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歷史邏輯

學問君 人氣:3.3W

1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唯物史觀形成的開端

論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歷史邏輯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開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唯心主義實質及其保守性。黑格爾把理念看作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市民社會”是理念發展中的一個環節,而國家是理念發展的最高體現,是決定“市民社會”的。馬克思在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過程中,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馬克思認爲,家庭和市民社會纔是真正的活動者、原動力、國家的前提,國家產生於市民社會又反轉過來支配市民社會,兩者之間產生了異化關係。在這裏,馬克思還提出了現代國家是家庭生活和市民社會的自我異化的產物的觀點。而異化的原因是私有財產的存在,是市民社會內部的等級之間鬥爭的結果以國家形式表現出來。關於什麼是“市民社會”? 馬克思當時和黑格爾一樣是在物質生活關係體系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的,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就包含着物質生活關係決定國家的思想。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他指出:“市民社會階級”是“市民社會的一部分”。馬克思雖然沿用了這一術語,但他對這一概念的使用並不是隨意的,他力圖逐漸廓清它的外延和內涵以求對它的含義進行科學的規定。經過1843 年從法哲學方面、1844 年從政治經濟學方面對這一概念的分析,“市民社會”實質上與馬克思後來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闡明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結構”概念是一樣的。更可貴的是他在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係上與黑格爾截然相反,提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點,也就是物質生活關係——交往形式的總和決定國家,而國家又是上層建築的核心。可見,馬克思這一觀點的提出同後來他的“生產關係決定國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顯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 馬克思又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 把民主制看成是理想的國家制度, 是其他一切國家制度的理性實質, 主張透過民主制來消除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對立, 消除人的本質的異化。

總之,馬克思從懷疑黑格爾的國家觀轉向了對它進行批判,這種批判把他引向通往歷史唯物主義之路,在此過程中,馬克思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以及私有財產決定政治國家的重要思想,它們在唯物史觀形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2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唯物史觀的萌發

馬克思認爲,對於“市民社會”的深入解剖和了解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正是出於這種動因,使得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又得出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思想,從而他便獲得了一把理解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鑰匙。在《手稿》中,馬克思從“異化勞動”入手,闡明瞭物質生產勞動這一最基本的實踐,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經濟運動進行了剖析,深化了對市民社會本身的認識。透過異化勞動這一主線,揭示出資本、地租、利潤、工資等經濟範疇的內在關係,進而在異化勞動的基礎上研究了私有財產的關係。馬克思認爲,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 工人受資本家剝削, 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同人自身的本質以及同他人的關係都發生了異化, 而產生這些異化的根源就在於勞動本身發生了異化。在馬克思研究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運動的基礎上探討了歷史發展,最終得出了“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透過人並且爲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範圍內生成的。”同時,馬克思在這一過程中明確了這一重要思想,即物質生產勞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他說,“私有財產的運動——生產和消費——是迄今爲止全部生產的運動的感性展現,就是說,是人的實現或人的現實。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經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馬克思意識到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歸根到底是由生產、生產方式決定的。從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進一步提高到物質生產決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高度,是馬克思第一次對整個社會生活及其內部基本關係所作的邏輯分析和理論概括。但是,異化勞動理論殘留着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東西,一定程度上包含有一切以異化勞動理論作爲根本理論和方法所特有的缺陷,雖然發現了物質生產勞動是市民社會中的深刻基礎,但他把“物質生產勞動”理解爲一種理想化的勞動,是從人性出發理解的勞動。 因此,從理論發展的進程看,《手稿》只是一種制定新世界觀的最初嘗試,本身具有不成熟性和不完整性,是一部過渡性著作。

3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唯物史觀的萌芽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馬克思集中批判了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在內的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缺陷,闡發了新唯物主義的實踐觀和新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點,被視爲唯物史觀的天才萌芽。在《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這就是說,以前的舊唯我主義的主要缺陷是離開社會實踐去理解主客體的關係、認識和實踐的關係,因而就不能正確認識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只把事物、事物、現實、感性作爲對象,而不能看作是改造對象,把認識看成客體的直觀,看不到人對客體的改造作用,從而忽略了認識和實踐的能動作用。馬克思正是在這關鍵性問題上,把實踐看作是新哲學的根本特徵,因爲新哲學的一切原理都是以實踐爲基本出發點的,它的唯一目的就在於爲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服務。在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本身、社會環境及其思想都是人的實踐的產物。因此,對事物、現實、感性等不能只從客體、直觀的方面去理解,而必須從主體方面,當作實踐的對象去理解。馬克思還指出:“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又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爲革命的實踐”。 “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祕主義方面的神祕東西”都是實踐着的社會生活的產物和反映,它們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整個《提綱》都貫穿着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實踐的批評精神,在每個重大問題上,馬克思都把自己的觀點同舊唯物主義對立起來。

4 《德意志意識形態》:唯物史觀的初步形成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 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同唯心史觀徹底決裂的過程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先是擺脫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束縛, 後又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黑格爾的歷史觀是從意識出發,從他設想出來的絕對精神出發。馬克思和恩格斯針鋒相對地指出:歷史的主體不是想象出來的主體,而是現實的主體,這個現實的主體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人。費爾巴哈否定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 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把以自然爲基礎的現實的人作爲前提, 把人類的歷史看作是人本身的歷史。但是費爾巴哈把人只看作“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他只停留在理論領域,而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繫,從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因此他所理解的人, 不是活生生的、從事物質活動的人, 而是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抽象的人。針對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馬克思恩格斯認爲,我們應把有血有肉的個人作爲我們的“人”的真正基礎、真正的出發點, 同時又必須把人看作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看作是“在歷史中行動的人”。概括地說:“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句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他們唯物史觀前提的科學規定。這個規定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觀的前提就是由現實的個人, 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這三要素所組成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