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馬克思把哲學轉向經驗領域的內在邏輯

學問君 人氣:1.73W

我們面臨着一個衆所周知的事實:馬克思發動了一場深刻的哲學變革。這種變革,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更與馬克思一生所關注的焦點和他對哲學的獨特看法有着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繫。?

馬克思把哲學轉向經驗領域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所面對的是出了問題的近代理性一直爲之辯護的資本主義:大多數人在這個社會中並不能找到適宜的生存。現實與人們預設的生活明顯不符。馬克思曾經推崇過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發展——自我意識,並用它來說明和解決現實問題。但結果卻是現實並不聽從理性的使喚,自行其是。這樣,馬克思面臨了一個以往哲學家壓根沒有涉及或者沒有真正解決的問題:現實和哲學之間到底有着怎樣的關係?怎樣讓哲學走向現實?怎樣在現實中實現哲學?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成了馬克思當時最重要的任務。由於用哲學去說明和解決現實問題這條道路走不通,馬克思就轉向了經驗現實本身。正是在經驗領域,馬克思實現了哲學的偉大變革。?

一、在超驗領域裏遨遊的古代和近代西方哲學遇到了不可解決的難題?

哲學之所以能產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因爲人們對變動不居的自然現象的好奇與對其窮根究地式的追問。這種追問產生於自然現象的流變不已與相互轉化。但也正是由於這種追問,使哲學逐漸遠離了經驗領域。這個過程始於阿那克西曼德。他認爲,哲學所追尋的對象——本原,不可能被我們所能見的任何物質和實體所代替,在現實的經驗中是找不到的。到了巴門尼德,把哲學的對象固定爲自身同一的、圓滿的、不變的“存在”。對它的認識,只能靠思想,感覺對它是無能爲力的。柏拉圖更把哲學的對象完全固定在不可見的“理念世界”之中。從整體上說,古希臘哲學追求的就是經驗現象背後並決定經驗現象的不動不變的東西。但希臘哲學伴隨着對柏拉圖理念的純思辨中衰落了古希臘哲學衰落以後,中世紀繼承了其思辨的特點。無論是哲學還是神學,仍然在超驗領域裏遨遊,只不過把不可感的“存在”、“理念”換成了上帝與彼岸世界。中世紀的哲學只是神學的助手,理性幾乎完全服從於神祕主義,中世紀的哲學家對知識的追求其實就是對神學教條的辯護,把思辨的神學教條當作真理。它們是不可經驗的對象,但它們卻是經驗世界的支配者。?

當人在近代戰勝了上帝之後,人們認爲我們所認識的經驗世界完全有我們自己的理性世界所統治。哲學的對象被禁錮在理性世界之中。經驗世界只是前者的派生物。可事實上,外在世界並不是由理性安排的人間天堂,近代哲學也不具有改造現實世界的神奇魔力。?

隨着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的興起,自然科學的勢力日益擴大,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真理不在於信仰,而在於理性的認知。又由於哲學家對自然科學方法的反思,認爲確切的知識必須建立在確切的基礎之上。整個近代哲學就是對知識的“阿基米德點”的尋求。當笛卡兒從“我思”中引出像“自我”一樣極其清楚、極其明白的天賦觀念時,也意味着對從感覺經驗得到的知識的不信任,甚至是完全懷疑。確切地說,是對感覺經驗的懷疑。重視經驗的經驗論者,開始就底氣不足,經驗論的完善者洛克認爲我們從經驗得到的與實在相符合的知識是很少的。而當休謨把經驗論發揮到極致時,從感覺經驗得到的只是經驗事實的堆積,我們只能用習慣來代替有效的知識。?

在康德那裏,儘管知識離不開感性經驗,但它們也只能充當先驗感性和先驗知性格子裏面的填料。人們能得到確切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完全依賴於人的理性能力。當黑格爾把一切都囊括在絕對精神之中時,從感性確定性得到的東西還遠遠不是知識,他認爲我們在這裏也得不到知識。當馬克思用黑格爾的理性來說明和解決現實問題時,卻總是打不開經驗事實的堅硬外殼。如果說現實的經驗的原因和發展不取決於外在的東西,而恰恰在於現實經驗本身。那麼,轉向現實經驗,用經驗現實本身來說明自己,走向這一步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也是時代對哲學發展的需要。這一步由時時刻刻關注現實的天才的馬克思邁出了。

二、馬克思把哲學轉向經驗領域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之所以能把哲學轉向經驗領域,這與費爾巴哈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馬克思提到的兩本著作《基督教的本質》和《未來哲學的導論》中,費爾巴哈說道:“一切科學必須以自然爲基礎。一種學說再沒有找到它的自然基礎之前,只能是假說。”[1]在同一本書中費爾巴哈強調,如果有人責備說他表達的這個思想是經驗主義的,他也根本不會反對,因爲“經驗成了法庭”。馬克思評價說:“整個實證的批判從而德國人對國民經濟學的實證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現給它打下了真正的基礎。”[2]“實證的人本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批判是從費爾巴哈開始的。費爾巴哈的著作越是無聲無息,這些著作的影響越是實在、深刻廣泛而持久;他的著作是繼黑格爾的《現象學》和《邏輯學》之後包含着真正理論革命的唯一著作。”[3]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開始,馬克思就像費爾巴哈那樣,大量使用經驗一詞,如“經驗事實”、“經驗生活”、“經驗意志”、“經驗人格”、“經驗本質”、“經驗的政治組織”等等。馬克思後來對費爾巴哈進行了全面的批判,但經驗這個詞馬克思並沒有放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說道:“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並不是任意想出的,它們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拋開的現實的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定。”[4]可以說,馬克思批判黑格爾及其追隨者把哲學完全建立在純粹思辨基礎之上,並批評費爾巴哈哲學中的人也是完全的抽象物之後,馬克思正是把他的哲學建立在可經驗的現實的個人。可以說,可經驗現實的個人是他建構哲學的出發點和邏輯起點。?

馬克思把哲學轉向經驗領域,這與馬克思對經濟學的研究有密切關係。賴欣巴哈說,馬克思“受到李嘉圖那樣的英國經驗主義的強烈影響”[5]。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在英國發展的比較充分,經驗主義是英國的傳統,而且英國的經濟學家大都信奉經驗主義。馬克思爲了研究經濟學,不得不和他們的著作打交道。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從一開始就帶有實證性,就把自己的根紮在了經驗領域。重商主義者採用經驗總結法,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以經驗主義爲基礎。另一方面,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性質也決定了它不能建立在空泛的思辨之上,而應以人們的實際經驗爲基礎。在這裏,宗教的神祕和哲學的玄奧不起任何作用。一旦進入經濟學的研究領域,馬克思必然會接受經濟學所固有的方法。?

馬克思在現實的經驗領域探求哲學,還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影響有關。馬克思首先透過費爾巴哈瞭解經驗主義。在此之前,正像對經濟學“一無所知”一樣,馬克思對英國經驗主義也知之甚少。後來透過經濟學的研究,對經驗主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受,這促使馬克思在1844年9-11月對英、法唯物主義做了自覺研究。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把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歸爲唯物主義認識論。儘管當時的馬克思還沒有把自己的哲學觀點同費爾巴哈及其以前的唯物主義學說明確的區分開來,而且他對唯物主義的歷史敘述中只注重經驗論的一派,但這對於他在現實的經驗世界裏探求哲學,形成自己新的世界觀,英國經驗主義對馬克思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對共產主義進行科學論證的努力,是促使馬克思把哲學轉向經驗領域的內在動力。早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提出論證共產主義的任務。馬克思在恩格斯和赫斯的影響下研究政治經濟學,也是基於論證共產主義的目的。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試圖用否定性辯證法來論證共產主義。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認爲由邊沁、歐文、德薩米等人所代表的“成熟的共產主義”,也是直接起源於法國唯物主義,他們都“把唯物主義學說當作現實的人道主義學說和共產主義的邏輯基礎加以發展。”[6](神聖家族)當時,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當作是唯物主義的必然結論。總之,馬克思起初是企圖用哲學觀點來論證共產主義。可以說在寫作《神聖家族》之前,馬克思的哲學立場儘管有了很大的變化,也研究了政治經濟學,但總體上並沒有超出哲學共產主義階段。到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才真正認識到哲學共產主義的思辯性和空想性,他說道:“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爲共產主義的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8]而現有的前提,馬克思認爲我們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在現實的經驗領域裏完全確定的。馬克思在此基礎上,形成唯物史觀,並清算“真正的社會主義”,從而把共產主義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