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古琴融入現代音樂教育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2W

一、現代音樂教育過程中古琴音樂文化的缺失

古琴融入現代音樂教育分析論文

隨着經濟文化全球化進程的不斷髮展,現代音樂教育可利用的資源和教育理念也在發生改變,現代音樂教學包涵的元素越來越多,涵蓋的知識量也在不斷增加。隨着教學過程中可利用資源的增加,教師可以運用更多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傳遞更大的資訊量,例如越來越豐富的多媒體的應用,課堂上學生可以隨時欣賞音頻和視頻,很多原來需要課後完成的教學環節現在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使教學進程加快;教育理念由培養特定人才轉變爲培養多樣化的人才,教師要考慮學生對所學內容是否感興趣,學生對每個模組的掌握程度如何,應該對不同的學生採取怎樣的教學手段以發掘他們的潛能,時刻保持着學生學習的新鮮感。

更加人性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着學習知識帶來的滿足感,但傳統音樂教學理念受到了嚴重的衝擊,20世紀中國受西方國家的影響極大,其影響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滲透到了中國的方方面面。音樂教育方面,不僅涌入了多種多樣的樂器,而且影響着傳統音樂教育的思想。鋼琴等西洋樂器的涌入,使古琴等中國古典樂器喪失了主導地位,樂曲也朝着明快的方向發展,古琴悠揚的慢節奏漸漸被遺忘,傳統音樂教育修身養性的宗旨慢慢被磨滅,音樂教育的目的更加直接鮮明,變爲培養專業的表演人才。

一種樂器的誕生和發展是在一種文化的催化中形成的,因此,一種樂器往往代表着一種文化,古琴地位的喪失更象徵着傳統音樂文化的衰減,儘管現代音樂教育與傳統音樂教育的目的都是培養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傳統音樂文化的缺失還是會導致中國音樂教育的不完善,中國古典美是悠久的,歷久彌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要求學生對古典美有深刻的理解,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需從傳統樂器着手。

二、古琴音樂的文化內涵

古琴琴聲含蓄但具有強大的音樂感召力,給人一種內斂的感覺,自古以來,古琴的彈奏常被看作孤獨的表演或者知音間的交流,古代有伯牙和鍾子期,二者心與心的交談被稱爲千古佳話。中國古典樂器的音色區別於樂器的構造,各具特點,例如琵琶和古箏的音色較爲明亮卻短促,二胡的發音不夠明亮但綿長,古琴的音色介於琵琶和二胡之間,發音持續的時間也適中,因此其變化比較豐富,雖然給人含蓄的感覺但是不乏藝術感染力,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鍾情於古琴正是由於其意蘊更加豐富但聲音較爲質樸,音色如流水,貼近自然,給人身心暢快的感覺,便於彈奏者抒情,也能更加順暢地把人帶入詞曲的意境,這也是古琴能承載豐厚文化內涵的原因。

古琴雖只用五音變換,但彰顯出不俗之氣,彈奏者變換指法的過程中就可以演繹出各種音律的變化,古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散音較爲渾厚,較爲透徹;泛音輕快,給人以剔透之感;按音變化豐富,音色純正。散音、泛音和按音的三者音色不同,交替變化可以表達多種情感,可以呈現天地間、大自然中各種不同的情景,帶給人不同的審美感覺。彈奏者內心的變化體現在琴聲中,忽而輕鬆,忽而慷慨,琴人合一,彈奏者的情感在琴聲中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古琴音樂婉轉動人,其練習過程卻是磨練人心志的過程,若沒有反覆的練習,不能領悟其中的道,也不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古琴音樂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所以古琴難學精,珍貴的是學習中磨練心志的過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學習先哲聖人的精神,約束自己的行爲,修煉自己的品性,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在行雲流水中體會琴道的精髓。

三、現代音樂教育中滲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着許多哲學理論,在傳統樂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古琴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古琴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審美形式和文化內涵受到世人的珍視,古代的“文人思雅”包括琴、棋、書、畫,琴居首位,在孔子時期,古琴盛行,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琴的.發展爲中國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史記》中記載了中國古琴的誕生, 《詩經》中記載了很多關於琴的詩句,優美典雅,可見中國古琴的歷史淵源,故其文化底蘊也是博大精深的,有容乃大,古琴文化是各種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因此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特質。

古琴盛行的時期是孔子時期,因此古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它傳播的思想是平和的、清淨的,重視人的修身養性, 《琴史》中也有記載:

彈琴的作用不是爲了娛樂和表演,而是爲了修身和養性。古琴在一定程度上和書法、太極等有相似的神韻,講究一個“慢”字,在表演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平順,但同時要求一定的力度,纔能有爆發力。古琴與太極相同,是內剛外柔的藝術形式,對錶演者來說,蘊藏着儒教、道教的琴道實在需要反覆琢磨,才能得到其中的奧妙。

中國傳統哲學是每個中國人的必修課,要發揚中國傳統精神文明,就要首先學習哲學思想。現代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在教給學生音樂技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修養。古琴文化分爲“氣”、 “韻”、 “象”三個方面,這也體現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把握好這三個概念,提高學生對三個層次的審美,做到整體的和諧,不僅要求教師重視對音樂技巧的訓練,而且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心態的培養,在欣賞古琴作品的過程中慢慢培養學生對傳統哲學的認知,提升學生對音樂文化的審美,讓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深入到課堂上和學生的思想中。

四、現代音樂教育中培養中國特色音樂思維模式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中國一筆寶貴的文化,隨着中國歷史的腳步一起發展,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在誕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多種變更和完善,歷久彌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文化,帶給世世代代的人精神享受,也吸引了無數外國友人,是值得國人驕傲的文化。作爲中國人,要把這份文化堅守、傳承和弘揚,不能在全球化進程中讓中國特色音樂文化變得面目全非。

教育事業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扇門,任重而道遠。現代音樂教育對應着中國的音樂文化,培養中國特色音樂思維模式,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讓學生認可、接受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當代的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瞭解甚少,自幼陪伴他們長大的是流行音樂、西方的音樂,學生一時間可能很難靜下心來學習傳統文化,欣賞傳統音樂,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出發,首先讓學生聆聽著名的樂曲,引導學生的審美傾向,例如優美的古琴樂曲《流水》,學生在聆聽過程中會感受到古琴帶來的空曠與幽靜,逐漸感受到古琴的美。

培養中國特色音樂思維模式講究循序漸進。首先,學生要學會聆聽,聆聽樂曲,從曲調、曲風感受古典美;其次,學生要學會發現,發現古典樂曲的不同,在感受古典樂曲節奏的過程中探尋樂曲的韻律,探尋逐字逐句中停頓、連接的規律;最後,學生要學會欣賞,主動發現傳統音樂的美,從欣賞一首樂曲的動聽之處變爲欣賞一首樂曲的動人之處,即從欣賞彈奏技巧變爲品味作者的情感變化。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對傳統音樂更有興趣,中國特色音樂思維模式在此基礎上生根發芽。

五、現代音樂教育中鼓勵文化傳承

音樂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一種,古琴音樂文化是音樂文化的一種,它彰顯的是中國的民族精神,古琴音樂文化像一塊活化石告訴我們音樂教育要謹記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積澱下來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信仰、民族價值觀等,是推動一個民族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指導一個民族發展趨勢的核心,體現着一個民族的創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中西方文化的結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全球化爲傳統音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外各種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和特點,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是當代音樂發展面臨的問題。

現代音樂教育既肩負着提高全民素質,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重擔,又對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作爲下一代文化和精神的傳播者,需要重點培養,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領略到民族文化對於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學是文化傳承的過程,無論是“教”還是“學”,無論是“欣賞”還是“傳播”,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音樂教育者應該擔負起重任,主動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理論,整理傳統音樂文化的相關內容,針對傳統音樂文化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

音樂工作者本身的任務就是傳播文化,如何傳播文化,傳播什麼樣的文化,是當代音樂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作爲音樂工作者的引路人,教師更應該認真地思考這些問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該包含哪些內容的教育,應該進行到哪個層次,才能充分調動課堂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瑰麗,進而鼓勵學生做文化傳承的推動者。

結 語

古琴音樂文化是古人追尋靈魂昇華的一種文化形式,無論是在今天還是在歷史上,古琴都作爲一種曲高和寡的藝術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影響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古琴音樂文化爲古代音樂文化形成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古琴仍爲人們所珍視,古琴的精神文化是值得現代音樂工作者研究的。現代音樂教育受到各種文化、各種元素的影響,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容易丟失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內涵,因此,音樂教育應該始終貫徹堅持中國特色音樂思維模式的宗旨,爲弘揚民族精神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