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析大學生心理障礙探析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5W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障礙 社會化

試析大學生心理障礙探析教育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從基本社會化、大學生活的融入、經濟原因、心理壓力、失戀、精神空虛、人際關係等方面探究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引言

當前,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03年9月27日至2004年2月13日,中國教育網展開了“何種原因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調查,共有1786名讀者參與了調查投票。調查結果表明,604票即34.94%的讀者認爲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應試教育導致家長和學校對學生過度保護,使學生缺乏應對困難及心理承受力等鍛鍊造成的;有538票即31.12%的讀者認爲學習與生活、就業的壓力也是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個主要原因;認爲大學生人際關係處理不當、屬於敏感羣體,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難以排除的情感危機等爲主要原因的分別爲216票,169票、129票,佔投票總數的12.5%,9.78%,7.47%。本文試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對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進行探究。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1、基本社會化的不成功。人生下來首先是生物意義上的人,經過社會化的過程才能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社會化的類型分爲基本社會化、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等幾種方式。基本社會化也就是一個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是社會化中最主要的內容。在產生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羣體中,他們的基本社會化經常有以下問題存在:(1)家庭成長環境缺乏關愛和溝通。家庭是基本社會化的第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性格品質、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跟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並不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而是父母能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與孩子的溝通是否充分。家庭的氣氛是民主或者專制;父母的關係是和諧或者緊張;父母的人生態度是積極或者消極;這些都對孩子的成長有着非常重大的影響。一般而言,如果孩子從小是在一種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成長,能與父母充分溝通,一般都心理健康。相反,生長在專制家庭氣氛中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心理懦弱、依賴性強,適應能力差;問題家庭、單身家庭出身的孩子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產生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常常被發現出生於這樣的家庭。(2)應試教育使家長和學校對孩子過度保護,造成孩子心智水平的低下和素質的單一化。應試教育更多的是將分數作爲評判學生“好”與“不好”的唯一標準,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和家長思考問題的角度片面和狹隘,“學習好就一切都好”。許多家長對孩子除了學習之外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以爲這樣就爲自己的孩子營造了一個專心學習的環境。但實際上,這種過度保護導致了孩子的心理髮育不健全。另外,這種“一元化”應試教育還造成孩子們的素質“一元化”:只會考試。尤其對於來自農村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外部環境本來就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在這種單純的“一元化”教育下,幾乎沒有培養出任何課餘興趣、特長,除了考試之外他們什麼都不會幹。當升人大學以後,這些孩子們就會感覺無所適從,產生強烈的失落感與自卑感。

2.無法真正融入大學生活。如前所述,基本社會化指的是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而繼續社會化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社會化,它的過程遍及人的一生。大學生的`繼續社會化是在大學校園裏進行的,它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大學生習慣於將其他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的大學生作爲自己的參照羣體,自覺與不自覺地予以模仿。“參照羣體”即人們對自身進行評價時進行比照、參考的羣體,通常對其成員的自我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等產生重大影響。一旦無法融人自己的參照羣體,人就會產生心理恐慌甚至心理疾患。

3.經濟弱勢因素的影響。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爲10%-15%(一般將月生活費不足200元的大學生視爲貧困大學生,不足100元的爲特困生),貧困生人數將近300萬,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另據寧夏大學近日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3.2?%的貧困生對生活狀況不滿意,64.51%的貧困生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貧困生存在抑鬱狀態或抑鬱傾向。經濟弱勢也易造成學業弱勢。比如,大學生通常需要使用與學習相配套的學習設備,如單放機、電腦等,他們由於沒有能力購買,天長日久下來,容易造成英語口語、計算機操作能力等方面較差。嚴重的經濟弱勢也會造成大學生的營養不良,出現身體弱勢。這幾種弱勢結合起來加劇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4.各種壓力的存在,特別是就業壓力。對於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而言,考上大學是他們認爲可以改變生活的唯一方式,因此在進人大學前就普遍揹負着沉重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在進人大學後會有增無減:首先是經濟壓力,其次是成爲“精英”的自我期望,再次是自己作爲貧困的家庭裏唯一希望所帶來的“使命感”。再加上融入大學文化、城市生活的艱辛、高難度的學習任務等,在如此巨大的心理壓力面前,保持平和、健康的心境變得異常困難。

5.失戀的陰影。一分調查報告顯示:由於失戀而自殺已佔大學生非正常死亡因素的前三位。由於大學生社會閱歷淺,思想單純,很多人對於自己的擇偶標準、人生目標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他們中間最流行的戀愛名詞是“來電”“浪漫”“激情”,可見他們更重視的是感性認識和表面形式,在戀愛問題上表現的簡單、幼稚、隨意。個別大學生談戀愛只是爲了展示自己的個人魅力,或者調節象牙塔內枯燥的生活,甚至只是盲目從衆。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之下,戀愛結果可想而知。失戀之後,可能會誘發嚴重的心理問題,女方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被拋棄感”,產生長久的心理壓抑,甚至走上傷害別人或者自己的道路。

6.人際關係不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淡化矛盾、減少隱患,惡劣的人際關係則加劇心理問題的產生。目前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不容樂觀。根據河北大學近日對12所高校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五成多的同學認爲現在大學生的關係應該是“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四成以上的同學卻感受到現在大學生之間實際存在的是“互爲對手、平等競爭”的關係;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爲同學之間是“互不相干、各人自顧”,甚至“互相提防、暗中拆臺”的關係。究其原因,是由於社會、學校、家庭對競爭意識的過分強調,使得孩子誇大了競爭的範圍和殘酷性,並將之潛移默化,導致從小就對旁人產生一種提防心理,學不會理解、寬容和原諒別人。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進入高校,生活環境的迅速變化使他們措手不及,在心理不平衡的同時,又會滋生出自卑心理,影響到同學之間的交往,甚至走向極端。人際關係不睦是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溫牀。

三、結語

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複雜性加劇了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和複雜程度。因此,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消除需要透過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幾個層面的共同努力。對大學生個人來說,可以透過積極的心理暗示、規律的作息和求助於學院心理輔導機構等方法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和諧的家庭氛圍,經常與孩子透過各種途徑進行溝通,瞭解孩子的思想狀況和內心世界,與孩子交朋友;對社會來說,應該加大素質教育開展的力度、完善貧困生助學借貸制度、健全大學生心裏輔導機構等。只有透過個人、家庭、學校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從源頭上杜絕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爲社會主義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