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英語文學教學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32W

英語文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外語與文學雙重作用。英語文學的學習是培養人心智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它可以激發人的靈性、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然而,傳統英語文學課授課仍以教師爲中心,強調文學知識的積累和對文字的理解,而相比之下忽視了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充當資訊的輸入者,學生則是知識的接收者與記憶者。這樣的教學模式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爲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主動探索的意識薄弱,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此種模式已無法適應高等學校教學現代化的需求。

英語文學教學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研究論文

一、英語文學教學的重要性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經濟社會中,文學似乎成了“故紙堆”裏的東西,少有人問津。文學有時被看作陽春白雪,可有可無;有時僅被看爲風花雪月的浪漫事,供人消遣;有時又被認爲太高深,高不可攀。反正與現實生活關係不大,太不實用。就我所認識的準備考研的大學生中,沒有想報考文學專業的,他們普遍認爲“文學沒用”,而旅遊、經貿、翻譯、語言學則比較受青睞。

這種現象固然與當今社會流行的實用主義風氣有關,但一些大學對文學的輕視也是難逃其責的。正如張維又教授所言,“有的外語院校爲了迎合一時的財貿金融熱,紛紛放棄傳統的語言學、文學課程,而開設外貿英語、經貿英語,這其實是對學科建設有害的舉措”。

大學不是訓練班,不是訓練“技術員”的,而是要培養完整的“文化人”。走出校門的學生應該是素質優秀的人才,不僅有語言能力,還要有文化後勁,而不是隻學說話的鸚鵡或語言工具。而“英語文學課是體現英語專業特點的課程,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勸善,宣揚同情、人文、關懷”,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優良品格,所以文學課對學生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要。《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透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瞭解”。“可見開設文學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還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另一方面,外語本來是一種極富人文精神的學科,如果我們只重視語言技能訓練,輕視人文素質培養,把“聽、說、讀、寫”四會作爲培養目標,就把外語變成了一個工具學科,“甚至都算不上一個學科”。外國文學課對學生了解外國文化背景、培養人文關懷精神、形成良好品格、擴大視野是極爲重要和有益的。學外語的人不應光是會說會寫某種外語,還應懂得該國文學、文化背景知識,否則,這樣的學生只能算是一種語言工具,甚至都不是一個好的工具。

二、英語文學教學的改革研究

1、教育理念的轉變

長期以來,包括英語文學課教師在內的大部分中國英語教師一直採取“一言堂”的授課模式,很少或幾乎不給學生表達個人觀點的機會。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被動接受的學習習慣,變成了大規模生產的“標準件”,不會自己動腦思考,創新能力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一些學校的英語文學課中,往往使用一本教材,既講史又講選讀,這樣效果往往不好。因此,要在教學中將文學史和文學選讀分開來上。文學史課程主要強調系統性和知識性,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英語文學的發展過程,熟悉英語文學的'全貌,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及不同文學流派的主要特徵。文學選讀課則強調對個別作品的深入研究。

在文學史方面,強化文學常識的介紹,加入了文學批評理論、流派及術語等方面的知識,更新了許多教科書中陳舊、過時的觀點,補充了很多教科書中沒有包括的二戰以後截至目前的、後現代主義的內容。

3、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要打破傳統的“滿堂灌”的授課方式,採用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研讀報告相結合的方式,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增強教學效果。

1、啓發激勵教學法。在教學中啓發和鼓勵學生大膽進行發散思維,不滿足於現有的“權威”結論。在網絡時代,對固定文字的理解趨勢呈現一個“中心消除趨勢”。如果學生們對名家的評論或名家的譯本存有一種敬畏心理,那麼他們就會一味接受,而不敢提出任何質疑,久而久之,思想就會僵化,更無所謂創造性了。因此,要提倡個性的發展,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思維不受教師的固有思路和權威觀點的限制,進而擴大其課上的參與空間。

2、實驗探究法。這是借鑑理工科研究的一種方法,透過教學實驗探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期瞭解學生的學習和認識規律,更好的指導文學課的教學。意象派詩歌歷來令學生感到頭疼,他們難以體會隱含的抒情,更不用說去領會寓意了。教師剖析詩歌包含的寫景、抒情、寓意的三段式,介紹意象派詩歌突出寫景部分,將抒情隱含其中,將寓意留給讀者自己。在此基礎上,安排學生模仿並創作意象派詩歌,然後介紹自己的詩歌意欲抒發什麼情感、傳遞什麼寓意。透過這樣的實踐,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意象派詩歌的寫作特點,進而學會欣賞意象派詩歌的美及其領會其深刻寓意。

3、課題研究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透過自己親自調研課題來得出結論,培養他們獨立研究的能力。

4、討論、辯論法。創新教育一定要保證學生交流活動的進行。討論和辯論是交流的一種常用的方法。開展課堂討論是使學生在英語文學課上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課堂討論能夠明顯激活學生們的主動性,使他們在輕鬆活躍的氣氛當中,一直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5、娛樂活動法。影視資源的利用及多媒體設施的普及爲英語文學教學的形象化、生動化和多樣化提供了可能。播放根據英美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可增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性認識,幫助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組織學生排練英語短劇,並在課堂或其它場合表演,這是一項集學習與娛樂於一身的方法。透過親身參與文學活動,學生隨處都能感受到文學的召喚,體會到文學的魅力,於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文學的興趣,陶冶其情操,增強其想象力、創造力和自信心。

無論是英文系與中文系都應該用英語來開設的英語文學史,把英語定位在進入英語文學、歷史與文化知識背景的一個路徑或工具,在獲取英語文學、歷史與文化知識的背景中提高英語的技術表答能力。

在全球化時代,跨族羣的不同語言持有者必須需要一種秉有國際性通用的語言進行交流與對話,當我們在認同英語已經是一種普適性的國際語言時,絕不意味着在認同中承認了英語原創民族因其語言的國際化而表現出來的民族擴張性,實際上非英語國家及區域在使用英語時,也把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民族個性也融鑄於英語中,英語在走向國際化時也必須以淡化自己的民族性成爲一種適用於全球化的國際公共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