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王志信改編曲《孟姜女》的藝術特色

學問君 人氣:1.57W

王志信將我國一些有特色的原生態民歌進行改編,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王志信改編曲《孟姜女》的藝術特色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王志信改編曲《孟姜女》的藝術特色

王志信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他1942年生於河北樂亭縣,1958年作爲民歌手進入中央歌舞團。1981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幹部進修班學習作曲,此後開始了作曲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就是在傳統的民間音樂基礎上進行再創造,經他改變創作的有《木蘭從軍》、《藍花花》、《孟姜女》等大型聲樂作品。

一、王志信的改編曲《孟姜女》和民歌《孟姜女》的對比

王志信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和詞作者劉麟一起合作,將我國一些有特色的原生態民歌進行改編。由於他本人是作爲民歌手出生,會演唱幾百首中國民歌,後來又和劉麟一起到全國各地採風,積累了大量的民歌資料。

王志信改編後的《孟姜女》不僅在歌詞結構上將十二月濃縮爲四季來表現,在曲調上也做了較大改動,民歌中的十二段曲調一致,但改編後的四段就有四種表現形式。在旋律線條和速度上改編後的《孟姜女》和民歌都差不多,都屬於慢板。

改編後的《孟姜女》的節奏從原來的2/4拍改爲4/4,3/4,2/4,不僅節奏變化豐富,還加上了休止和延長音。和民歌相比,改編曲的加花明顯增多,同時在民歌五聲性級的基礎上,改編曲擴展爲七聲性級,使歌曲的表現力更加豐富。

在歌曲篇幅上,民歌的篇幅長是因爲歌詞段落多,改編後的歌曲由原來的四小句擴展爲四個樂段,兩次轉調,具有明顯的調性色彩對比。

二、王志信的《孟姜女》藝術上的特點

王志信改編後的《孟姜女》在藝術具有鮮明的特徵,這些特徵既有體現民歌特色的部分,也有戲劇效果的成分。從前奏開始,整部音樂作品就像戲劇一樣來展開情節,步步推進。

前奏採用的是慢板速度,旋律也舒展平緩,好像電影鏡頭,從大範圍的江南鄉村全景慢慢搖向一座農舍,最後定格在這裏,主人公孟姜女就在這裏生活。歌曲的第一段完全是將江蘇民歌《孟姜女》移植過來,一樣的曲調,一樣的歌詞:“正月裏來是新春,家家戶戶喜盈盈。人家夫妻團圓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長城。”作曲家在此提示要用“稍慢、委婉、哀怨”的情緒來表達,彷彿是一個畫外音在介紹故事中的人物,點出了事情的原委,在喜慶的背景下,用“人家夫妻團圓聚”來反襯孟姜女的淒涼。

間奏時的跳音一下將新春的喜慶轉到了夏夜的冷清。

第二段的句式相比第一段有了小小的改變:“夏夜裏銀河飛流星……”節奏上就變得更舒緩,每一句句尾都加上了倚音,尤其是“能重逢”的“逢”加了兩小節,就具有戲劇拖腔的效果,在演唱時帶着哭腔,表達了孟姜女盼着與丈夫團圓,可這種祈盼又顯得遙遙無期,增加了淒涼的韻味。

接下來的間奏由十六分音符緊密排列而成,顯示了時間的流逝,表達了孟姜女在盼望與失望之間的焦慮和無奈。

第三段的歌詞在結構上和前兩段有很大區別,由七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組成:“九月裏來九重陽,菊花煮酒空相望。落葉飄,秋風涼,窗前月如霜。我給親人做衣裳”這一段的曲調由G調轉爲F調,從第二段的委婉幽怨變爲淒涼,在情緒上也和天氣變化一樣從夏天的熱轉爲秋天的涼,一下進入了低谷。

接下來的間奏採用的是激情的快板,三連音和震音交替出現,將戲劇中的緊拉慢唱的搖板和由慢而快的垛板相融合,在音效上具有北風呼嘯的感覺,而緊湊的三連音使人彷彿看見在寒風呼嘯中,孟姜女蹣跚獨行的身影。

第四段採用的都是長音演唱,和急促的伴奏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伴奏中加入了戲曲上用的梆子等樂器,使歌曲中具有戲曲韻味,長音演唱具有吶喊的.效果,表現了孟姜女不畏艱險,千里尋夫的執着。“大雪紛紛北風急,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從秋走到年關過,不知丈夫在哪裏?

聲聲血淚聲聲喚,天也昏來地也暗。”最後一句的演唱是一段高音慢板,已經是哭天搶地的悲愴,這裏不僅有孟姜女自己的絕望和悲憤,也代表所有老百姓的悲憤,這帶着哭腔的吶喊是無數老百姓對統治者暴政的控訴。

一首民間小調,經過王志信和劉麟的共同演繹,透過轉調的方式,節奏強弱的改變,用延伸和擴展主題的手法,加入戲曲和詠歎調的表現方式和技巧,終於成爲一首氣勢恢宏、動人心魄的大型聲樂作品,用全新的方式表現了古老的民間傳說。

三、結語

王志信的《孟姜女》在改編時,由於本質上對傳統民歌的瞭解和尊重,因此儘管加入了現代音樂元素和外來音樂元素,卻沒有降低歌曲的民歌韻味,反而更加突出了這首敘事小調的悲劇性,使這首民歌的影響更廣。

參考文獻:

[1]帥志剛.新編聲樂作品《孟姜女》的演唱分析與藝術表現[J].科技資訊,2009,(16)

[2]魏麗莉.劉麟、王志信新創民歌的綜合美感[J].人民音樂,2009,(03)

[3]林浦鳳.論民族聲樂作品《孟姜女》的創作特色及演唱處理[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