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現代管理方式下的企業文化內涵

學問君 人氣:2.82W

一、基於現代管理方式的企業文化的發展演變

現代管理方式下的企業文化內涵

追根溯源,人類早期的管理行爲,多產生於生產和軍事行動之中。一場稍具規模的生產或軍事行動,涉及到很多的環節,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詳細的計劃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爲。很多被認爲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論述和觀點,都散見於人類早期的著作中,比較典型的如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其中蘊含了豐富的管理思想,現代企業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論、組織方法、領導藝術。

到近現代,企業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不斷髮展,大致經歷了經驗型管理、古典管理、行爲科學管理、非理性主義管理,再到企業文化管理方式五個階段。

經驗型管理方式顧名思義即憑藉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業所有者)的個體智慧和實踐經驗對企業實施組織管理,其管理思想並不具備理論形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經驗對後人產生了重要的啓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論主要是以生產爲中心,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建立比較嚴密的組織形式而展開的,包括了以泰羅爲代表的科學管理學派和以法約爾、韋伯爲代表的組織管理學派。泰羅制的前提是把作爲管理對象的“人”看作“經濟人”,利益驅動是該學派用以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由於泰羅制的實施,企業管理開始從經驗管理過渡到科學管理階段。亨利·法約爾着重分析研究高層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則,他第一個明確闡述了“一般管理”理論,並根據自己總結的管理經驗,提出了“十四點管理原則”。馬克斯·韋伯對近代管理理論的貢獻是提出“理想的組織機構模式”。他認爲,行政組織體系應當具有準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只有這樣才具備提高工作效率的條件。古典管理學研究的重點是組織管理的科學性、嚴密性和紀律性,但缺乏對人的認識和關懷,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導致了整個社會感情匾乏,扼殺了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行爲科學理論逐漸興盛。行爲科學用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與需要、行爲與動機,以達到協調人際關係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設是行爲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發點,激勵理論是它的核心內容,羣體行爲理論是它的重要支柱,領導行爲理論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的行爲科學側重於“社會人”研究,關心職工的社會性需求的滿足。後期側重於“自我實現人”的研究,關心職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實現,有無成就感和自我滿足的目標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論注重提高生產率和強調行政組織的作用不同,行爲科學重視人的因素,把對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運用多學科從多角度研究人的行爲、心理與管理的關係,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變革。行爲科學理論的發展,推動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進步。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不斷更新,爲管理理論的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非理性主義理論的興起,正是西方管理學取得的新進展之一。

傳統的管理理論認爲:組織具有明確的意圖和目標,可以清楚地加以確定;管理人員運用精確的分析,特別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選定能夠達到目標的最佳辦法,從而做出合理決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義的管理理念把當代科學理論成果如系統論、控制論、決策理論、模糊理論等等應用於管理規劃和管理流程中,它認爲具有社會性的人類,並不僅僅嚴格按照事實或邏輯來採取行動,無論在什麼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邏輯支配行爲的人幾乎找不到。人的動機和意圖的確定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很難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當地加以選擇。目標的.選擇涉及人的價值取向,與其說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說取決於影響個人的各種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組織管理的過程,不僅僅是決策制定的過程,還包括了執行過程和創新過程,而後兩個過程更是充滿了變化和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學的合理的管理模式應當是“非理性”的,“人的問題要求人性地解決”,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機器化,進而破壞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傳統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將各要素加以簡單化和抽象化後所概括出來的一整套明確的規章制度與工作方法,屬於精確性認識;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則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透過實踐,突破了傳統的理性化認識的侷限性和對時代的不適應性,而後總結概括出來的一種“模糊性”認識。古典管理學也重視員工,但其對員工的重視與老闆愛護機器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則注重人情、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管理的靈活機動性和變通性;不主張用哪一種既定的理論模式去機械地管理變動中的企業和複雜多變的人。管理不是製造一件產品,但管理比製造產品更難;人也遠比機器複雜得多,所以管理無法過於“精確”,必須引進“模糊機制”,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義要求實現管理形態的根本性轉變,這種轉變的本質,是要以人性化替代理性化。所謂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統一起來,這種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二、現代管理方式下的企業文化內涵

從外延看,企業文化包含有物質文化、行爲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個層次。從內涵上看,文化包含兩個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爲方式。企業文化的運作系統,又可劃分爲企業文化的本質體系和企業文化的現象體系。企業文化的本質體系,包括了企業的經營管理哲學、企業使命、思維方式、核心價值理念、企業精神、企業道德、企業作風、企業美學和管理宗旨等等,這是企業文化的靈魂部分。企業文化的本質深藏於現象中,需要透過現象表現出來。企業文化的現象體系,則是企業文化的載體部分,包括了企業環境、企業形象、員工行爲、企業組織模式定位、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模範人物故事、企業標識和產品標識、企業內外宣傳口號和廣告用語等等。它們相互作用,共同表現着企業文化的本質。

所以,企業文化是一種現象文化,企業文化本身和企業文化建設過程強調活動顯像、氛圍和儀式。但是,企業文化其本質是組織文化,它體現出的是組織成員所共有的行爲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價值追求。企業文化不僅關注企業現象層面的活動,更致力於企業執行中深層次的基礎因素的建設,如企業的經營哲學、核心價值觀、企業人文精神、戰略發展、團隊建設、管理規程等等。企業文化直接影響和制約着企業的經營狀態和效益,進而影響和制約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看,企業文化當然就屬於組織文化。

企業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業管理體系中,“人本主義”是針對“資本主義”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爲本,首先是一種哲學價值觀,它揭示了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最根本、什麼最重要、什麼最值得關注,它是一種從哲學意義上產生的對組織管理本質的新認識。

從實踐上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對企業生產效益的貢獻率越來越大,“人本主義”就逐漸地取代了“資本主義”在企業管理思想中所佔的主導地位,以人爲本的管理方式也就應運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質上是以促進人的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爲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爲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發展爲核心,堅持人的發展是企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前提。

在企業的資源系統中最寶貴也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是人,資金、技術、資訊、時間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並非什麼人都寶貴。企業發展需要的是忠誠負責、積極主動、富於創新精神的員工,這樣的員工纔是名副其實最寶貴的。如何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員工呢?實踐證明,金錢可以換來一時一事的積極,但換不來永久的忠誠;權勢可以換來服從和逢迎,但換不來積極主動。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優秀員工,需要理念灌輸,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環境薰陶、習慣養成,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業文化滋養。企業發展尤其是長遠的穩定的持續發展,需要資金、設備、技術,需要機遇機巧,需要監督控制,組織協調,但這一切需要有一個環境平臺。企業要成長爲頂風抗雨、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百年大樹,必須植根於豐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顯出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透過管人來管事務,透過提升人來提升效益,透過改變人的觀念來改變人的行爲,透過創建優秀的員工隊伍來創建優秀的企業,實現企業效能的放大。企業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貫穿於企業運營的全過程。

三、現代管理方式下的企業文化變革

現代管理不只是一門技術知識,更應是一種理念、文化。企業文化是將文化特點和規律應用於經營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質提高作爲基本途徑,以培育企業經營哲學、價值評判和選擇、企業精神等核心理念爲主要內容和引導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現代區域文化管理理論認爲,當一定的區域或組織形成某種歷史傳統、文化觀念、共同的價值準則、道德規範以後,在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個統一的理想的“結合點”。由此,在“區域文化”這個公正無私的“管理者”面前,個人的價值觀被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同化;被管理者沒有來自管理者的壓力,卻無形地受到區域文化的約束和規範,任何人時時刻刻都必須考慮自己的舉止言行、道德品質能否被無形的、卻又客觀存在着的區域文化所接納。羣體意識、社會輿論、共同的習俗和風尚等精神文化內容,會造成強大的使個體行爲從衆化的羣體心理壓力和動力,使組織成員產生心理共鳴,繼而達到觀念和行爲的自我控制。企業文化作爲一種“區域文化”,對員工的思想、心理和行爲具有引導、激勵、凝聚、約束和規範作用,它可以透過組織機構、制度規定、程序和儀式、觀念和習俗、人際關係、環境氛圍、心理活動等等的塑造實現對全體員工的全程引導,從而塑造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一)企業文化必須成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創建元點

由於各個企業在行業屬性、地域背景、歷史條件、組織體制、產品結構等等方面的差異,企業客觀上具有與衆不同的個性。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於企業在個性基礎上形成的比較優勢: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特。比較優勢必須依靠自我創新,創新又來自於文化,企業文化素質決定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決定比較優勢,有了比較優勢才能具備核心競爭力。許多企業的興衰成敗一再證明:文化作爲企業的制導系統、經絡系統,決定着企業的發展狀態;文化的丟失是生存權的丟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帶來企業的畸形。如果企業文化素質不高,沒有創新能力,就沒有比較優勢,也就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在當今資訊社會,由於各種傳播手段的發展,企業之間資訊傳遞的障礙越來越少,技術擴散的速度越來越快,同一行業的企業,其技術設備、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異,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空間也越來越小。正是這樣,企業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業文化,因爲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複製的,而企業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在同樣的操作流程、同樣的管理體制、同樣的經營範圍下,不同的企業文化,會產生不一樣的發展思路、發展觀念、發展戰略,從而造就出不同的競爭態勢。21世紀,隨着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爲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爲企業競爭力的基石和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

(二)企業文化成爲推進現代管理方式變革的“發動機”

現代企業管理強調嚴格精細管理,強調過程管理、過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過程中,堅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標準,嚴格程序,扣緊環節,實現規範化操作,標準化管理,精益生產,敏捷生產,清潔生產。實施現代化管理必須依靠高素質的員工隊伍,這支隊伍必須依靠企業文化的培育。企業文化把文化的特點和規律運用於經營管理之中,把傳統的員工管理的經濟主導方式、制度主導方式改變爲文化主導的方式,着重於文化啓發,注重挖掘開發員工內心美好優秀的元素,並使它昇華爲理性的認知,從而改變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行爲模式,激發員工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制度是一種外在的具有強制性的剛性約束,文化則是內在的自我認同的彈性約束,能夠有力地驅動員工心甘情願的行爲。文化與制度都是規範,文化是引導性規範,啓發員工忠於職守、追求卓越;制度則是底線規範,告誡員工什麼是不能做的,越線將會受到懲罰。企業文化有機地結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業文化成爲現代管理方式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企業文化必須爲企業發展提供持久充實的動力

企業文化體現着一個企業的價值取向,規定着企業所追求的目標,並能引導全體員工把個人目標和理想與企業目標相統一,從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心、歸屬感和主動精神。企業要獲得長久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信仰體系,讓員工堅定地確認企業的戰略目標、經營方針、管理規範等等,自覺地把自我價值與企業價值、把個人命運與企業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做500年的企業和做500強的企業等同重要。企業文化可以從價值觀、企業精神、倫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規章制度、員工行爲、企業形象等方面,以規範嚴謹的方式,構建自己的體系,營造起企業的精神家園,爲企業發展長久戰略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