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現代城市環境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

學問君 人氣:2.72W

現代城市環境雕塑作爲一種公共藝術表現形式,其審美特徵表現在多個方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淺論現代城市環境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論現代城市環境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

淺論現代城市環境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 篇1

摘要:

隨着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作爲公共藝術的城市環境雕塑,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城市環境雕塑藝術,不僅美化了城市環境,還體現了城市文化,彰顯了時代精神。文章僅從尺度、材料、形式等方面對城市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作一些探討性研究,目的是使城市環境雕塑藝術在創造人類更美好的生存環境的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審美作用。

關鍵詞:

城市環境、雕塑藝術、審美特徵

城市環境雕塑簡稱城市雕塑,是現代城市建設和環境藝術的產物。現代城市雕塑與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質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務於宗教,以雕塑爲載體宣揚宗教教義,多雕刻於洞窟和寺院之中,沒有環境藝術的本質概念。而現代城市雕塑作爲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物質環境滿足人類生存和行爲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時,給環境注入人類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綜合性藝術。公共性是現代城市雕塑的顯著特徵,這就決定了現代城市雕塑在現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環境藝術的本質,也決定了現代城市雕塑在與環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於古代雕塑的審美特徵。

一、尺度與美感

自20世紀中葉始,歐美等國家一些建築師和藝術家提出了“環境藝術”或“環境意識化”的概念,人和空間的關係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對待與環境相關的城市建築、城市雕塑、壁畫、園林等藝術時,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爲目標,而是從文化和審美的視角來關注人們的生存空間,將環境與藝術作爲一個整體進行綜合性的設計。作爲公共藝術的城市雕塑,從設計開始就與環境產生了密切的聯繫,它必須透過建築與環境要素相協調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只有與建築物及其環境在空間尺度上的和諧才能產生美感,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設計在尺度把握上與建築環境空間的關係的問題。

首先,整體考察建築環境及其地面空間面積關係,這是確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間是由建築結構體系間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間的長、寬、大、小、方、圓、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築物結構體系的佈局組合有關,形成規則的幾何形地面空間和不規則的自由地面空間兩個概念。不論哪種地面空間,都由諸多複雜的地面組織元素構成,如花壇、草地、水池、臺階、路面、橋、柱以及欄杆等,它們互相連接,規劃出高的、低的、縱的、橫的、斜的和彼此交錯的地面空間,在視覺上形成各種地面形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城市雕塑的造型與佈局,制約着城市雕塑體積的大小,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設計必須因地制宜,順應各種具體地面結構形態,同建築的結構邏輯之間保持着必然的聯繫。同時,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壇、草地、水池、臺階、路面)的規律性,使之既不影響地面環境空間結構又能彌補建築的缺陷,增加環境美感,整體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與地面空間比例的關係,取得和諧統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與視距的關係。視距指人們欣賞藝術品的視覺距離。欣賞作品獲得的視覺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視距來調整,才能產生完整的視覺效果,符合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視距的調整有兩種方式:一是觀賞者的腳步可以前後位移,產生和雕塑遠、中、近不同的視覺距離;二是觀賞者的位置不變,雕塑的尺度在設計時可考慮其合適的大小變化,最終和固定的觀賞點達成協調的最佳的視覺效果。前者是靈活的,適合較開闊的空間環境,而後者是被動的,適合較窄小的空間環境。城市建築結構不同,地面空間預留也就不同,提供給雕塑家設計的地面空間也就千差萬別。面對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築與地面空間,就要求設計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諧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確定方面既要考慮城市雕塑與地面空間的關係,又要考慮觀者視距的需要,對城市雕塑進行整體而巧妙的設計,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時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審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設計中對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脫離實際情況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絕對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與周圍的建築、地面空間的實際空間和觀者的審美心理結合,進行深入研究,試驗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產生美感”這一美學原則。

二、材料與美感

自然造物給視覺藝術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資源,不同的材料體現出不同的質地。從材料的原始狀態來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藝術化的設計與工藝製作,材質美在城市雕塑設計中就更爲明顯地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

城市雕塑具有實體性,構成實體的物質材料本身便成爲城市雕塑作品呈現的一個重要方面。材質對城市雕塑來說,其表現力既體現在內容的傳達上,又體現在形式的構築中。作爲物質實體的城市雕塑,其材質自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往往透過它的肌理、質感、色彩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覺,產生審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無論是金屬、石材、木材、陶瓷、水泥還是樹脂等,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顯現出各自特有的材質美。材料的豐富爲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空間和傳遞思想內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透過合理的選材,把觸覺、視覺的感知與內容形式進行巧妙結合,來提升作品的審美品質。然而,在關注材質自然屬性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現代城市雕塑是工藝與材料相結合的藝術。儘管可選擇的材料很多,每一種材料都會顯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還是首先要了解材質美在人們視覺心理中的審美作用,以及應用材料的工藝水平,也應注意審美價值與材料價值絕不可等同這一事實。物質屬性轉化爲審美屬性並非單純是由材質純自然的實際存在引起的,應該認識到開發材料的審美特徵,是設計者在充分顯現材質本來屬性的同時,經過藝術的創造過程產生出來的,是藝術地選擇、利用和創造的結果。

材料的多元化與多樣性是現代城市雕塑藝術的一個顯著特性,現代城市雕塑藝術向着多種材料與多種工藝手法發展,這種趨勢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愈來愈明顯。材料的品種與工藝手法的擴展,進一步豐富了建築、環境與城市雕塑的有機結合點,從而也不斷強化了人們認識現代城市雕塑的藝術特性與審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與雕塑家藝術創造的結合,傳遞着藝術家的意志與觀念,產生了視覺和心理功能的變化和美學上的效果,材料不僅是城市雕塑藝術表現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藝的美感也大大豐富了其整體造型語言。因此,對材料自然形態美的認識,對材質審美價值的發掘以及與建築空間環境的結合,共同構成了現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審美觀念。

三、形式與美感

城市雕塑視覺形式的產生,來源於雕塑家對某種特定空間環境的把握和對形式法則的創造性運用。城市雕塑藝術形式的創造不同於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現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尋求形式的創造,是與特定空間環境的統一協調來整體思考的。限定與創造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城市雕塑設計恰恰是在這一矛盾中透過雕塑家自覺地運用一定的形式規律與法則,融入個人的情感與理想所產生的視覺樣式。袁運甫先生認爲:“作爲城市建設中的公共藝術創作,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如何適應大多數市民對待藝術的基本態度和理想追求,並正確地導向更具崇高精神意義的文化境界。”

淺論現代城市環境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 篇2

中華民族的雕塑藝術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以上,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它爲我們留下了許多精美的雕塑藝術作品。20世紀初期,一批批愛國學子留學海外,去學習國外的雕塑藝術。他們學成歸來後把國外的雕塑技術和藝術理念發揚開來,直接影響了中國現代雕塑的發展方向。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文化藝術大融合逐步形成了一種主流的趨勢下,中國現代雕塑也融入了世界多元化的交流與互動之中,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一、中國現代雕塑藝術開放的空間走向

我們知道雕塑藝術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實在的三維空間內塑造可視而且可觸的立體藝術形象的空間造型形式。中國傳統雕塑當然也是佔有一定的公共空間的,是一種獨立的實體藝術形象,這是由雕塑的特性決定的,但是它並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意識。中國曆代雕塑作品在總體上是高度概念化的產物,具有程式化的特徵。中國古代雕塑在封閉穩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中,在師徒相傳的規範下,壓抑着個性的表達而傳承下來。它依附和規範於皇權、宗教和祭奠的要求,成了地上建築、地下陵墓建築的附庸,成了統治者進行精神統治的工具。

隨着20世紀西方古典雕塑藝術的引進,中國雕塑家把雕塑以口袋裝土豆似的團塊形體爲主的造型方式發揚光大,封閉的空間形式得到了幾代雕塑家的追捧。隨着中國社會的文化結構進入多元化的發展階段,一系列現代藝術運動興起,中國現代雕塑也以開放的姿態向更爲廣泛的空間開放,開始在形體中間滲入了區別於外圍虛空的孔洞,產生了虛實的空間,同時在形體自身的符號系統方面由原來的單一的團塊自由形體,引入了人工製造的機械幾何形體和反秩序的任意人工形體,再加上組合關係的多層次變化和發展,多樣地、開放地、立體化多層地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內容。而且不斷開放的人類生存空間也使雕塑改變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與人的關係,從實體轉向空間,從室內架上走向了室外空間,走出了美術館,與城市自然環境相結合,成爲了民衆生活環境的一部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空間的變化及社會文化生活的需求使城市雕塑也得到迅猛的發展,雕塑出現在了百姓的生活環境之中,百姓可以走近雕塑,隨時看到雕塑,不僅提高人們的文化層次,也強化了作品與人的生存環境、觀衆的心理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

二、中國現代雕塑藝術開放多元的形式語言

雕塑的語言是指雕塑家在創作雕塑作品時,需要運用各種合適的造型藝術表現手段和手法,是雕塑的獨特表達方式,是形體、空間、節奏等一系列雕塑造型因素的有機整合關係。歷史上任何偉大的藝術品都是伴隨着形式語言的嶄新創造而誕生的。中國現代雕塑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傳統的雕塑造型方式,而是對天經地義的雕塑語言方式的挑戰,它以其豐富的語言形式打破了傳統雕塑的雕琢和塑造的單一模式,這種語言方式上的演變使中國現代雕塑表現爲具象和抽象、意象性作品同時存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態勢。

從1979年的“星星美展”開始,就拿出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架勢,雕塑家們開始強調自己的語言方式,並在雕塑形式上進行大膽的創造。80年代之後,受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全國開始興起一股探求新的語言方式的風氣,雕塑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裝置化”的語言傾向。雕塑語言裝置化是語言外延的不斷泛化,雕塑家用“集成”代替了“塑造”,材料本身的意義代替了造型的意義。中國現代雕塑就此打破了原有的傳統架上雕塑的單體與基座形式,以複數性的作品單元進行組織結構,採用多種擺放形式,形成一個能與觀衆互動的空間場景。它除了雕刻、塑造成型以外,它的製作也不再僅僅侷限於對可雕可塑材料的加工改造。

隨着科技的發展,中國現代雕塑納入了編織、拼貼、釘制、焊接、切割、鍛制等多種立體成型手法,它們或單一運用,或相互配合,在空間中共同創造立體形象,從而進一步解構了雕塑,取消了雕塑與現成品、三維與二維、架上與非架上的界限,把活動雕塑、現成品雕塑、集合雕塑、金屬焊接雕塑、極少主義雕塑等都演繹了一遍,形成了抽象、變形、分解、構成組合、極少主義等多樣化的雕塑語言形式。

三、中國現代雕塑藝術開放多元的材料手段

材料,是一種可以嫁接、轉化、演繹的藝術表現載體。它是造型的基礎,就像米開朗琪羅看待雕塑那樣,是“把形體從大理石中解放出來”,雕塑是“具有生命的構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材料和雕塑是密不可分的。

衆所周知,雕塑藝術是以一種或者幾種材料來表達思想情感的,它的存在依託於材料的存在基礎之上。中國的傳統雕塑大多以泥塑木胎工藝和小型木石雕刻爲主,對於複雜的機械、鑄造等加工製作工藝的涉及還比較少。在20世紀初西方雕塑剛剛傳入的時候,由於當時的工業水平比較落後,無法爲雕塑提供必要的製作工藝基礎,所以早期的雕塑家們的創作多以小型架上爲主。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不斷更新,大千世界蘊藏的豐富天然材料資源爲雕塑創作提供了各種新的材料載體,人們在雕塑創作中更加大膽地運用各種新型材料。由於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傾心關注,在材料選擇上強調與本土文化的淵源關係,以及和現代工業背景的息息相關。所以,有很多雕塑家的創作是圍繞材料展開的,像如今比較流行的現成品雕塑、觀念雕塑等,當然這種變化也使中國雕塑從傳統的手工塑造轉向了現代化的加工製作以及材料實驗,透過對材料的選擇,體現出了對社會的一種介入,一種看法,把自己的感情和材料相結合,使材料在雕塑創作中的意義得到了昇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現代雕塑在吸收和借鑑西方現代藝術的過程中,經歷了從“拿來”到“消化”的階段,各種新風格、新樣式、新觀念的雕塑藝術不斷涌現,使中國現代雕塑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發展狀態,與此同時雕塑的範疇也得到了不斷的擴展,雕塑家亦開始大膽嘗試新材料的運用及材料與形式結構的結合,向一切雕塑可以利用的資源發出了挑戰,使中國現代雕塑在空間走向、語言形式和材料手段上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並積極地參與到了現實生活中,呈現了開放多元的發展趨勢,爲我們的生活和審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淺論現代城市環境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 篇3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與城市環境相結合的一種藝術門類。它是一種將雕塑與城市周圍環境、公共空間、地域特色、歷史人文等因素綜合在一起的藝術創作活動,二者相互影響與共生。一件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僅能起到美化城市環境、豐富城市景觀、調節人們審美的作用,而且是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以及文化傳播的載體。

一、城市雕塑概述

城市雕塑,是指建造在城市室外的一種雕塑形式。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與表現形式詮釋着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和城市文化精神。我國知名雕塑家劉開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徵,它對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獨特功能。”這句話指出了城市雕塑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對我國現代城市雕塑的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着城市的發展,城市雕塑已成爲城市環境建設和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標誌,它的存在蘊含着城市地理、政治、歷史、文化、宗教等諸多因素,是集造型藝術、環境藝術、公共藝術等爲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城市環境的表現和對文化底蘊的詮釋具有重要作用。

二、城市雕塑與城市環境

城市雕塑的環境性是城市雕塑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城市宏觀環境與微觀環境相統一的一門環境藝術。作爲一種空間環境藝術,它的存在不僅需要一定的空間,更需要與城市的空間和環境相得益彰。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及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城市環境也隨之改變,城市雕塑逐步屹立於城市中心、廣場、公園、大街小巷。城市雕塑作爲城市環境的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自然環境、地域特色和城市風貌的影響,是一座城市地域風景、歷史文化、人文風俗的體現。因此在城市雕塑創作中一定要尊重和適應城市環境,瞭解城市環境的特點,做到城市雕塑與城市局部、整體環境相協調。

(一)城市雕塑與城市自然環境

城市雕塑作爲一門獨特的造型藝術門類,可以調整和改變城市環境,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有着重要意義。城市雕塑的存在要與城市的空間和環境做到完美結合、協調發展,才能彰顯出城市雕塑藝術的魅力和城市特色。城市雕塑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與城市環境融合在一起,使雕塑的藝術價值超出自身效應。如何把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在體現美學價值外,還能做到與城市環境相融合,就要求雕塑家在進行城市雕塑創作時,不僅要從雕塑的題材、形式、材質、大小、整體、方位等方面去考量城市公共空間與周邊環境的關係,更要根據環境需要選取恰到好處的主題和合理的位置,從而更好的營造和諧的城市環境。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指出:“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後在考慮把它擺在什麼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繫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間形式和地方部位。”此觀點指出了在城市雕塑建設中一定要考慮到與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及周圍建築設施的位置關係,強調城市環境對城市雕塑的影響與作用,注重城市雕塑的環境性,把城市空間環境作爲城市雕塑建設的參照背景。

(二)城市雕塑與城市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是專指由於人類活動不斷演變的社會大環境,是由人爲因素造成,是社會性的而非自然形成,實際上就是指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大到國家歷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小到人們的精神風貌、文化素養等。城市雕塑伴隨城市的誕生而存在。古代的城市雕塑大多出現在建築、教堂、佛寺廟宇及陵墓建造中,多表現神話傳說和帝王題材,爲統治階級和宗教服務,帶有濃厚的階級性。隨着社會發展,城市雕塑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逐步融入到大衆生活中,記載着城市的發展歷史,美化了城市環境,陶冶着人們的情操,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文化、歷史、民俗等人文特色的真實寫照,記錄着這座城市的發展,蘊含着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並以獨特的形式向人們傳遞着城市的資訊和人文精神。如法國加萊市的《加萊義民》羣雕,就是透過寫實藝術手法刻畫出了人物形象。羅丹將城市的人文歷史與人民大衆的形象巧妙生動地結合在一起,並把賦予的憐憫之情傳達給世人,給人以心靈的觸動和震撼。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的《美人魚》雕塑,由丹麥雕塑家愛德華艾瑞克森根據安徒生童話作品《海的女兒》創作而成。美人魚以其堅毅和仁愛的精神成爲哥本哈根的標誌。人文環境作爲傳遞城市歷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載體,彰顯着城市一階段發展的狀況和時代特點。城市雕塑的建設對城市人文環境的體現,成爲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參照依據。同樣,城市人文環境對城市雕塑主題、形式、藝術語言的內涵表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結語

城市雕塑的創作要做到與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諧發展,要做到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都應積極、健康,並富有生命力和時代特色。總之,城市雕塑與城市環境密不可分。城市雕塑需要融入到城市自然空間和人文精神之中。一件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夠改善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城市品味,它所傳達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影響着人們的情感,使藝術、環境與公衆形成共鳴,因此在城市雕塑創作中一定要做到與城市環境相和諧,尊重城市自然環境、文化、民俗特色等,把握城市空間佈局,深刻理解和學習城市歷史文化,力求創作出符合城市特色、時代語言的城市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