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課程教學改革路徑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1.09W

一、慕課對新聞傳播教學理念的挑戰

新聞傳播課程教學改革路徑探討論文

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可按課程設定的側重點劃分爲兩類:以“採寫編評攝”爲核心的側重於實踐教學的課程和以“新聞學概論”、“新聞傳播史”爲核心的側重於理論及史論的課程。由於專業的實務性質,長期以來,在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培養過程中,老師往往按照“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教學培養,將自身的經驗及知識以“傳、幫、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以期能培養出精英的媒體人。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帶有一定的“手工作坊”的餘韻,是傳統精英教育的理念。而在慕課模式下,這種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遭到挑戰。慕課動輒幾千上萬的學生、沒有任何入學門檻的限制都表明慕課的教學理念已與傳統精英教育的理念大相徑庭,它是一種普及教學。而隨着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慕課所代表的精英文化普及化的方向將成爲勢不可當的文化潮流,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理念也將遭遇到更大的衝擊。

二、慕課對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挑戰

1.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挑戰。

慕課的學習看似開放自由,但實際上是比傳統教學模式更要求學生具備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否完成一門慕課的學習,更多地要依賴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自律精神,依賴於學生的堅持能力以及對自我的約束能力。而這對當前新聞專業的學生形成了完成慕課最大的自我障礙,從而導致了慕課透過率的低下。以目前中國慕課的《新媒體概論》一課爲例,該課是由浙江大學傳媒學院的韋路博士講授,註冊的學生共有13571位,但在課程結束後只有109位成績合格和160位成績優秀的學員,其比例僅佔註冊學生比例的1%左右。可見,慕課模式之下,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種教學模式。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社區大學研究中心助理主任莎娜賈格爾斯(ars)強調,慕課比較適合於爲了個人或職業興趣的學習。如果學生爲得到課程學分、獲取學位而註冊學習,風險就比較高。

2.對學生知識積累的挑戰。

每一門學科體系都有其符合邏輯的課程體系,這些課程在授課的先後順序以及彼此關係上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前後銜接的知識鋪墊。在模式風潮來襲的語境下,新聞傳播專業目前上線慕課的課程僅爲極少數。這些慕課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在前期教育中儲備了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否則便在課程學習中有困難。因此,慕課課程並非對於每一個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都適合,它的適用度仍然要視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所學前期課程的情況而定。

三、慕課模式下新聞傳播傳統教學的優勢與契機

無論慕課的發展如何迅猛,從本質上說,慕課只是一種技術性工具。它固然有其對傳統教學理念的顛覆部分,但由慕課發展中的問題和不足也展露出新聞傳播傳統教學模式的價值與優勢。

1.慕課不能取代傳統教學中師生的人際交流及其所引發的教學效果。

新聞傳播傳統教學的一大魅力即在於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人際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在講授知識,同時也在講授自身在新聞傳播實踐中的親身感受以及人生哲理。延續長期以來人文社科教育的傳統,教育的內容除了教學課程內容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即爲師生之間精神的交流和人生感受的分享。這一內容,有賴於傳統教學模式在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多次授課而形成的人際交流共享圈以及師生之間在課堂、課間和課下的交流互動。而在慕課中,面對素未謀面的成千上萬的學生,這些人際交流則很難做到。也正基於這一點,德國魯爾大學哲學研究所終身教授漢斯馬丁薩斯(HansMartinSars)認爲,慕課這種網絡授課形式對於化學、數學等學科足夠,但對諸如生命倫理學、哲學等人文社會學科就不夠,因爲這些學科更需要多維度、多層次的講授和現場交流。更爲重要的是,新聞傳播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學科。授課教師的個人新聞傳播的實踐經歷也是學生學習的寶貴財富,其成功與失敗、經驗與教訓被分享,是學生從業後的`巨大精神財富。從人際傳播的角度而言,人們往往不會面對不熟悉的人分享自己的私密經歷。而慕課的大規模學生,相對於授課教師而言,卻是陌生的存在,授課教師那些經歷自然不可能在慕課中得到分享。

2.慕課不能取代新聞傳播專業傳統教學課程中的實踐課程。

新聞傳播專業是一個非常看重實踐的專業,因此有大量傾向於實踐的專業課。如《新聞攝影》、《電視攝像》、《新聞剪輯》以及音效合成等衆多需要教師和學生自己動手的實踐類課程。對於這類課程,最好的教學方式仍然是傳統的上課方式:由老師和學生以班級爲授課單位,透過現場教學、對學生作品的現場指導以及點評來促進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操作類的實踐課程是延續了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手工作坊模式,而學生也能透過老師手把手的教學學會設備和軟件的使用,並在一些細節的技術處理問題上得到老師的專業指點,最終完成課程。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這些操作類課程中其不懂的地方是不一樣的,對於設備的使用及專業技術的盲區也是不一樣的,這些問題只能由授課教師一個一個地逐一解答。而在慕課模式之下,面對動輒幾千上萬的學生,教師根本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因此,這些實踐類的操作課程並不適宜於慕課教學,甚至也不適宜於大班教學。

3.慕課模式下新聞傳播傳統教學的契機。

首先,慕課爲傳統的新聞傳播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慕課中廣泛使用的作業互評方式就可運用於傳統教學中,讓學生坐在評判者的位置上對同學的作業做出評價。同時,慕課教學把教學內容分爲幾分鐘到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這正好符合了人腦的特點。而將這一點借鑑運用於傳統教學,透過在每一個小知識點的完成之後設定考察知識掌握程度的小問題這一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這些都是傳統的新聞傳播教學能借鑑於慕課的。其次,強化新聞傳播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人際交流和人際傳播。人文社會科學與理工科不同的最大之處在於其人文關懷與價值判斷,而這些內容很大程度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是由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和課堂上附着於知識點上教師的生髮及感觸而影響到學生。慕課雖然在知識的傳授上或者有優於傳統教學模式的地方,但在這些對學生影響甚大的人文關懷與價值判斷方面,其傳授的餘地卻非常小。最後,借鑑慕課教學理念,豐富新聞傳播的傳統教學手段。慕課的核心是充分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傳統的新聞傳播教學往往囿於教師主講而少重視學生的窠臼。經由借鑑這一理念,傳統教學可以在教學時給學生更多的話語權,給學生髮表觀點、進行討論的更多機會,並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