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深化和發展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

學問君 人氣:1.44W

論文關鍵詞:深化 發展 勞動 勞動價值理論

淺析深化和發展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創立到現在,一百多年已經過去了,世界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及地的變化。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們的任務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馬克思勞動和勞動價值論需要發展,更需要創新。改革開放的新實踐要求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要發展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同時,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1.改革開放的新實踐要求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同時,席捲全球的技術創新和知識經濟浪潮正在蓬勃展開。中國面臨着改革與振興本國經濟,追趕並超越世界發達國家的多重任務。經濟發展中出現了許多與上個世紀中葉不同的新情況與新特點,並向傳統的勞動、勞動價值理論與收人分配理論提出挑戰。

1.1社會產品中的活勞動含量日益減少由於生產中的機械化與自動化的應用與發展,單位產品,無論是物質產品還是非物質產品,其中所包含的活勞動已經大大減少。一方面,同樣多的活勞動,在今天可以創造出比過去多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產品;另一方面,生產同樣多的產品,現在所消耗的活勞動在日益減少而生產的財富及其價值卻越來越大。隨着新的科學技術的超常規發展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趨勢必將會進一步強化。

1.2社會生產要素的內容大大增加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結果,使得不同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重要程度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傳統的“三要素”已經被“多要素”所替代,過去被認爲是微不足道的要素,現在卻逐步成爲獨立的生產要素並開始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過去人們將勞動、資本、土地看作是生產中的三要素。而現在,知識、技術、企業家才能、資訊等要素在生產與經營中的重要性卻與日俱增,並且變得愈來愈稀缺和昂貴,其作用也已經大大超過了工人的直接勞動。可見,當代的商品生產和經濟發展已經大大超越了三要素的範圍。

1.3原來意義的非物質生產部門在加速發展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必然導致產業結構的日益升級與換代,產業結構有日益高度化的加速趨勢。這一規律使得傳統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百多年前的物質生產部門—兩大部類,即第I部類(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與第n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在當代社會總勞動中所佔的比重日益下降。與之相反,科技產業、資訊諮詢業、金融保險業以及爲生產與生活服務的衆多非物質生產部門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卻日益提高。在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勞動已佔總勞動的60 %}7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第三產業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在當代經濟科學研究中,第三產業的勞動被公認爲是生產勞動,不僅創造價值,而且比第一產業(農業部門)和第二產業(加工工業部門)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

1.4科技創新能力日益成爲國與國之間較量的後盾當代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弱,已經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大小的重要標誌。對於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在同樣的勞動時間裏,可以生產出比過去多幾十倍幾百倍的產品。社會生產力有這樣的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xxx創造性地做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闢論述。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科技人員的勞動,不僅包括自然科學工作者的勞動,也包括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勞動,是能夠創造大量價值的非常複雜的精神勞動,而要調動這部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就不能不依靠更強有力的激勵與收人分配政策。

1.5由企業家才能主導的、企業間的生產與經營能力的國際競爭,成爲國與國之間競爭的集中與直接的表現一個簡單而直觀的事實是,經濟越強大的國家,其擁有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企業也越多。一個國家能否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命力持久的跨國企業和企業集團以及後續的一大批創新力強的、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隊伍,對該國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來說至關重要。那麼,這樣衆多的優秀企業從何而來呢?如何形成呢?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實踐已經反覆證明,只有在企業制度不斷創新的基礎上,透過培育一大批優秀的、市場化的、職業化的企業家隊伍,並充分發揮其才能,纔是形成一大批優秀企業的可靠而便捷的途徑。那麼,現在的關鍵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培育企業家隊伍。這就需要我們對企業家的經營管理勞動做充分的評價與激勵。這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重大選擇。

2發展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

“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的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列主義者。這是時代和人民對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要求和鞭策,是理論研究工作者應盡的職責。

2.1理論研究應擴寬勞動範疇的內涵與外延在馬克思所處的年代,僅將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以及爲物質生產部門直接服務的運輸業、郵政電訊業和商品倉儲業等服務業勞動視爲生產性勞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爲當時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微不足道。但隨着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世紀之交的今天,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併成爲國民經濟執行的樞紐;有效的政府服務日益受到重視,並對經濟發展起着越來越大的推進作用;知識經濟初露曙光,創新浪潮遍及全球;以知識創新爲特徵的新經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改變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一切都表明,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在對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界定上,應勇敢地掙脫過去那種狹窄的定義與範圍的羈絆和束縛。

2,2從理論上促進生產要素平等地參與收人分配傳統的經濟理論否認或者低估除勞動以外的其他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貢獻,我國的改革實踐對此雖有突破,但也並未建立起完善的按要素分配的機制,建立與這種約束機制相適應、相對稱的激勵機制。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與企業經營的歷史已經證明,廉價的企業家制度必然導致高昂的企業執行成本,其中關鍵是灰色、黑色成本。這也表明,廉價的企業家制度並不經濟合算。“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羣衆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

2.3應積極探索對那些不易監督的勞動者的激勵與約束這部分勞動者不僅包括上述的科技工作者與企業家,也包括進階公務人員、醫務人員、教育工作者等等。這部分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已經或還要進行長期的或者大量的投人與培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經營管理者還是科技研究人員,他們的人力資本面臨着極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其勞動的特點是:從事複雜的智力勞動,生產成果多爲知識產品和服務性產品,其產品的內在品質不易觀察;與體力勞動或簡單勞動相比,其努力程度更加不易監督;與一位操作機器的工人的偷懶與懈怠相比,他們個人的偷懶和懈怠將會造成更大更廣泛的社會損害。因此,在收人分配上,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激勵,使他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實現自我監督、自我激勵。比如實行企業高層經理的年薪制和股票期權制,進一步落實科技人員的專利制度和技術人股等等。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社會各方面法律與法規的規範與約束。

2.4建立“市場主要管效率,政府主要管公平’,的制度“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的收人分配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建立市場主要管效率,政府主要管公平”的制度,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必然的分工與協作。市場化的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打破了傳統的平均主義分配模式,城鄉居民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不同所有制就業者之間的收人差距在逐步擴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化改革進程不斷深人的結果,體現了效率優先的分配目標。實踐證明,市場機制固然可以透過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要素在部門間、地區間等的流動來調節和平抑收人水平,但市場機制在本質上並不能實現收人的公平分配。在市場機制的作用已經有了較爲充分發揮的今天,有必要建立一個“市場主要管效率,政府主要管公平”的制度,運用政府的力量與權威,透過收人調節稅、遺產稅、轉移支付、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等法律和制度的建立與健全,實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從而最終實現xxx反覆強調過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目標。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理論工作者肩負着重要的歷史使命,改革的豐富實踐不斷呼喚理論體系的創新與發展。然而,在我國,由於種種原因,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比實踐的創新與發展要困難得多,道路也曲折、漫長得多。在這方面,傳統的勞動價值論的創新與發展就具有代表性。因而,深化對勞動與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必將推動我國理論研究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峯。

3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實行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爲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產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這是對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重大突破和發展。

3.1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不違背勞動價值論生產要素是指人類從事生產活動所必需的一切投人品,包括資本、勞動力、技術、企業家才能、土地、資訊等。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種要素都應根據其在生產過程中所做出貢獻的大小來參與收益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有人認爲,根據勞動價值論,商品價值是由人的活勞動唯一地創造的,因此價值的分配也應當在勞動者之間進行。實際上,勞動價值論涉及的是價值創造問題,屬於生產力範疇;而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分配問題,屬於生產關係範疇。正如體育運動員、文娛明星、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並不創造價值,但參與分配一樣。有些生產要素雖然不創造價值,但是生產過程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它們也要參與收人分配。在這裏,生產要素的所有權是分配的基礎。價值分配不應該僅僅被視爲價值創造的後果,而且應從促進價值的進一步創造的角度加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