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析傳統道德文化批判與人的現代化

學問君 人氣:2.01W

論文關鍵詞:人的現代化 傳統道德文化 現代性

試析傳統道德文化批判與人的現代化

論文摘要:人的現代化作爲整個社會現代化的核心與目的,既是一個歷史的範疇,也是一個文化的概念。就文化而言,它是指人在精神上脫離和超越傳統文化,並逐漸獲得現代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理性地廓清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具體地分析現代性的精神實質,正確地對待現代性與傳統道德文化的異質衝突,積極尋求二者的結合點,爲社會整體現代化提供精神源泉與動力。

中國的現代化經歷了一個從物質技術層面的被動學習,到政治制度層面的逐漸覺悟,再到思想文化層面的深刻反思的過程。作爲思想文化的創造者、繼承者和變革者,文化的現代化即人的現代化。隨着現代化進程的深人展開,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核心與目的,是社會整體現代化的精神源泉與動力。在中國,人的現代化是相對於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而言的,因此人的現代化既是一個歷史的範疇也是一個文化的概念。從歷史的角度看,人的現代化是指隨着中國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而發生的人的相應轉變過程。從文化的角度看,人的現代化是指人在精神上脫離和超越傳統文化,並逐漸獲得現代性的過程。因此,對傳統道德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以及現代性精神內涵的獲得構成了人的現代化的兩條基本線索

一、對傳統道德文化內涵的理性考察

希爾斯在《論傳統》一書中認爲:“他們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除去其個體特性差異之外,都是對他們出生前人們就一直在做、一直在想的事情的近似重複。"

“新事物的形式與實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度存在的事物,並且以這些事物爲出發點和方向。傳統是在過去形成並延續至今,在人們的`生活中始終起作用的活着的東西,對於生活於其中的人們而言,不管喜歡與否,傳統就是生活本身。

在中國,傳統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性概念。從經濟角度看,它意味着以家族爲本位的自然經濟、農業文明;從政治角度看,它意味着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從文化的角度看,它意味着三綱五常、修身養性又兼濟天下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從自然經濟和以血緣關係爲紐帶的宗法制度中提煉和昇華出的一種道德智慧、道德文化。儒家文化最初表現爲變革時代以孔孟爲代表的道德智慧,以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黝百家、獨尊儒術”爲標誌,逐漸轉化爲官方的意識形態。因此,儒家文化實際上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春秋時期由孔子創立,後經孟子、荀子發展而成的原生態的思想體系;另一種是漢代獨尊儒術之後被意識形態化的儒家思想。作爲前者,“它的根本出發點是‘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理論取向是現世的人文關懷;它主張仁政,強調‘德治’;重視人生的價值,強調人格的獨立;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會理想”。作爲後者,經過意識形態化和世俗化兩個方面的發展,已不再是對人類精神的自我反思,而是對現實利益的一種平衡;不是超越於事務和現象之上,具有形而上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是沉浸在具體歷史情境中,隨波逐流。它以儒家的面目出現,但又常常篡改儒家的原義而行一己之私。

可見,官方化、意識形態化的儒家文化是一種失去了批判性的、異化了的道德文化,而且作爲一種政治文化,幾千年來,在官方各種方式的推崇、倡導下日益世俗化,並滲透、熔鑄到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之中,甚至積澱爲“集體無意識”,有形無形地支配着人們的精神和作爲精神外化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所以,對人的現代化和現代性精神內涵的獲得形成阻滯力的恰恰是後一種儒家道德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權力本位的政治文化。中國歷史文化素來把一切間題首先看作政治問題,於是,道德文化首先就是政治道德文化,而極具中國歷史特色的政治道德文化是一種權力決定論的價值體系。從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到孟子的“仁者宜在高位”,都清晰地體現了士大夫階層以道德文化主體而問鼎政權的歷史追求和以道德改造政治的文化追求。如果說道德追求的終極目的就是成“聖”,那麼,由“仁者宜在高位”自然可以推匯出“聖”者“宜”爲“王”的所謂“內聖外王”的政治主張。因此,孔子所開創的“在野論道”的道德文化傳統,逐漸邊緣化,“學而優則仕”成爲士大夫階層的主流意識。政治與道德的合流以及知識分子的制度化,使其無法作爲社會的良心和正義對政治保持批判的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