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我國茄子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學問君 人氣:1.19W

摘要:闡述了茄子生產現狀,並從種子資源研究與創新、抗病育種、抗逆育種、生物技術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方面論述了茄子育種研究進展,以供參考。

淺談我國茄子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關鍵詞:茄子;生產現狀;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是茄科茄屬作物,起源於亞洲東南亞熱帶地區,古印度爲最早馴化地[1]。我國栽培茄子歷史悠久,栽培的類型品種繁多,一般認爲中國是茄子第二起源地。近年來我國在茄子種質資源的評價、育種材料的創新、新品種選育、遺傳規律、育種技術和方法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進展,現作簡要描述,供參考討論。
  
  1茄子生產現狀
  
  1.1茄子種植現狀
  東南亞是世界茄子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茄子生產國。據FAO年鑑的統計資料,2004年全球茄子收穫面積爲170.1萬hm2,總產量爲2 984萬t;我國收穫面積爲70.6萬hm2,總產量爲2 175.5萬t,分別佔世界收穫面積和總產量的1/2左右[2]。我國茄子種植面積最大的6個省依次是山東、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江蘇。
  1.2茄子品種分佈
  長期以來,由於各地消費習慣及生態氣候不同,茄子栽培品種形成了不同生態類型和市場消費區域,特別是商品外觀品質必須符合當地的消費習慣才能被接受。如東北地區種植的茄子品種以紫黑色長茄爲主,華北地區以紫黑色大圓茄爲主,西南的四川、重慶及湖北等地的茄子品種有紫黑色長茄和紫紅色長茄,而江浙一帶以紫紅色線茄種植面積較大,山東是我國茄子種植第一大省,其茄子品種類型較多,南北多種類型均有種植。華南地區(廣東、海南、廣西)及與之相鄰的福建、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區以深紫紅色長茄爲主[3]。
  1.3茄子設施栽培情況
  目前我國的茄子生產已經實現了週年供應。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形成了塑料棚、地膜、遮陽網三元覆蓋型週年系列化保護栽培體系;黃淮海平原地區形成了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塑料棚、地膜、遮陽網四元覆蓋型週年系列化保護栽培體系;東北、西北、內蒙古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區,形成了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塑料棚、地膜三元覆蓋型週年系列化保護栽培體系;在山東壽光,十幾年來利用日光溫室保護,對茄子反季實施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大面積栽培。
  
  2茄子育種研究進展
  
  2.1種質資源研究
  我國茄子種質資源十分豐富,是目前儲存茄子種質資源最多的國家。“七五”(1986~1990年)期間茄子入庫 1 013份,“八五”末增加到1 452份,佔蔬菜入庫總數的 5.29%,至2008年底國家種質庫共存茄子品種資源1 601份[4]。茄子種質資源收集工作一直在持續,對遺傳和育種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冉進等[5]利用RAPD技術對來源於國內外的53份茄子種質資源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將參試種質分爲五大類羣。聚類結果與傳統分類並不完全一致,與地理分佈沒有聯繫。毛偉海等[6]採用ISSR標記將57個南方長茄品種劃分爲6個類羣,並認爲聚類結果與來源和果色均無關係。易金鑫[7]對108份我國茄子主要地方品種和35份主要選育品種進行了基於形態性狀和RAPD/SSR標記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表明地方品種遺傳多樣性高於選育品種,聚類分析表明,地方品種和選育品種都可分爲4個類羣,並在多變量對應分析中得到驗證。龔亞菊等[8]對從雲南省各地收集的103份茄子種質資源進行觀察,發現雲南茄子類型豐富,24份野茄大多生長在西雙版納、思茅、紅河等南部溼熱地區,多爲半栽培種和近緣野生種,未見病害發生,表現出較強的抗病性。
  2.2種質資源創新
  2.2.1雄性不育材料的創新。張先清[9]研究了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的可利用性,結果表明不育組合產量優勢明顯,試驗鑑定出性狀穩定、整齊度高、不育性強、配合力好的不育系。田時炳等[10]利用引進茄子功能型雄性不育系材料UGA1-MS,採用雜交、回交與系譜選擇相結合的方法獲得不育性穩定的功能型雄性不育系3份,其不育株率都在98.0%以上,並篩選出配合力強、性狀整齊、可供利用的強恢復系,其平均恢復度分別爲90.3%、92.9%、91.8%,實現了不育系與恢復系的配套。劉選明等[11]利用自然條件下獲得的雄性不育材料正興1號開展茄子雄性不育株和可育株的胞DNA和核DNA差異分析,研究結果初步表明新發現的茄子雄性不育可能是核質相互作用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