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天津磚雕藝術的文化特徵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1W

論文摘要:天津磚雕藝術植根於全國磚雕藝術蓬勃發展的土壤之上,其工藝精湛,構圖充實,刻畫深入,在我國獨具特色。天津磚雕不僅有着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且蘊涵着深層次的文化積澱,其用生動具體的形象語言表述嚴謹、縝密的理性思考,體現着先秦儒家的思想。從文化整體的高度,對天津磚雕藝術表現、題材所折射的文化意義進行了探討。

天津磚雕藝術的文化特徵論文

論文關鍵詞:天津文化藝術形式磚雕

天津磚雕遍佈於傳統建築物,其特有的磚雕技術與藝術,在我國獨具特色。它與天津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魏家風箏並稱爲天津的“四大絕活”。從現存天津民居、祠堂、牌坊、文廟、會館等古建築上及天津老城儲存完好的1000餘件磚雕藝術中,可以看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雖經數百年的風雨,天津磚雕仍奕奕生輝,表現出極爲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天津磚雕形神兼備的藝術處理、自然真摯的儒學倫理內涵、豐富多樣的題材、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對今天的建築裝飾設計也極具啓示意義。

一、形神兼備的藝術處理

1.天津磚雕的源流及工藝特點

磚雕以傳統的青磚爲基本材料,是建築裝飾特有的一種雕塑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應用廣泛。磚雕原屬磚作之內的工藝,宋代已將磚雕工藝列入《營造法式》中。自明代,磚雕在民間宅第建築裝飾中得到廣泛應用;至清代,已形成獨立行業,工匠稱其爲“鑿花匠”,工匠術論中稱磚雕工藝爲“黑活”,黑活不受等級制度限制,因此一般宅第均有大量的磚雕,全國磚雕藝術迅速發展,達到磚雕發展史上的頂點。著名的有“徽州磚雕”、“北京磚雕”、“閩南磚雕”等派別。各派磚雕不斷開拓技法,提高藝術品位,形成了中國磚雕藝術多彩紛呈的局面。

天津磚雕藝術植根於全國磚雕藝術蓬勃發展的土壤之上。清初,天津的歷史文化與經濟條件甚爲優越。天津的地域文化給磚雕藝術提供了崇儒興文的文化氛圍;鹽商的崛起與興盛,給磚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援,鹽商、家財顯赫的商人、官宦稱雄於世,他們修祠堂、建園第。由於鹽商們以巨資投入,加之營造工匠受新藝術流派的影響,工匠藝脈負薪、身懷絕技,故天津磚雕形成了特色,並以其獨特的傳統建築技術與藝術,鑄成大觀。

天津磚雕盛於清代,工藝成熟,技法融浮雕、透雕、線刻爲一爐,在天津文史文獻記載中留下名字的能工巧匠很多,如磚雕技術中“貼結、榫接法”的首創者馬順清,他將多塊磚雕用粘合劑連接,或在幾塊磚上預留榫眼,雕刻後連接,使磚雕畫面氣勢更加宏大。“堆磚法””的創始人劉鳳鳴,他在雕過的磚面上再加磚雕物象的做法,使畫面層次分明,空間更加深遠。這在天津文史文獻中均有詳實記載,圖1爲至今保留完好、運用榫接法制作的影壁構件。

工匠們不斷創造與拓展技藝,使雕刻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天津磚因質地細膩便於刻畫,所以工藝細緻繁複,注重畫面構圖,在一塊磚雕藝術中,往往平雕、浮雕、圓雕、透雕、貼結、堆磚並用,畫面層次分明,構圖充實,刻畫深入,形成獨特的風格特色。例如:天津西門裏91號和南門大街61號照壁,集中體現了上述雕刻技法。

2.有序的形式處理

天津磚雕儘管運用了具象的表現手法,但卻始終含有韻律、均衡、對比、系統連貫一致的變化規律。在廣泛吸納文學、繪畫、民俗等各類藝術精華爲己所用的基礎上,在創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形式語言,其利用縝密繁縟的點、線、面組合,使對稱、均衡反覆等變化規律貫穿於磚雕之中。雕刻中特別突出線的組合作用,無論是平雕還是浮雕,構成大形的線或是散淡飄逸,或是線線相連,形成統一的力感。在雕刻技法上,都是嫺熟理趣,遊刃有餘。例如圖3掛落板中的“夔龍”,以不同的曲、直線形連接花葉的面和點,形成統一的變化、動感和統一的韻律,並以鑿刻技法使觀賞效果更爲玲瓏剔透古韻典雅,代表了我國刻線藝術的韻味;門樓束腰“竹”的形態處理,使每一根線似乎都經過了精心梳理打扮,刻形精美圓渾,其點、線、面參差生韻,表現出天津磚雕繁而有序,密而有形,特點完整的藝術效果,見圖3。

3.以形寫神的表現手法

根據磚雕的一般技法技巧,做到形似並不難,但要上升到藝術的範圍,還需有“神”相助。高品位磚雕的衡量標準爲:形神兼備。這與衆多因素有關,而其中“虛實相生”和“意境表現”是兩個重要方面。先秦哲學家荀子有句話說得極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謂美。”這話對磚雕來說就是:磚雕的美,既要極爲真實塑造,又要提煉概括的處理。由於“粹”,磚雕表現裏有了“虛”;由於“全”,才能做到“充實”。“虛”和“實”在磚雕中的辯證統一,才能完成形神兼備的表現,形成磚雕藝術的美。例如圖4中:“魚樵耕讀”這一影壁下額長卷,其人物刻畫突出地表現了主題,雕刻中每一刀都經過深思熟慮,刀刀精髓、無暇紕漏。配景中建築、樹影都與長卷的總氣脈相貫通,並做相應的歸納或概括;又如:“松鶴延年”將動物形體、動態做了深入刻畫,使前實後虛,前重後輕,透過這種張弛得宜、虛實相生的處理,形成了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磚雕中的“虛”,決非是“無”,更不是對形象的隨意歪曲,而是相對的減弱關係。“虛”是爲了更突出地表現“實”,“虛實相生”,才能造成宏大的氣勢,見圖4。

意境是藝術之至妙,要達到統一的意境,必須做到“天人合一”和“物我相融”、“寓景於情”,讓環境的表現力達到出神人化的境地,使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從“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環境中得到遊目騁懷、怡然自足的雅興。天津磚雕藝術注重對空間環境的渲染,達到掩映藏露,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效果。對配景的刻畫,亦考慮彼此關係上的照應,以形成統一的氣韻。例如,圖5中的“鶴鹿同春”,其將動物與山水、建築、植物進行有機組合,讓整體構圖穿插有序。鶴、鹿作爲畫面主體被放在主要位置,並用山水、建築、植物將整體畫面聯繫起來。畫面比例適中,動靜相生,其中水紋雖然是磚雕中的配景,但其所刻景物散淡飄逸,令人回味,見圖5。

二、自然真摯的儒學倫理內涵

隸屬於建築裝飾的天津磚雕藝術題材豐富多樣、獨具匠心,有人物、花鳥、禽獸、蟲魚、回紋、八寶博古、書法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其中以人物爲主的題材有歷史故事、戲曲唱本、宗教神話、民族風情、民間傳說和社會現實生活等,將人物場景表現得惟妙惟肖,這是天津磚雕較爲獨特的一面。以動物、花鳥、圖案爲內容的題材,一般呈連續圖樣形式,或單獨成爲畫面主題,賦予其以人格意義,表達人們自己的理想品格和精神境界。民國後,磚雕意匠將皇家獨有的龍鳳形象帶人民居之中,傳遞着吉祥寓意。

天津磚雕不僅有着豐富的題材,而且蘊涵着深層次的`文化積澱,它們用生動具體的形象語言表述着嚴謹、縝密的理I生思考,體現着先秦儒家的思想;以忠恕爲本,強調“禮”的行爲規範,肯定現實生活的合理性,又講求中庸有度;運用象徵、隱喻等藝術手法,表達了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倫理道德觀和審美價值觀;把審美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倫理融合在一起,極具東方美學的神韻,發人深思。

崇儒興文是天津磚雕反映現實生活的常用題材。天津居民大多數是經鹽而富,成爲鹽商。但商人的地位在我國封建社會一直不高。鹽商爲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一方面強化民居建築裝飾,一方面崇尚儒家人世哲學,發憤讀書,試圖透過讀書入仕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以達濟天下。例如:西門裏大街99號影壁下額,擡頭就會看到“舉子讀書”、“進京趕考”、“爲官風雅”等主題畫面。“舉子讀書”畫面中,學子們聚精會神讀書的情態被表現得栩栩如生;“進京趕考”的場景,透過強化畫面動態構圖,運用透雕的陰影與浮雕的人物主體形成明暗對比,突出表現人物特徵;“爲官風雅”的主題畫面透過官宦下棋的場面,表現怡情養性、陶冶情操。整體畫面氣韻生動,畫面構圖突出主題。筆者在宮北楊家舊宅(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第二道院和宮北大街門額上發現,“詩書繼世”、“急公興學”的磚雕,以書法藝術的形式鑲入門額上方,令人過目不忘。工匠們把道德倫理與審美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把枯燥的說理、教育化爲藝術的啓迪。

平安健康、避免災禍是人們最大的心願,因而工匠們創造了各種各樣吉祥的圖案磚雕。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形成十年九澇的自然環境,從1840年到1911年這71年問,有明確水災記錄的就有68年。老百姓在風浪中搏鬥求生的這種生活狀況下,除兇避災成爲天津人的最大心願。同時五方雜居的人口構成,雖然人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其所處階層不同,文化存在差異,但都同樣希望保佑自己平安健康,因而工匠們創造了多樣的吉祥圖案。他們用漢語的語言文化,並運用諧音、假借等形聲手法進行了創作,這在天津磚雕中比比皆是。例如:以如意、柿子、萬字組成“萬事如意”;以牡丹、白頭翁組成“富貴白頭”,見圖6;以壽字、蝙蝠組成“五福捧壽”;以壽字加萬字不到頭圖案組成“萬福萬壽”;以蓮、魚表示連年有餘;以蝙蝠、梅花鹿表示福祿等等。工匠們還充分運用直觀的形象手法進行表達,儘管有些內容組合得不免牽強,但嚴峻的生活環境造就人們堅強的性格,創作具有拙樸、蒼厚、穩健的磚雕藝術風格,講究完整美觀統一,所雕花卉、人物、樓臺、殿閣、動物等,都具有強烈的立體感,這不僅體現了時代的審美特色,也蘊涵着自然真摯的儒學倫理內涵。

天津傳統建築和磚雕藝術歷來是作爲一個整體呈現在人們面前,它重視實用與美學的協調統一,並能根據所分佈的位置確定自己的內容與構圖,形象與形式的處理皆自然得體;處理雕刻的地方很有分寸,很少有大型的單獨雕刻,而大多摻雜在構件之間,很多磚雕藝術同時也是結構構件,具有一定的雕塑感。人們在享受建築帶來的實用、舒適的同時,也被磚雕藝術豐富多樣的審美效果所折服。

磚雕藝術作爲天津傳統建築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觀賞、實用性,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天津磚雕技術與藝術的高度成熟,是早年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碼頭文化、移民文化及漕運文化匯聚交流的集中體現。它儲存了大量歷史的、藝術的、民俗的資訊,反映出深刻的社會、文化特徵,蘊涵着深廣而複雜的文化積累。爲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藝術、社會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對天津磚雕藝術進行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對於完善天津的文化資源體系,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炎臣,於昭熙.泥人張·風箏魏·刻磚劉[M]//天津市委,南開區委,文史資料委員會.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97:389—395.

[2]樑思成.清式營造則例[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1982:50.

[3]王奎,李福瑞,毛佔國等.天津老城廂居住建築藝術及其雕飾研究[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74.

[4]宗白華.中國藝術表現裏的虛和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5.

[5]王書萬.論中國古建築室內外磚雕裝置[J].裝飾,2006(12):86—87.

[6]藍先琳.民間磚雕的風采[J].中國美術館,2007(1):l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