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供配電技術課程改革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5W

一、課程教學現狀

供配電技術課程改革論文

“供配電技術”課程在教學環節和實踐環節兩方面上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教學環節方面:課程教材陳舊,與實際脫離;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內容、分散講授難度大;教學手段單一。課程實踐方面:供配電實驗設備嚴重不足;社會單位接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不高。面對本課程存在的問題,很多學校都針對這個情況開展了課程改革的探索與研究課題,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方法,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針對課程內容多,難度大的問題,增加了課時,特別是一些電力行業屬性較強的院校,增加的幅度比較大,有的從原來的50學時左右,增加到80學時。第二,教材選擇方面。由學校支援編寫適合本院校層次與特色的教材,即包含了課程最基本的知識點,也加入了自己特色方面的內容,比如以前的某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就編寫了符合自己學生和學校特色的教材,偏重工程實踐,捨棄了部分較爲晦澀也較少用到的理論。第三,針對教學困難,手段單一的`問題。大部分院校都採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透過視頻、動畫、聲效等儘可能地表現電氣設備實際工作的狀態,確實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第四,針對供配電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大部分院校採取的方法是加大投入。有部分高校比較集中的地區,提出了實驗設備共享的計劃,但根據實際情況看,情況並不理想。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1.教學內容的改革

爲了能從整體把握課程內容,使之能有機地融爲一體,在對課程內容仔細分析研究之後,將其分解成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知識模組。它們分別是:計算負荷求解模組;短路電流求解模組;設備選擇與校驗模組;系統保護模組等。各模組包含相對應章節的內容,當所有模組均完成以後,即實現了“典型工廠的供配電設計”工作。各模組之間的相互關係如圖1所示。

2.教學過程的改革

項目驅動型教學過程,以學生爲核心,集“教、學、練、做”爲一體,將課堂模擬成以後的工作場所,教學過程是真實的設計過程,體現了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特點,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此模式有利於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提高。項目驅動型教學過程如圖2所示。

三、研究方案的實施

1.課程內容的“模組化”整合

傳統的教學按教材章節順序,注重理論教學和供配電系統設計,理論與實踐的銜接不緊,不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爲此,筆者以典型項目設計任務爲主線,圍繞工作任務的完成需要,將所有內容重新進行歸類綜合,把所有教學內容整合爲不同模組。

2.項目的實施過程

不同的項目類型,有不同的要求,一般都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1)設計任務的佈置。老師將項目設計任務以任務書的形式下達給學生。任務書中詳細給出了各種所需參數以及任務驗收要求。學生領取任務書後仔細閱讀任務書,並與教師及時溝通以確認自己的項目設計任務。

(2)組成設計團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項目情況,組成設計團隊,以利於相互討論,完善設計方案。

(3)簽訂項目責任書。模擬實際工程中的形式,要求各團隊簽訂項目設計合同,預期達到的目標,以及違約的責任。給學生一定的壓力,以及培養責任感。

(4)項目執行。項目執行過程是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教師對於學生的疑問全程予以指導。教師應掌握指導分寸,主要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並不直接給出答案,這樣能很好地鍛鍊學生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

(5)檢查評估。教師對學生認爲已完成的任務進行認真檢查,依照檢查評估標準對任務進行評估。和學生分享學習成果。

(6)綜合評分。教師根據學生自定的項目設計合同,按照合同要求,並結合項目答辯情況綜合評分。這一過程允許學生進行抗辯,在辯論中再次強化相關的知識。

四、效果評估

借鑑程序設計思想中模組化設計概念,將課程的內容分成塊,知識塊內部緊密相連,塊與塊之間透過某一知識橋過渡。最後在課程結束以後透過課程設計將知識融會貫通,形成整體。本課題研究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解決課程內容知識點多、散、難的問題;解決課程內容與實際脫離的問題;解決重課程內容教學,輕實踐設計的問題;解決學生學習課程畏難情緒的問題。從總體看,透過採取以項目驅動型方式進行課程教學效果是令人滿意的,授課班級的優良率達到88%,合格率達到100%,較傳統模式下教學效果的各項指標均有較大提高。

五、結束語

“項目驅動型”教學模式,就是將課程按將來的工作崗位劃分爲若干個典型項目和任務,並下達給學生。教師全程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學生透過參與項目設計,能較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多渠道提升認識,形成動手能力,實現從理論知識到職業能力的轉化,因此本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