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先行組織者”策略在生物教學中的實踐的教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9W

摘要:“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呈現的一種與學習者的舊知識有聯繫的引導性材料,它具有包羅性廣、概括性強的特點,能幫助學生搭建一座從舊知識通往新知識的“橋樑”,有效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在生物教學中,“先行組織者”主要以模型、實驗、文字資料、概念圖、問題探究等形式呈現。

“先行組織者”策略在生物教學中的實踐的教學論文

關鍵詞:先行組織者概念內涵呈現方式

如何幫助學生搭建一條從舊知識通向新知識的“快車道”,構建有意義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師都要面對和研究的課題。“先行組織者”策略就是這樣一條“快車道”。那麼,什麼是“先行組織者”?它在生物教學中應該如何呈現?本文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加以探析。

一、 “先行組織者”的概念內涵

“先行組織者”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於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來的心理學術語,是指在學習任務之前給學習者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比學習任務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包羅性,並且能清晰地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它可以是一段文字資料,一個概念、公式或定律,也可以是一個實驗、圖形或模型等。提供“先行組織者”,是爲了實現用先前學過的知識去解釋、整合和聯繫當前學習任務中的新知識,使原有概念對新概念、新知識起到固定、吸收作用,從而促進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吸收、同化,或者把新知識嵌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奧蘇貝爾特別強調學生的知識儲備(已有知識)對新知識學習的影響,他認爲學生能否理解掌握新知識,主要取決於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舊概念。有意義學習是透過新知識與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的,這種協同作用會導致新知識被同化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並使之發生改變,進而有意義地獲得新的知識。

二、 “先行組織者”在生物教學中的呈現方式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校特色、學生特點、課程要求以及個人的教學風格,重點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與新的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繫,選擇合適的“先行組織者”並以恰當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一) 以模型的形式呈現

生物課程標準在知識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知識”,將獲得生物學模型的基本知識作爲課程目標之一,並在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部分做了具體詳細的規定。模型建構不僅是課程目標之一,也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需要。高中生物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調節模型)、數學模型(如種羣增長的數學模型)等。例如,學習“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兩重性之後,許多學生對教材中“一般情況下,生長素在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在濃度過高時則會抑制生長,甚至殺死植物”這句話難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判斷什麼情況下是“低濃度”,什麼情況又屬於“高濃度”。爲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我把數學模型——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座標圖(如圖1)——作爲“先行組織者”呈現出來:由圖可知,b點爲生長素的最適宜濃度,促進生長作用最強,植物生長速度最快。曲線abc段對植物生長都有促進作用,屬於生長素促進生長的“低濃度”。其中,曲線ab段,生長素的促進作用隨着生長素濃度的升高而增大,(教學論文 )ab段生長素濃度爲適宜濃度範圍內的低濃度;曲線bc段,生長素的促進作用隨着生長素濃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弱,bc段生長素濃度爲適宜濃度範圍內的高濃度。c點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生長無影響,既不促進,也不抑制。在曲線cd段,生長素完全表現爲抑制作用,並且隨着生長素濃度的提高,抑制作用逐漸增強,可見,該範圍的生長素濃度爲“高濃度”。數學模型是聯繫實際問題與數學的橋樑,具有解釋、判斷、預測等重要功能,在呈現該數學模型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紮實的數學“座標”知識,輕鬆地解決了“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這一知識難點。

(二) 以實驗的形式呈現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學科。許多生物現象要透過實驗才能作出解釋,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必須透過實驗才能觀察理解,生物學的許多理論也是透過實驗建立起來的。透過實驗得到的知識更加真實可靠,讓人信服。因此,用生物實驗作爲學習新知識的“先行組織者”,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例如,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還原糖的鑑定,細胞中的糖類以及紅糖、白糖、冰糖都是由蔗糖加工成的等知識。課堂上,我以“滲透現象演示實驗”(如圖2)作爲“先行組織者”,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展示“問題探討”中的滲透實驗裝置,說明燒杯中是清水,漏斗中是蔗糖(白糖)溶液,請學生預測實驗結果。)

生燒杯中的清水變甜了。

師如何檢驗?

生用舌頭舔。

師不衛生,更不科學。再說,蔗糖分子也透不過半透膜啊!

生用斐林試劑檢測。

生不行,蔗糖不是還原性糖。

生把蔗糖換成澱粉溶液進行實驗,用碘液就能鑑定。

師很好!還有更好的實驗方法嗎?讓大家都能清晰看見漏斗內液麪的變化!

生用紅糖,因爲它也是蔗糖。

師說得很

好!漏斗頸液麪的變化又說明了什麼?

生水分子的運動。

師怎樣運動?

生蔗糖溶液從清水中吸收水分。

師很好!蔗糖溶液濃度大於清水,蔗糖溶液透過半透膜從清水中吸收了水分。

透過演示實驗觀察和討論,一方面暴露了學生已有知識的缺陷,教師把學生的“錯誤”當做生成性資源加以利用,機智用“錯”,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完善了學生的認識結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另一方面,學生透過討論分析實驗現象,認識了半透膜的作用,爲本節講述動物細胞的細胞膜和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都相當於一層半透膜等知識打好了基礎。

(三) 以文字資料的形式呈現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在正文之外,穿插了許多相關的文字資料。如模組首頁的“科學家訪談”,每章首頁的“引言”、“名言”以及每節教材中插入的“相關資訊”、“與社會、生活的聯繫”、“知識連結”、“想象空間”、“科學家的故事”、“科學前沿”等小欄目。這些文字資料都可以作爲課堂教學中的“先行組織者”,起到激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習注意力、展示將要學習的內容和意義的作用。例如,教學“能量之源——光合作用”第一課時,我把該節教材中的“與社會的'聯繫”作爲“先行組織者”:

師同學們,見過種植蔬菜的大棚嗎?

生(齊)見過。

師大棚都是用些什麼材料做的?

生玻璃、塑料薄膜。

師什麼顏色的玻璃、塑料薄膜?

生無色的。

師知道爲什麼嗎?

(學生茫然,議論紛紛。)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課題。首先探究的是:綠葉中有哪些色素?吸收什麼顏色的光?

文字資料形式的“先行組織者”最早出現在奧蘇貝爾的實驗中,主要是在學習新知識前採用概括性的文字表述,起到組織、引導作用。當然,所用的文字資料不是孤立事件,必須要與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相關聯,才能達到吸收新知識、改造舊知識、強化認知結構的目的。可用於課前,也可在課中或課後總結中使用。

(四) 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

概念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諾瓦克教授根據意義學習和概念同化理論開發出來的一種教與學的認知工具,包括節點、命題、連線和層級結構等要素。它通常是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於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後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是單向、雙向或無方向的)。概念圖中的概念是按照層級結構展現、依次排列的,含義最廣、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在最上端。例如,複習“光合作用”專題時,我以概念圖(如圖3)作爲“先行組織者”。透過對概念圖的解讀,將新舊知識融爲一體,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原料來源、產物形成、條件和場所”等知識有了清晰的認

識,深刻理解了光合作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比較出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和區別,完善了認識結構。

(五) 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呈現

以問題探究作爲“先行組織者”,應從學生新舊知識的連結點出發,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精心設計課堂核心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材難點。例如,完成了“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澱粉”的實驗之後,我給全班學生展示了一盆植物,並告訴學生:植物體部分葉片的上下表面事先被透明膠帶粘住,經過3天暗處理後,在太陽光下接受兩小時光照。然後請學生預測實驗檢測結果。

生(齊)變藍。

(許多學生不以爲然,認爲太簡單了。)

師爲什麼?

生透明膠帶透光,葉片會光合作用啊!

(演示實驗表明,葉片並沒有變藍。)

師透明膠帶是透光的,粘住的葉片爲什麼就不會變藍呢?

(學生感到困惑,議論紛紛。)

師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之外,還需要什麼?

生我明白了,透明膠帶把葉片上的氣孔給擋住了,二氧化碳無法進入葉片內部,葉片不能發生光合作用。

師很好!

(師生共同總結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條件。)

恰當呈現“先行組織者”,有利於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有助於建立有意義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除上述呈現形式外,科學史、思維導圖、示意圖、模式圖、生物標本等也都可以作爲“先行組織者”。

參考文獻:

趙佔良。人教版高中生物課標教材中的科學方法體系.中學生物學,2007(3)

張連雲。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教學理論述評.科教文匯,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