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經濟增長到人的發展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6W

摘要:隨着經濟的發展,教育的經濟功能被無形中放大了,導致人們將教育視爲培養勞動力、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手段,這樣教育就漸漸失去了其內在價值,忽視了人的發展,不是“使人成人”,而是“使人成物”。要改變這種狀況,教育就應該將目光從經濟增長上轉移,擴大“發展”的內涵,重視人的發展,將偏離的教育帶回其應有的軌道。

經濟增長到人的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經濟增長;人的發展;功利主義教育

鑑於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經濟視角來看待各個領域似乎成了一種常態。就教育領域而言,從經濟角度來審視教育的行爲逐漸增多,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不斷被人們強調。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容易忽視教育爲了人、培養人的本質,而將教育的功能僅僅鎖定在經濟增長上,爲了經濟目的而對教育提出的需求不斷增多,漸漸失去了教育“爲人”的目的性,忽視了教育促進人發展的終極目標。這種教育必然會喪失最重要的“人”,導致人的“物化”或“工具化”,偏離教育的本質。因此,如欲領悟教育的真諦、找到教育的方向,就不能只停留於教育的種種衍生目的或結果,而應該“以一種更加開闊的眼光,即以促進人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育。

一、教育目標應從經濟增長上轉移

由於時代的變化,經濟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宏觀的國家發展與競爭上,還是在微觀的個人生存方面,“經濟”似乎已經成爲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考量點,時刻影響着各個方面的發展趨勢。教育同樣也不能免俗,經常可以看到“經濟”的影子。人們是不是受教育,受怎樣的教育,在學業上取得何種成就,都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關。而一定時期勞動市場的需求,大都同資本投入的方向有關。由於教育不免受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影響,資本佔有勞動力,也就佔有教育成果,這樣經濟這個指揮棒就伸向了教育,對教育提出了諸多要求。同時,受到人力資本理論、篩選理論、二元市場理論等衆多教育經濟理論的助推,一方面人們更加重視教育的發展與人才的培養,但另一方面教育的經濟功能也被無限制地宣揚,導致人們總是試圖讓教育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

然而,當人們把經濟作爲世界上最爲重要的執行法則時,它的觀念和方法就被當成了唯一的準則,從而排除了精神價值,導致人的發展缺失、社會精神層面的失落。尤其是將“經濟”作爲教育的目的時,教育就走入了“現代化的經濟陷阱”,產生了一系列副作用,導致整個教育氛圍越來越“務實”,往往是“從物質實體化和社會本位化的觀點出發,把人只作爲工具來培養,缺乏一種以人爲出發點和最終目的的教育理念”。具體來說,當前學校實際執行的教育是去精神化的,存在着嚴重的知性化、技能化傾向。可以說,學校的“教育”意味越來越淡薄,學校也越來越不是“教育”機構,而逐漸墮落爲一種純粹的職業培訓機構,其目標導向僅僅是爲了使學生成爲社會所需要的“某一類人”,即能否找到“好工作”、能否成爲“成功人士”。這種運作模式或機制忽略了對學生精神生命的提升,阻隔了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教育就這樣由“一種基於信念的活動,變成了一種簡單的技術行爲、技術操作;爲了人的教育、自由教育變成了單純的技術教育、技術訓練”,所培養出的生命個體也在一點點遭到侵蝕,逐漸變成了滿足國家和個體不斷“增長”或“膨脹”的物質和社會需要的工具。

同時,這樣的教育還在不斷肢解人的“正常”生活,使人完全以“經濟”爲座標,過“經濟生活”,即不斷趨向於“有利益”的地方,在教育中僅僅掌握那些“能使自己獲得利益”的技能或知識,導致人的片面化發展。這樣最終結果是,人受教育僅僅是爲了佔有知識,而不是用知識來豐富和提升生命的價值;甚至佔有知識的目的也並非爲了知識本身,而是將其作爲一種中介,透過知識來獲得或佔有其他東西。這樣,“有用性”就成爲衡量教育內容的唯一標準,而只有那些“對將來生活有用與未來職業做準備的知識才是有用的”。受這種心態的左右以及處於“分數價值”、“名次價值”、“證書價值”的爭搶中,人們並不關心自己所受教育的意義與價值,而是關注自己在衆多競爭者中所處的地位和次序。尤其是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學出來能幹什麼?”是令大家最感興趣的,致使人們在追逐一個個“熱門專業”的同時,類似於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冷門專業”卻鮮有人問津。教育,儼然成爲人們的投資產品,人們接受教育的'目的只是爲了滿足社會某一方面的需要,以便自身能夠從中獲取相當不錯的利益回報,這可以說是“把一切教育的無限目的都化解爲謀取生存適應的有限目的”。人的理想、追求、信仰、生活意義等應然性的價值被排斥在教育之外,這樣“當今的教育從根本上偏離了它本真的意義,成了一種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義教育”。[6]正是受了這種邏輯的支配,人們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中漸漸迷失了自我,麻木、無聊、空虛、無意義感等消極情緒充斥着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也就成爲學校裏、社會上自殺以及殘害他人生命事件屢見不鮮的原因之一。

總之,雖然“人力資本”等理論曾經盛極一時,使教育受益不少,但僅從純粹經濟眼光來審視教育的方式會導致人的主體性的喪失。這種喪失本真的教育已經明顯不符合人類發展的根本要求。如欲改變這種狀況,就應該首先轉變對待教育的態度,看到教育的目標在於“人”,而非“工具”;教育是爲了“人的發展”,而非爲了各種經濟利益的需求。人的迴歸與發展纔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和偉大使命。

二、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發展

不可否認,教育在“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將發展定義爲經濟增長,並進而將教育作爲追求經濟增長的手段,則必然會走向死衚衕,因此,我們應該將發展的概念向深度、廣度延伸,“使發展超越經濟範疇”,同時還要考慮到“人的內涵”。經濟的發展,是爲人的發展服務的;離開人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就變得毫無意義。同時,也“只有當人們把自身的發展作爲目的本身時,人類的真正主體性纔開始形成。”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將人的發展擺在優先位置,將教育作爲促進人發展的極爲重要的手段,從經濟目的轉變爲以促進人的發展爲目的來看待教育。這也就是教科文組織總幹事費德里科·馬約爾所強調的“發展過程首先應爲發揮今天還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潛力創造條件,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只有符合這種廣義發展概念的教育,才能稱之爲真正的教育,也只有在這種發展的範圍內對教育加以考慮,纔是教育真正的努力方向。

1.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理論依據

由於人不同於動物,“雖然也受本能和環境的制約,但人還能夠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動。人能按照自己的願望,使自身從本能和現實環境中超越出來,透過自身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打破生命本能和現實規定性的關係束縛,使自己的存在獲得開放的、應然的和生成的性質,從而徹底超越動物那種封閉的、預成的、宿命式的生存方式”。因此,人的價值、人的發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也正是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時刻關注着“人”的重要原因。從古希臘政治家伯里克利的“人是第一重要的”、智者普魯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亞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動物”等思想,到文藝復興時期培根的“人可以被視爲世界的中心”等等,都是在強調“人”。而德國古典哲學大師康德提出的著名命題“人是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更是對其最好的註解。雖然這些思想都有其不足和侷限,但它們在強調人的價值、人的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關注人的發展也是當代世界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理念,佩魯在1983年出版的《新發展觀》一書中,就明確提出,應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爲發展的根本目標與核心價值取向。2003年,我國也提出了“以人爲本”的新發展觀。可見,注重人的發展已經成爲一種基本趨勢,這也是我們在教育中重視人的發展的思想和理論依據。

2.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的主要特徵

第一,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應做到“以人爲本”。“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啓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的活動。”這就規定了教育應從人的角度出發,重視人的發展,體現對人的精神需要和意義世界的追尋。教育的基本價值在於它是個體生存、發展的重要途徑。教育的這種基本價值,乃是教育之所以成爲教育的根本。因此,無論我們以怎樣的形式發展、達到何種發展程度、完成何種發展任務,都不應偏離以人爲核心的價值中樞。只有準確把握這個主旨,才能將偏離的教育帶回到其應有的軌道,不再把教育單純看做是一種爲了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讓人不再僅僅成爲一個“工具”,而是使“人”成“人”,並最終達到“使得一切受過教育的人都能按照人自身的尺度、美的尺度去改善世界,使得這個世界真正成爲屬於人的世界”。

第二,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能使人的主體性得到發展。“所謂主體性,即是能自覺認識、掌握、超越各種現實客體的限定和制約,能在與客體關係中取得支配地位,能按照自主的目的能動地改變現實客體的一種人的特性。”人並非生而爲主體,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他所處社會所必須具備的特徵,掌握他所處時代的文化知識成果,具備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成爲社會的積極主體成員,發揮主體作用。這種主體性的形成與發展就應由教育承擔起來。但如果教育一味強調賦予人以現實規定性,用所謂“經濟”的法則來捆綁人,那麼教育只能成爲束縛人發展的消極因素。因此,只有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才能將“爲物與關係所控制的教育”下的人解放出來,將教育的一切目的復歸於人自身,實現人的主體性的真正發展。

第三,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應該最大限度地發展每個人的潛在才幹和創造能力。人性本質上就有一種創造的衝動,有對創造的需求;創造會給人帶來快樂和滿足;在物質消費品匱乏的時代,人們對創造的需求被對基本生存物的需求所壓制,低級人格難以向進階人格昇華。一旦人類走出了匱乏,對創造的需求就會上升爲現代人格的基本構成要素。可以說,“創造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本質屬性。人生價值就在於創造……從創造活動中所獲得的高峯體驗,可以達到人與物、主體與客體完全融合的境界”。因此,“教育的任務是毫無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使每一個人都能發現、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造潛力,實現個人全面發展。這種創造過程也是人的生命價值和本質能力提升的過程,會給人帶來充實感和滿足感,使人獲得一種生命的巔峯體驗,讓人在創造中完成自我的昇華、發展與完善。

第四,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能夠改善人的生活。將發展的內涵擴大,就會使我們的眼界進一步放寬,不再將發展的指標僅僅侷限在經濟數據上的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導致“只見物不見人”,而是將更多無形的東西包括進來,包括個人尊嚴、人權保障、民主參與程度、個人幸福感等等,這些與改善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更是爲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從這個角度入手,使每個人透過教育都能掌握自身的命運,瞭解自己、理解他人,從而能夠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參與到集體事業和社會生活中。

總之,儘管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教育作爲經濟發展動力的觀點,但是將教育僅僅視爲“爲了給經濟界提供人才”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因此,我們應該以一種更加開闊的眼光來理解發展、看待教育,即從經濟目的轉變爲以促進人的發展爲目的。這種擴大了發展內涵的教育概念能夠更好地體現教育的內在價值與意義,排除了其他目的的僭越與干擾,使“人”不再成爲工具,而是作爲“人”得到發展,同時使每一個人都能發現、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造潛力,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展和命運,形成完整的人格,並最終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只有這種教育才能真正解放人、提升人,使人超越經濟的束縛和功利主義的社會氛圍來保持內心的充實與完善,這纔是當代工具性或功利主義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選擇。

TAGS:論文 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