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探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方法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W

一、透過營造課堂氣氛, 增強教學有效性

淺探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方法論文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 大部分教師只注重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與物理技能的提升, 往往採用反覆做題, 訓練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 會讓學生對物理產生一種厭煩情緒, 但是因爲面對考試壓力, 學生又不得不學習物理, 學生以這樣一種狀態進行學習, 學習效率就會變得十分低下。對課時本身就不多的物理來說,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 教師要做的就是轉變教學方式, 透過不同的教學方式, 讓學生不再覺得物理只是枯燥的做題與記住物理公式, 以此產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生對物理產生了興趣, 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與熱情, 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起來, 將會是初中物理課堂的高效開展的強大助力, 其中營造課堂學習氣氛, 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透過輕鬆愉快的課堂教學方式, 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爲例, 這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第一讓學生學會使用適當的工具去測量時間和長度;第二透過學習讓學生知道測量會產生誤差, 但是誤差和錯誤之間是有區別的;第三讓學生能夠體驗透過日常經驗或者自然現象, 從而掌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第四透過在課堂上讓學生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從而能夠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熱愛。初中物理教師想要在課堂上完成教學目標, 最爲重要的就是要能夠有一個高效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初中物理教師教學的過程中, 爲了能夠很好地營造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 教師可以透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現如今是一個資訊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 學校作爲爲社會培養人才, 爲國家發展提供棟樑的一個重要陣地, 要善於利用時代的優秀產物,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資訊技術。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可爲學生尋找一些與時間和長度的教學小視頻。在上課的時候, 教師透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或者投影出來給學生觀看, 透過直觀的形象, 讓學生對這種抽象的概念有一個更加立體的瞭解過程。這樣一來, 學生的學習興致也會大大提高, 學生的注意力也會集中在課堂教學中, 從而能夠更好地推動初中物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將物理生活化, 增強教學有效性

生活中處處都有物理, 物理教師在課堂當中可以將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現象用物理來做解釋, 或者是將某節物理課程當中的內容與生活相結合, 透過佈置任務的形式傳達給學生, 讓學生去親身觀察這一現象。這樣, 學生就對相關物理知識點有更深刻的印象, 也會感受到物理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 從而對物理就不會有太多的畏懼感。尤其是對理科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 他們相比其他學生基礎差, 思想也會有更大的壓力, 教師針對這一羣體需要更多的與他們交流, 多給他們展示物理在生活當中應用的例子, 以此漸漸消除他們對物理的恐懼感, 提升學習興趣, 促進物理課堂高效開展。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運動的快慢”爲例, 這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第一讓學生能夠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第二讓學生能夠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第三讓學生知道什麼叫勻速直線運動;第四透過學習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面對這樣的教學目標,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教學的重點就是速度的計算, 而難點就是學生對於速度單位以及單位之間的換算。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中可以看出, 這一節課程屬於相對比較枯燥的課程。在學生學習的時候, 如果教師只是進行照本宣科的教學, 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昏昏欲睡, 這樣一來無法實現高效教學。因此, 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加入學生日常生活的內容, 比如教師在舉例的時候可以以學生的體育課爲例, 看看不同學生之間在體育課上的運動速度是否是一樣的。透過這樣的一種形式讓學生加入到課堂主體中, 不僅能夠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而且還提高了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舉兩得。

三、結語

總而言之,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 人們對於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根據當下新課改的要求以及素質教育的理念, 物理教師需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 探究真正有效推動物理課程有效性與促進學生進行全方面發展的教學方式, 爲社會、國家、世界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爲促進教育改革整體浪潮的形成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 初中物理是爲將來學生學習物理打下良好基礎重要的學科之一, 因此物理教師更應及早地貫徹新課改的要求, 在課堂實踐以及課後備課積極尋求有利於提升物理課程有效性的方式及方法, 致力於在規定課時內能夠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伏勇.基於“探究”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物理 (初中版) , 2016 (4) .

[2]黃金友.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學初探[J].學生之友 (最作文) , 2010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