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建築設計與建築文化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4W

1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主要特點

建築設計與建築文化的論文

1.1實用性:“三位一體”

建築屬於實用藝術,本身具有注重功能、結構和藝術三位一體的實用精神。在中國古代建築體系中,無論何種建築類型,都注重建築藝術與功能相統一,善於把握功能空間與觀賞空間、功能尺度與觀賞尺度、功能序列與觀賞序列的一致性,空間和諧,尺度合理,組合巧妙,意境獨特,並透過室內外結構、構造、色彩、裝修、傢俱、陳設、工藝品及美術作品等有機結合,達到功能所要表現的藝術效果和空間意境,如帝王宮殿的威嚴、民居的親切、園林建築的恬靜等。同時,中國傳統建築體系在建築形象上也呈現出清晰的結構邏輯。首先,會針對不同功能的建築類型採用不同的木構架結構形式,而利用不同的結構形式又會形成廡殿、歇山、攢尖和單檐、重檐等不同的屋頂造型,從而影響單體建築的外觀形象;其次,結構形式及其構件不僅會遵循內在的力學法則,而且其中一些如斗栱之類的結構構件還會產生裝飾性的作用;此外,對結構部位各個構件的藝術加工如雕刻、彩繪等,也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古典建築裝飾體系。

1.2人文性:“以人爲本”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具有很強的人文性。這裏所說的人文性是指對人性、人倫、人格均全面加以尊重和關懷,而其最終目的則是爲人服務,這也正是現代建築理論所倡導“以人爲本”的理念。

1.3哲學性:“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建築並不以形式體量之美爲主要追求,而是以文化的表述作爲基本結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和一”被描繪爲人類最理想的生存狀態,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宇宙精神、生命意識、自然觀念、環境思想、審美心理的集中反映。“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對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起到了深遠的、不可替代的影響,是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理念的集中體現。一方面,它將封建倫理關係放大到天命的高度,從而更好地進行階級統治;另一方面,它所體現的崇尚自然與返樸歸真的審美情趣也廣泛體現在建築之中,追求建築景觀的佈置疏密有致、張弛得體,與自然環境相融合——這種融合不僅是形態上的共生,更是心靈與自然之間共鳴,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天人和一”既是哲學的尺度,也是美學的尺度,更包括了人的主觀能動的構築和創造。

1.4生態性:“風水學說”

風水學說其實就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美的特點,強調人所居住與活動的場所是包含自然生態環境等因素的整體,十分重視自然生態系統中各個元素的有機聯繫及交互作用。因此,在建築選址和規劃方面,會以“風水”作爲準繩,對地質、地文、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做出或優或劣的評價和選擇,以及所需採取的相應的規劃設計的措施,從而創造適於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達到趨吉避凶納福的目的。實際上,風水學說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具體營建過程中的系統體現。它在行動層面上,將形而上的哲學理念具體實施,體現的是一種人與自然、人類心靈的自由與釋放的審美關係。所以,“風水”在某種意義上具備了實用思想與文化因素的雙重內涵,這實際上正符合設計在現代社會中體現出的複雜性——它既是商業現象又是文化現象,既是藝術現象也是技術現象。

2現代建築設計如何傳承傳統建築文化

當下,人們經常會在景區或城市的公共地帶看到許多抄襲簡化版的仿古的建築,這並不是對傳統建築文化的發揚與運用,而是誤解了所謂的“對傳統建築文化的傳承”。中國有着豐富的傳統建築資源,但到了現代,設計的理念和手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人的一些審美思想和營造方式都已經不符合時代要求,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而只是對傳統資源不假思索地套用照搬,非但不能從整體上美化城市環境,還會給城市生硬地貼上一些“假古董”式補丁。那麼,我們的傳統建築資源透過如何轉換,才能恰如其分地存在於現代建築實體之中呢?要將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融入現代建築設計,既需要尋找傳統建築理念與現代化功能之間的契合點,又要考慮傳統建築形式在現代技術與材料層面上的拓展性,還要探討傳統建築元素在現代建築語言中的運用方式,透過綜合各個方面的處理,最終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的共生。

2.1借用其形式

對傳統建築形式的借用牽涉到如何透過對傳統形式使用概括,變體,解構,重構等手法來完成形式上的“差異性轉變”。如SOM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在外形上就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中塔的造型,既體現了現代設計的理念,又繼承了傳統建築的形式,是一個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成功實例。而在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中,建築師通常會將傳統建築形式概括和提煉成爲一種融入了結構形式與審美取向、功能性與藝術性並重的概念化符號。當然,現在這種隱喻的手法已不再獨屬於某一種建築風格,許多建築師都常運用這樣的符號來表達自己對建築文化的理解,以形會意,既可以使現代建築蘊涵傳統建築的某些特質,又可以保持二者之間的距離,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創造性。

2.2內蘊其精神

現代建築所追求的不僅是建築形式與結構功能的合一,更重要的是對空間精神的深度理解。中國傳統繪畫講究寫意,追求“形不似而神似”。因此,以形寫神也是現代建築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一種有效的創造性轉化。貝聿銘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用現代的形式對江南水鄉建築元素進行了極其精確地概括——造型明快硬朗的白色粉牆、灰黑色輪廓線、八角涼亭、片石假山、直曲小橋,雖不同於傳統江南園林的婉約嫵媚,但依然充滿了蘇州園林的神韻氣息,塑造了一個“神似”的江南新園林建築。如果說蘇州博物館設計的成功源於一位華裔設計大師對故鄉園林的深刻理解,那麼中國國家體育館“鳥巢”在空間、結構、材料上都沒有采取中國傳統建築模式,其與中國傳統文化毫無關聯的設師計又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於無形中滲透到建築中去的呢?法國人認爲自然界的鳥巢結構極其複雜,並具有最完美的受力結構,是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傑作。“鳥巢”爲了滿足獨特的功能需求而採用鋼架結構,各組件相互支撐,形成了網絡狀的外觀造型,而外觀同時也是建築的結構,內外達到了完美統一。因此,它是“仿生”的,是“天人合一”的,是一件符合中國傳統美學意想的設計作品。同時,鋼結構灰的色與體育館看臺的紅色,正是結合了北京的平民灰磚建築和故宮紅色宮牆這兩種色調,也很好地詮釋了與東方美學的關係。

2.3延用其技藝

傳統建築經過幾千年積澱,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建築技術及空間處理手段——比如“就地取材”不但可以儘量運用採集、運輸便利的材料來進行建造和裝飾,還能充分利用和適應當地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做到減少資源浪費可與持續發展。當然,許多傳統技藝已不再適應現代建築的功能要求,但也有不少的技術、藝術處理手法與環境、材料關係非常緊密,因此可以有選擇地去粗取精,爲整個建築的最終效果服務。如蘇州博物館新館就大量運用了江南古典園林中廣泛運用的借景手法,以營造出園林的意境。

2.4拓展其手段

中國傳統建築設計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因勢利導,因材施藝,適可而止。而現代建築設計更強調創造性與個性特徵,並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突出科學精神。物質條件與生活方式改變了,即使那些的`傳統形式被傳承下來,但也由於不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而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因此應該對原有技藝的不足之處做相應的修正,並在其基礎上進行拓展,採取更先進的材料和技術,使現代化的建築更好地融入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如貝聿銘先生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時,巧妙地將與拙政園共用的一面白牆當成“宣紙”,“以壁爲紙,以石爲繪”來營造具有米芾山水畫意境的片石假山,以獲得與周邊園林的“神似”之感,這一別出心裁的設計取得了一致好評。而貝聿銘先生之所以會設計片石假山,一方面是要考慮透過營造一種體現有新館特徵的“新”假山,另一方面也有着自然和工藝上的原因而無法營造出傳統的假山造型。但無論何種原因,都是在傳統園林疊石堆山手法的拓展。

2.5關聯其意識

人類的意識形態與接受尺度源自於生存經驗的積累,是其生活經歷、所受教育,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傳承疊加,這就註定了一定地域甚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會對自身傳統與習性產生親切感。這實際上是一種血脈中的“趨向傳統意識”——即有傳統文化印記的設計容易感召受衆的生存經驗,從而達到接受角度的共鳴。而在當前追求高效,簡潔的快節奏生活方式中,爲了在有限空間中滿足人們潛意識中親近傳統文化的心態,可以選取傳統生存經驗中對應的元素加入設計之中,使人們在不失時尚感的同時追溯回憶,完成精神的釋放與安逸。

2.6建立新舊之共存

要做到傳統向現代的轉換,前提是傳統建築環境的留存。如果傳統消亡,就會使現代建築無從談起,因而必須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使各處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築保留文化資源的原貌,不會被現代的建築環境所遮蔽和破壞;同時,具有東方特色的現代建築文化也不能是對原資源的粉飾和照搬,“假古董”是難以與現代社會需求相容的,對傳統建築文化資源的態度只能保持在“借鑑”上,必須有現代意義上的創造,才能最終形成作爲傳統建築文化內涵與現代建築形式的合理共存,做到古今對話、新舊擁抱的二元滲透,從而提升了使用價值、社會價值乃至長久的歷史價值。由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要完成具有東方特色的中國現代建築設計理念的建構,不但要注重學習鑑西方設計領域的先進技術和運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發掘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所蘊涵的現代價值,使本質思想與具體技術相契合,從而設計出更多植根於中國文化土壤的現代建築作品。

3結語

21世紀的建築設計不應該只是符合使用機能的需求,還要在設計中張揚個性,針對使用者的特殊性及個別性上設計不一樣的作品。所以,建築師必須清楚設計對象在整個社會文化脈絡中的位置,進而作適當的分析,從文脈中進行設計解析,透過文化歷史符號系統來進行創造性的設計,以求達到一些精神層次上的文化認同。同時還要積極採用新的技術、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結構進行再詮釋,發展那些有承接價值的傳統文化,這纔是優秀建築師所要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