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語言研究方法的改進及其原因

學問君 人氣:1.57W

試論語言研究方法的改進及其原因的畢業論文怎麼寫,小編爲你提供一篇範文參考,希望您喜歡!

試論語言研究方法的改進及其原因

【論文摘要】 對過去的語言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可以讓我們瞭解語言研究方法的歷史和現狀,更重要的是,透過總結,可以更好地指導未來的語言研究。本文論述了漢語研究方法的改進與發展,並指出研究方法改進與發展的原因就在於彌補先前研究方法在解釋力上的不足。

20世紀是漢語語法學建立、成長和壯大的一個世紀,在這100年中,我們對漢語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與此同時,我們的語言研究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對過去的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可以讓我們瞭解語言研究方法的歷史和現狀,更重要的是,透過總結,可以更好地指導未來的語言研究,使21世紀的漢語語法學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1 語言研究方法的改進

總體來說,漢語語法研究方法是不斷跟隨國外的研究方法而發展的,可以說,漢語語法學是在不斷地借鑑國外語法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不斷髮展、不斷前進的。國外的傳統語法學、結構主義語法學、轉換生成語法學以及功能主義語法學等在漢語語法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

西方傳統語法學是最早影響漢語語法學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忠的《馬氏文通》是在模仿西方傳統語法(拉丁語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第一部古漢語語法著作;20世紀20年代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也是在模仿西方傳統語法(英語語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語法著作;20年代的重要語法著作如陳承澤的《國文法草創》和金兆梓的《國文法之研究》,40年代的重要語法著作如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和高名凱的《漢語語法論》等,從整體上看都屬於傳統語法;50年代的《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也基本上還是在傳統語法的框架之內。

20世紀30年代,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學開始傳入我國。陳望道的“根據功能、從配置求會同”的詞類觀點,方光燾的“廣義形態”的詞類觀點,陸志韋的“同形替代原則”的詞類觀點其實都是與美國描寫語言學的“分佈”理論是一脈相承的;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現代漢語語法講話》採用了層次分析法,這是直接運用結構主義方法來分析漢語語法的代表作;50年代的主賓語問題討論中,許多學者主張根據名詞的位置來確定主語和賓語;60年代,朱德熙的《說“的”》和《句結構》,這些都是運用結構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現代漢語語法的例子。

80年代初以來,轉換生成語法、系統功能語法、“格”語法、從屬關係語法、認知語法、話語篇章語法等陸續對漢語語法研究產生影響。這一時期,語法學界普遍認識到語法有“三個平面”,即句法、語義和語用,認識到對漢語單純進行句法平面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面來研究語法,應該把句法、語義、語用結合起來。由於有了這樣的認識,語言學界在研究漢語語法時,除了繼續對語法現象進行句法描寫以外,也重視並加強了語義、語用方面的研究,如漢語語法結構的歧義研究、動詞和名詞的配價研究、動核結構和句模的研究、語義格或語義角色的研究、語義指向的研究、詞的語義特徵的研究、詞語的語義搭配的研究、漢語句子的主題和述題的研究、動詞述謂功能和名詞指稱功能的研究、篇章中的指代和照應的研究、句式的變換和相關句式語用差異的研究、句子的背景和焦點的研究、句子表述類型的研究等等。除此之外,還加強了對解釋語法現象的重視,80年代以前,漢語的語法研究偏重於描寫,80年代以後,由於受到國外語法理論強調對語法進行解釋的影響,漢語語法研究中也開始重視解釋了。在語法教學方面,也自覺運用了結構主義的語法分析方法,如詞類區分中的分佈分析法和句法結構分析中的層次分析法,國內學者都在積極地進行這這方面的實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語言研究方法的改進是與國外語法理論和研究方法分不開的。

2 語言研究方法改進的原因

以上我們簡要地說明了漢語研究方法的改進和發展情況,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漢語研究方法有這樣的改進與發展呢?是因爲國外語言學理論和研究方法有所發展,漢語就必須跟着發展嗎?表面上看,漢語研究方法的發展是緊跟國外語言學研究的步伐的,但是實際上,語言研究方法改進的根本原因是與語法研究的目標有關的,語法研究的目標不僅是充分地描寫語法現象,更重要的是要給予語法現象以充分的解釋,所以,衡量一種語言研究方法是否可取的標準就是這種語言研究方法是否具有足夠的解釋力,如果一種語言研究方法具有足夠的解釋力,那麼它就是有價值的、可取的、有生命力的;反之,就是沒有價值的或價值很小的。

漢語語法學不斷借鑑和吸收國外理論就是因爲國外某種理論對漢語來說是具有強大解釋力的,對於某一種研究方法無法解釋的語言現象,我們就會運用其他研究方法予以彌補,這樣就會使語言研究方法不斷改進與發展。

綜上,語言研究方法改進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要不斷尋找解釋力更強的語言研究方法。下面就以漢語中對句法的分析爲例,簡要說明語言研究方法是如何發展的。

漢語的句法分析是不斷改進與完善的,從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詞分析法)到層次分析法,再到變換分析法,再到語義特徵特徵分析法、配價分析法,最後到語義指向分析法。下面進行具體說明。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詞分析法)。中學階段,我們用來分析句子結構的方法就是“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詞分析法”,如把“我的好朋友早已斟滿了一杯香香的葡萄酒”分析爲:

主語是“朋友”,謂語是“斟”,它們是全句的中心詞。及物動詞“斟”後有賓語成分“葡萄酒”。主語賓語前分別都有附加成分“我”、“好”和“一杯”“香香的”,謂語是“斟”前後分別有附加成分“早已”和“滿”。

這種分析法的好處是,可以讓人一下子把握住一個句子的脈絡。但是,它在實際操作上也顯示出很大的侷限性,如:

(1)封建思想必須清除。

(2)他死了爺爺。

例(1)“﹡思想清除”根本就不成立,這就是離了枝葉,主幹就不成立的例子;例(2)“﹡他死”就是離了枝葉,意思就完全變了的例子。

2.2 層次分析法。造成上述侷限存在的原因就是在分析過程中不太關注語法結構的層次性,於是,可以彌補這些侷限的“層次分析法”出現了,“層次分析法”就是在分析一個句子或句法結構時,將句法構造的層次性考慮進來,並按其構造層次逐層進行分析,在分析時,指出每一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的分析方法。

按照層次分析法的觀念,上文例(1)的主語,根本就不是“思想”,而是“封建思想”;例(2)的謂語不是“死了”,而是“死了爺爺”。顯然,按照層次分析,原先按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所存在的所謂問題便都不存在了。

層次分析是我們語法研究,乃至整個語言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但是,我們必須遺憾地指出,層次分析法也有其侷限性,如:

(3)我在屋頂上發現了他。這樣的歧義句就沒法透過層次分析來加以分化。因爲這個句子之所以有歧義,跟內部的構造層次、詞語之間的語法結構關係都毫無關係,而只是因爲“屋頂上”似乎既可以看作是“他”所在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我”所在的地方,還有可能是“他”和“我”都在屋頂上。

2.3 變換分析法

爲了彌補層次分析法的侷限性,“變換分析法”便應運而生了。“變換分析法”是根據句法格式的相關性來分析句式的分析方法。運用變換分析法可把例(3)“我在屋頂上發現了他。(名詞[施事]+在+名詞[處所]+發現+名詞[受事])”分化爲:我發現他時,我是在屋頂上。(名詞[施事]+發現+名詞[受事]+時,名詞[施事]+是+在+名詞[處所])和我發現他是在屋頂上。(名詞[施事]+發現+名詞[受事]+是+在+名詞[處所])。這樣就有效地化解了層次分析法所不能解決的歧義。

變換分析法同其他分析方法一樣,也有它的侷限性。具體說,變換分析可以用來分化歧義句式,但不能用來解釋造成歧義句式的原因。舉例來說,“名詞[處所]+動詞+着+名詞語”是個歧義句式,運用變換分析可以分化爲[A]式“名詞[處所]+動詞+着+名詞語”(戲臺上擺着鮮花)和[B]式“名詞[處所]+動詞+着+名詞語”(戲臺上演着京戲),從而達到了分化歧義的目的。但是,爲什麼詞類序列相同,內部構造層次和結構關係也相同,會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呢?也就是說,“名詞[處所]+動詞+着+名詞語”這個歧義句式是怎麼造成的呢?變換分析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得尋求別的解決手段。

2.4 語義特徵分析法

經仔細考察發現,上文“名詞[處所]+動詞+着+名詞語”句式產生歧義原來跟句式中的動詞有極大的關係,[A]式中的動詞具有[+使附着]的語義特徵,而[B]式中的動詞不具有這樣的特徵,這樣就解釋了“名詞[處所]+動詞+着+名詞語”句式產生歧義的原因。

上面這種透過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個實例中處於關鍵位置上的實詞所具有的共同的語義特徵,來解釋、說明代表這些實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獨具特色、之所以能與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區別、之所以只允許這一部分詞語進入而不允許那一部分詞語進入的原因的分析方法就是“語義特徵分析法”。

毫無疑問,語義特徵分析爲進一步分化同形句式,爲根據句法研究的需要對同一類實詞劃分小類,提供了更爲可靠的句法、語義依據,因此語義特徵分析無疑使語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方向邁出了更可喜的一步。

2.5 配價分析法

爲什麼“喝啤酒的學生”可以省略爲“喝啤酒的”,而“喝啤酒的方式”卻不能省略爲“喝啤酒的”?對於這個問題,前面的四種句法分析法都不能給予圓滿、充分的解釋,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就得采用“配價分析法”,“配價分析法”是利用動詞與不同性質名詞之間的配價關係來研究、解釋某些語法現象的方法。

從配價的角度看,“喝啤酒的學生”和“喝啤酒的方式”有很重要的區別。我們知道,“喝”是二價動詞,它的兩個配價成分應分別是“喝”的施事和受事。“學生”可以成爲“喝”的施事,“啤酒”可以成爲“喝”的受事;但是“方式”不能成爲“喝”的施事或受事。換句話說,“學生”可以成爲“喝”的配價成分,“啤酒”可以成爲“喝”的配價成分,但是“方式”不能成爲“喝”的配價成分。“喝啤酒的學生”和“喝啤酒的方式”的區別就在於,前者的中心語“學生”可以成爲動詞“喝”的配價成分,後者的中心語“方式”不能成爲動詞“喝”的配價成分。這樣,就解釋了爲什麼“喝啤酒的學生”可以省略爲“喝啤酒的”,而“喝啤酒的方式”卻不能省略爲“喝啤酒的”。

2.6 語義指向分析法

請看下列例句:

(4)他喜滋滋地炸了盤花生米。

(5)他早早地炸了盤花生米。

(6)他脆脆地炸了盤花生米。

例(4)——(6)格式完全相同,從表面上看,它們的差異只是具體作狀語的詞不同;從語義上看,各句的狀語在語義上所直接聯繫的成分不同——例(4)“喜滋滋地”指向施事主語“他”,例(5)“早早地”指向謂語動詞“炸”,例(6)“脆脆地”指向賓語成分“花生米”。對於上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說:例(4)——(6)各句狀語的語義指向不同。

“語義指向分析”就是透過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語義指向來揭示、說明、解釋某種語法現象。語義指向分析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語法上和語義上的矛盾,指明瞭句法成分之間,特別是間接的句法成分之間語義上的種種聯繫,從而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之間複雜的對應關係。

語義指向分析法在句法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有助於分化歧義句式,而且也有助於解釋造成歧義的原因;還爲解釋某些語法現象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我們看重語義指向分析還在於它能爲我們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課題,引起我們思考,從而有助於開闊語法研究的思路,將語法研究引向深入。

綜上所述,每一種新的語言研究方法的出現都是緣於以前的研究方法在解釋力上的侷限,也就是說,語言研究方法改進的原因就在於彌補先前研究方法在解釋力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