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於高職財經類專業需求的經濟法教學改革探論文

學問君 人氣:9.12K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國家的法律制度在不斷完善。公司法的改革、IPO註冊制的提出、營改增的不斷加大,都導致企業對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學生的財經法規及經濟法等專業知識要求越來越高,學好與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掌握程序化的行政規則和切實依法維護公司的權益,已然成爲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

基於高職財經類專業需求的經濟法教學改革探論文

一、教學改革的背景

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新需求。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職業特點,財經類經濟法基礎知識的教學與實踐的結合結合度日益增高。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在理論講授、課程實踐等環節都需革新,設定一套新的教學流程,從課前、課中、課後整體上幫助學生認知法律、瞭解法律、運用法律,因此,需要打造出適合培養學生能力的立體課堂和新教學模式。

2.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在此之前,多數職業學院受到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規範、教學制度的限制,經濟法基礎知識課程基本以講授爲主,學生由於更在意核心基礎會計等專業課的學習,對於輔修課程的重視程度明顯下降。雖然近些年教學設備不斷更新,增加了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也着重的案例的引導,試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距離認知法律基礎知識和掌握法律程序還有一定的`差距。爲了適應工作需求,面臨就業時,優秀的學生難免對課程又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學生也希望教學環節更加精彩、知識點記憶更加深刻。

3.課堂教學的趨勢需要。爲適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學習需要,滿足學院發展,深入推廣項目化教學工作,同時把經濟法知識有效融入會計學生未來工作實踐之中,是授課教師需要探索的問題。現代教學的方式提出打造立體課堂的要求,各本科、高職都在不斷推出微課、慕課,單一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和學生的發展需求。

二、改革的具體措施

經濟法知識具有較強的學科性和實用性,財會專業的學生在具體的出納、收銀、報稅等工作環節中都可能涉獵,所以應用纔是實現教學目的最終要求,因此改革過程一定要結合市場需求、崗位需求,設定全流程的教學模擬情境。

1.明確市場需求。在改革之前,授課教師應該走訪校企合作企業,瞭解企業的崗位需要和企業財會人員在工作中的經濟法知識的掌握程度。隨後針對市場需要,結合具體工作崗位,依據經濟法相關的知識的體系,劃分可以實務操作的模組,形成可以運用到崗位中的教學項目。這樣做可以讓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具有針對性,也可以讓學生在複雜的知識中找到最實用的知識,爲一舉兩得之事。

2.制定教學計劃。項目化教學的最爲艱難的一步,是需要授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針對授課內容進行研究,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制定可行的實踐活動。目前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正在積極開展項目化教學研究與改革工作,透過不斷地摸索與研究項目化教學,經濟管理系會計電算化、會計與審計等專業“經濟法”課程增加教學實踐環節、實訓環節、教學情境,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深刻把握和理解。

3.應用項目化教學。項目式教學法近幾年在職業院校很熱,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工作需要,透過項目編排、二次編排理論知識。開展項目化教學,不但比傳統課的安排更具有導向性和目的性,而且透過實務操作,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4.把握教學環節。開展項目化教學法,應利用有效手段將課前、課中、課後等環節串聯起來,並保證有效實施。例如課前五分鐘講解環節,雖然該項目僅佔用五分鐘,但是在課前教師和學生將用大量時間完成該項目。課中,教師需要做出的指導包括:講解項目開展的目的、意義、要實現的預期目標等。以企業變更登記實訓環節爲例,大量訓練環節需要學生利用課後時間完成,修改公司章程、領取變更登記表格並填制等等,實際效果要在課堂上展示。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以小組形式展示變更流程和具體的更改事項,項目結束後由評議組評價、並現場打分,教師隨後點評此環節。

三、改革效果分析

1.教學效果分析。傳統的課堂教學主體是教師,教師教學圍繞着學生轉,以灌輸教育爲主。隨着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着眼於學生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提升的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大大有別於本科院校,因此除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外,重點應落實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技能提升上。透過項目化的練習,讓學生提前認知工作崗位的流程或者職責,學中做、做中學,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透過不斷規範學科設定,完善經濟法課程體系,合理編排教材,分清職業教育的對象,促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並且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素質,最終培養出懂法律的複合型會計人才。

2.教學理念的改變。傳統的教學的理念,是以教師教、學生學爲主線,圍繞教材設定開展教學的具體環節。新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求教師教知識,更側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如何自我開動腦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項目化教學法,教學理念應該側重於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因此,傳統的教學理念勢必受到衝擊。

3.改革的難點:第一、要在院校允許的改革範圍內開展教學模式改革。新的教學方式,勢必在時間、空間需要新的準備,既不能增加學生的負擔,也不能額外的佔據大量學生的課餘時間,特別是在物質條件上,學生需要擁有更爲完整的可操作的憑着、合同、檔案等資料,需要大量的準備,纔有利於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

第二、合理情境的設計較難。按照學院實踐教學的要求,設計教學情境,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如模擬企業設立、合同簽訂或解除等如何選擇合適的情境來體現基礎知識點,是難點。此外,以考察實際應用能力爲主教學模式,對於項目的細分過程,需要佔據大量的時間,而且還不斷地更新,這要求授課教師不斷的積累和修正。

第三、考覈評價體系更爲複雜。在教學過程改革的同時,應當改革考覈的評價體系,逐步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將平時的表現按照相應的權重加以評價考覈記入總成績。在改革中,必須摒棄純理論性和記憶性的題型,轉而採用文書製作、案例分析等側重於應用能力考覈的題型,並將之作爲考試的主要方式。追求實效性的教學效果,採用多元化考覈方式,對學生進行多維評價,但是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學生會面臨大量的報告、論文,佔據課餘時間,有時會影響論文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