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生成引導論文

學問君 人氣:8.41K

閱讀是一種生命體驗,是一個在平等的環境下的思維碰撞和心靈交匯的過程。只有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與文字中的高尚的靈魂對話,與文字中的鮮活的體驗對話,在一個個事件中增加對生命的特殊體驗,在浸染薰陶中接受高尚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質、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自然神韻、感悟人生哲理、體會人生情懷。生成是動態的,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它既是教師課堂應變能力和素質的表現,又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考驗,需要教師具有海納百川的智慧、寬容平和的態度、與時俱進的理念、敏銳犀利的眼光,蹲下身子平等地悅納學生,將閱讀真正變成一種以文字爲對象,以教會學生閱讀爲目標的“多重對話”。那麼,課堂上便要開動腦筋,創造性地調動各種有利條件,開展對話、生成教學,從而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詩意無限、情溢課堂,成爲整合資源、心靈碰撞的平臺,從而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生成引導論文

一、引導學生以讀促生成。

1、誦讀。

《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應成爲一種必要的學習方法。透過讀,把文字作品轉化爲有聲語言的再創作,不僅可以把語言完整地、藝術地表現出來,而且還能運用語氣、語調等傳達出那些“不可言傳”的蘊藉,“意在言外”的涵詠。

透過感情朗讀、表情朗讀,學生充分把握住語言材料的明確含義,尤其是精細感受文字言語形式的具體色彩,準確地表達文字作品的情理,使聽者在有聲語言中接受到了直接可感的刺激,透過文字元號間接地感受到世間萬物的真切映像,體驗到作者的詩性情懷,體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體驗世界的鬼斧神工,體驗意境的精美蘊藉,從而內化爲自己的思想情感。

2、比讀。

比較是人們認識深化的一種表現,利用比較,可以辨識文字語言的雅與俗、優與劣、美與醜,分辨文字用詞的褒與貶、輕與重、濃與淡,從而讓學生對文字閱讀體驗更深刻,使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字、穿透文字、窺視文字背後的深刻內涵。比較讀可以採用添、去、換、調等方式,引領學生對文字語言進行認真品味,仔細揣摩,深刻體驗。有了充分地閱讀,透過誦讀、比較等形式,學生獨特的感悟、豐富的體驗纔會源源不斷地生成,促進知識的內化,陶冶情感,開啓智慧。

二、引導學生以疑促生成。

“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貴有疑。”《課標》也要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因此,針對課堂上出現的預設外的問題,教師不能迴避學生的質疑問難,而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使之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三、引導學生以寫促生成。

高爾基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阿·托爾斯泰把“文學語言”比喻爲一種“神奇的電波”。“言爲心聲。”閱讀中,當學生不便於口頭表達的時候,便可以引導他們去寫。

1、寫批註。

“閱讀教學是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中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背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爲學生提供一個公平參與的機會,提供一個對話學習的平臺。師生之間真情傾聽,相互包含,共同分享對話的收穫。對話的內容必須是開放的,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允許學生有自己的個性體驗和理解,使得學生樂於參與到對話中來。學生就作品中的細節、文字、人物的言行舉止、自然美景的微言大義作感悟交流理解,並寫下自己個性化的體悟、理解。

2、寫空白。

引導學生對文字空白的探究,從而實現教學的動態生成。接受理論研究指出:文字的意義充滿了未定性。教師要善於利用這種未定性,指導學生對“空白”的探究。其實“空白”是一個文學審美概念,它是作品已書寫描繪的部分向讀者所提示或暗示的東西,也就是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想和再創造的空間。讀者可以透過感覺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從而獲得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3、寫拓展。

衆所周知,語文有着非常廣闊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裏,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可是現在的語文教學,卻成爲學生最不喜歡學習的科目之一。究其原因,這跟語文被嚴重功利化有關。課堂上,教師不敢也沒有能力對有關內容進行恰當地延伸拓展,語文的視域打不開,總是侷限於一方狹小的空間。其實,只有在語文課中將語文知識同生活知識、歷史知識等相融在一起,也即進行拓展延伸,才能衍生出精彩。拓展有利於在古今對比中加深學生對社會現實的認識,有助於學生在認識文學人物的基礎上,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有助於澄清一些思想的誤區,使學生能辯證、全面、發展地看待問題,有助於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全面理解人生。只有如此,我們在課堂上才能深入地理解文字,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與生活領域相融合,充滿活力,充滿詩意。

四、引導學生以評促生成。

教學過程也是學生認識的發展的過程,是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共同評議、點評中去同化或糾偏,也能夠形成精彩紛呈的場面,在這種類似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不同的意見甚或是錯誤的看法,都要正確地看待,都應該給予點撥、指導,同時也能從錯誤中發現突破口,或因勢利導,在錯誤中發現合理的因素;或將錯就錯,讓錯誤暴露無遺,使學生髮現錯誤,從而改正錯誤;或將錯誤與正確加以比較,讓學生自行判斷,自己得出結論。在教學《狼》專題時,學生在討論時形成了兩種意見。一方認爲狼是聰明的,狡猾的,我們應該保護狼;另一方則認爲狼危害人類,應該減少狼的數量。爭論不下時,我想到了一個辯論的方法,將兩方觀點理由一一闡述出來,從而形成了人人蔘與,同時也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接近文字,體驗文字,拓展文字,延伸文字,才能爲生成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有讓學生積極地朗讀文字,質疑文字,試寫文字,評點文字,才能爲生成教學創造精彩的局面。也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在不斷衍生出精彩的同時,也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