類運用一定工具、技術、工藝和自然界的物質材料,經過生產勞動所創造的一種物質產品。即建築既包括人的建築活動,又包括建築活動的成果——建築的物質產品。因此,建築文化的基本內涵也應包括兩方面:一是指人們從事建造活動的原理、藍圖、計劃、程序、方法、設備等;二是建築物質產品及其反映出的哲學、文學、藝術、倫理、法制等方面的內容,建築文化則是這兩方面內容的總和。建築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築文化”是對“文化”這個屬概念的限定,是一個比“文化”的外延更窄,然而內涵更豐富的概念。建築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號文化的綜合反映。它隨着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也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

二、嶺南地理環境特徵

嶺南位於我國的最南部,地處亞熱帶地區,大致包括閩南、廣東、海南和廣西桂林以東大部分地區。其地理環境的特點是襟山帶海。五嶺雄峙其北,浩瀚的南海繞其南;陰那山、蓮花山、羅浮山、十萬大山、六萬大山虎踞東西。境內的珠江爲封閉式、向心狀的水系。這樣的山河態勢,歷史時期構成了一個典型的封閉、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嶺南歷史地理的發展影響極其深刻。此外,由於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嶺南形成了炎熱、潮溼、日照時間長的氣候特點。

三、嶺南地理環境爲其建築文化形成和發展提供的條件

(一)偏居一方利於自身民族文化的積澱

山海阻隔使嶺南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位。偏居一方的'嶺南與中原交通聯繫困難,受外界的影響小,增加了自身的封閉性,利於形成嶺南獨特的生活習俗和語言,使嶺南的本根文化,特別是民族文化的積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形成濃郁的地方特色。

(二)山海阻隔形成安逸和平的政治環境

山嶺相隔也使嶺南在歷史上,與中原地區相比受戰亂的影響小,政治上比較平穩,一直國泰民安,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因而嶺南建築在其本質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始終追尋着一種自然、安逸、平和、浪漫的環境。

(三)臨海優勢開創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

嶺南臨海的優勢很快就被髮掘了。漫長的海岸線使嶺南的航海業很發達。嶺南假借海洋走上與世界交往的道路,增加開放性。航運業帶來了中外的通商,使此地一直吸收外來文化和先進技術。嶺南成爲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交流的視窗。臨海優勢開創了嶺南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爲嶺南建築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嶺南人開放、相容、商業、務實和求變化的心態也逐漸反映到建築觀上。

(四)航運通商奠定物質基礎

早在2000年前,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開始,遂成爲中國對外的一個重要港口。航運通商使嶺南人漸漸富有,爲建築營造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富有的物質基礎,使嶺南建築注重裝飾;強調裝飾的藝術造型作用,脊飾比例高,母題多用嶺南常見的風物和與海洋有關題材,民俗性強;強調人口的藝術氣派和端莊。門面通常精心雕飾,是重點藝術處理所在。

四、嶺南建築文化受地理環境影響形成的特徵

(一)民居類型多元化

從事航海的嶺南人很早就接受外來文化,使在嶺南文化氛圍之中發展的嶺南建築景觀自古就表現出強烈多樣化、多元化傾向。古代中原地區漢族在南遷過程中帶來中原地區先進文明建築技術;外出經商衣錦還鄉的嶺南人不僅帶回了商品,還帶回了域外建築多姿多彩的平面組合和外觀。再加上嶺南地形複雜、民族多,所以民居類型繁多。例如粵中的竹筒屋、明字間、三間兩廓,粵東潮汕地區的爬獅、四點金,客家的土樓、圍壠屋等。這些民居傳統建築都充分糅合了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特色。

近現代嶺南建築受各種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影響更深,愈加追尋着嶺南人固有的世俗——相容和多元的文化性格。現代嶺南建築的不拘一格、迴歸自然的造型,正是嶺南建築不斷髮展、充實的例證。

(二)古建築設計體現封建禮教的中心思想

特殊的地域鑄就了獨特的嶺南文化。作爲嶺南文化組成部分之一的嶺南建築,始終體現着嶺南文化特色。封建禮教是嶺南古建築設計的中心思想。中軸對稱、方整對稱、融合協調是嶺南羣體建築佈局的主流。村落多以祠堂爲中心,按南北主軸,左右對稱配置建築。前有池塘蓄水,後有山林或丘地襯托。村民住宅多爲定型化,樸素自然,繞祠堂層層拱衛,並以庭院爲核心,建築繞院環列,由院落組織成巷道,有秩序構成村落,形成了嶺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縱橫有序、網脈清晰。其規劃幾乎都是血緣宗族之族長根據族譜族規、鄉約的宗規組織完成的。

(三)建築構造形式獨特

民居之所以能長期生存,就因其與當地的氣候、環境融合。嶺南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特徵,要求室內通透涼快,此外,聚居者有防禦等要求,由此創造了許多嶺南傳統民居的優良形式,充分利用建築設計構造手段,達到遮陽、隔熱、通風、防風、防盜等物質生活功能要求。

例如嶺南商住性騎樓建築,就是根據南方地區的防雨防曬結合商業經營需要發展而來。其特點是把門廊擴大,毗聯串通成沿街廊道,使顧客可沿騎樓自由選購商品。“西關大屋”是適應城鎮環境而商業化的需求,把鄉村之間兩廊的傳統住宅改進成向縱、深、高發展。它保持着中軸、中堂、多進的格局。廳之間或廳房之間用天井隔開,大天井常有假山水池和花木盆景。室內外相互滲透,天井給人以安靜典雅的氣氛,鬧中求靜、親切安祥,有利於通風采光。此外,諸如屋檐傾角大,利於雨水傾斜;屋瓦以灰泥緊粘,防颱風;建高大石壩,抵禦洪水;於屋邊系小舟,便於逃生;民居梳式佈局,利用冷巷來通風降溫等都是嶺南建築解決當地氣候環境問題上的獨到之處。

由中原南遷的客家民居表現出強烈的防禦性,多采用圍壠式組合。圍壠的平面中心是堂屋,兩側稱橫屋(橫屋數量視家族人口而定),後部加圍屋。有的民居四角設角樓稱四角樓,客家民居平面封閉、聚居性強。廣州傳統民居以三間兩廊式和平面佈局進深大、面寬窄的“竹筒屋”爲代表,這些以天井(院落)組合的民居以外封閉內開敞的佈局形式較好地解決了溼熱地區通風、採光、排水問題,同時避免陽光直射,保持室內空氣陰涼。沿海僑鄉,由於大家庭逐漸解體,居民轉而注重單體住宅的興建,形成中西合璧的多層住宅。

(四)建築佈局融於自然環境

嶺南建築作爲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自始自終融合於自然環境中。嶺南山多、丘陵多、河流多,城鎮和村落多結合地形、河流、道路,山勢自由佈局,靠山面,交通方便,防禦設施完善。城鎮格局多爲不規則,街道多順應河流和山丘道路走向,曲直相宜。嶺南的古城規劃巧妙地把建築與自然融合,使天、地、人道三合爲一。如廣州的三山五湖等,把城市園林化、自然化。城中的樓、塔、臺、城門高聳入雲,與藍天、青山、綠水相映,形成了嶺南城市風貌的獨特意境。嶺南古代城鎮村落選址多依“風水”爲據,按“龍”“穴”“砂”“水”的四大要素佈局,爲求“藏得風水”,山水要洄漩、拱衛、開合得體,注意對景、借景,以人體的陰陽五行來處理各種關係,有較強的整體性。這也是嶺南人使城鎮村落適應環境的特殊的構思方法,考慮到通風、排水、禦寒、向陽、供水、安全、運輸等人們的物質需要,也考慮到生態美、環境美、景觀美的精神需要。

五、結語

當代嶺南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透過港臺媒介,西方的先進技術、先進材料和先進的思潮,不斷給現代嶺南建築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而傳統文化的相容性、多元性也爲其迅速吸收和創新提供了文化基礎。玻璃、石材、金屬及先進的結構技術,正被廣泛的融合進嶺南新建築之中。可以說,隨着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嶺南建築文化必然會受到衝擊。但無論建築材料和技術如何變化,只有符合嶺南特定地勢、地質、氣象、建築環境等條件的建築,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嶺南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