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共時性

學問君 人氣:2.66W

試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共時性摘          要

試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共時性

本文認爲,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不存在時間上的先後次序,它們是共時態存在的文化的一體的兩面。不應該用實體論、整體論的觀點來探討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係。由此出發,本文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關係的若干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實體、共時態、整體。

英文標題:The Synchronism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從十七世紀德國法學家普勞多夫初步確立文化的概念後,學者們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展開了諸多爭論,形成了許多流派。本世紀中葉,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比較爲大家公認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架構,包括各種內隱或外顯的行爲模式,透過符號系統習得或傳遞;文化的核心資訊來自歷史傳統;文化具有清晰的內在的結構或層面,有自身的規律。”『1』這樣看來,文化是人自己的生存活動,也是前人生存活動的結果。正如蘭德曼所說:“儘管文化只是源於人類,而且爲了儲存文化的生命力,人作爲承擔者使用文化,並用文化來充實自己。但文化並非附屬於人,而是外在於人的獨立存在。事實上,文化可以與承擔者分開,並可以由一個承擔者向另一個承擔者轉化。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與我們分離,如同自然先予的世界與我們分離一樣。我們無法逃脫地站立在我們創造的文化世界中,也就象我們站在自然世界中一樣。”『2』 個體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經落入某種文化環境中了,這是他無從選擇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文化中生存和活動並參與文化的創造的。“文化創造比我們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廣闊的和深刻的內涵。人類生活的基礎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人與動物不同,“支配動物行爲的本能,是動物物種的自然特性。…人的行爲則是靠人自己曾獲得的文化來支配。”『3』 支配人的行爲的,表面上看是外在於人的事物及其間的關係,但實際上,它們必須轉化爲知識、價值、意義才能內在地控制人的行爲 。前人、他人的生存活動對自己的影響也是如此。這樣看來,文化一方面是正在進行、不可停頓的生存活動,另一方面是寓蘊於這種當下的生存活動中並規範、調節、控制、影響着這些生存活動的知識、價值、意義。

文化活動既然是人類的生存運動,這種生存活動的基礎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那麼,文化活動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體現“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傳遞前人生存活動的經驗和教訓的傳統文化。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於其間的、不可超越的。“人要成爲全面的人,只有生存於承擔了傳統的同類羣體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這種方式發展。”『4』人要成長,“個體首先必須吸收與他相關的文化傳統。個體首先必須爬上他出於其中的文化高度。”『5』  這說明,傳統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知識、價值、意義,是前人生存活動的智慧的結晶。 按照伽德默爾的看法,人作爲有限的存在,是處於傳統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瞭解這種傳統文化,也不管他是贊成還是反對,他都不可能超越傳統文化的觀念意識。我們始終只能在傳統文化中進行理解。不管意識到與否,傳統文化總是影響並形成我們,始終是我們的一部分。它當然不會是躲在久遠的過去,而是就存在於人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就存在於人當下的生存活動中,存在於這種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裏。傳統文化是我們進行思維的前提。我們固然也有許多無法控制的成見和思維定勢,但我們必然要調整、修正、剔除和補充它們,在此基礎上展開新的思維活動。這種新的思維活動及其成果馬上就構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思維轉化爲行動,行動產生成果,我們就這樣也參與了傳統文化的創造。傳統文化就是這樣存在、發展和延續下來的。傳統文化還是使社會的各個部分、使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保持緊密聯繫和統一性的東西,是社會發展的基因。它從物質技術、行爲規範、精神意識等等層面表現出來,集中表現在語言符號、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方面。

這樣看來,文化包含兩部分:作爲文化活動的結果的這一部分,是傳統文化;作爲對傳統文化進行修正、補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現代化。它們作爲文化的一體的兩面,是共時態地位居於個人、社會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裏。換句話說,傳統文化、現代化共同構成了人的生存活動的本身。

爲此,應該避免陷入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作“時代化”理解的誤區:把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時間概念,一個歷史時期,一個繼傳統文化之後的時期,而在此前存在、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屬於傳統文化。關於這一點,福柯在《什麼是啓蒙》一文中談及對現代化作時代性的理解時曾經指出:我們不應該將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處於前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一個時代,而更應該將其看作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不是誰都有的,也不僅僅侷限在某一個特定的時代。這是從個人對生存活動的態度來說的。著名後現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霍依教授則說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後現代主義觀,稱福柯爲一個後現代思想家並不意味著他的同時代人和倖存者同樣也是後現代主義者或必須成爲後現代主義者。歷史的中斷不是同時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時發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個人、同一種紀律或設定在某些方面可以是傳統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現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後現代的。”『6』 這個說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鑑來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係作“時代化”的理解儘管簡便,但卻勢必在兩者之間設定一個僵硬的、各執一詞的人爲界限,由此導致一系列的混亂和產生很多問題。

之所以人們會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係理解爲時代化的歷時性關係,首要的原因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作了實體化的理解。這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是企圖到前人遺留下來的書面文獻材料中去尋找傳統文化。這就把傳統文化當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靜止的、封閉的東西,進而認爲,傳統文化是可有可無,最好是不必要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儲存的可拋棄的東西。由此出發,人們還認爲:古代書面文獻材料所表述的傳統文化,比我們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實,且不說這個觀點只注意到了歷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釋性,只說它還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古人書面文獻材料所記述的東西,有的只是紙上談兵,有的不過是無法實現的或本來應該實現卻並未實現的理想,有的則是虛僞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飾,還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從某種立場出發的、有傾向性的、爲某一羣體利益服務的主張,……。另一種表現是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化的阻力和障礙,把傳統文化當作現實中的問題、消極的東西、社會的陰暗面、一切不如意的東西的替罪羊或發生的原因,總之,把現實中的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傳統文化。例如胡適說:“一面學科學,一面恢復我們故有的文化,……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如果過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復的,我們今天不至於遭到這步田地了。”『7』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要進行現代化,就要徹底清除傳統文化,“不破不立”,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消滅漢字”等等口號,十年內亂中的諸多做法就是這樣。這鐘觀點過分誇大了傳統文化的力量,把傳統文化看作文化的全部,把傳統文化視爲一成不變的東西,最終必然要導致歷史虛無主義。而且,如果傳統文化真的都是現代化的阻力,那就意味着過去與現在必然發生了絕對的質變,過去與現在毫無共同性。這在事實上存在嗎?如果承認過去與現在還多少有一些共同性而堅持傳統文化是現代化的阻力,那麼,就意味着古人、前人必然是無能,至少是不如現代人。我們能找到充分的事實依據來證明所有的古人、前人在方方面面都不如所有的現代人嗎?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化的阻力和障礙的觀點,實際上是怯孺和懶惰的表現,是企圖以此推卸自己肩上的責任和義務的想法和做法。而且,在現實中,頌揚和批判傳統文化這兩種情況往往同時存在。這說明,怎樣在歷史與現實、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劃分責任與榮譽,這關係到歷史、文化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其實,歷史和傳統文化既不承擔責任,也不享有榮譽。承擔責任或享有榮譽的,只能是各個時代的人。這兩種表現都忽略了,文化既然就是人的生存活動和內蘊於其中的知識、價值、意義,那麼,它就只可能是由不同人的或同一個人的各個方面的生存活動關聯起來的關係網絡,也就不可能是實體。它是具體的、與時俱遷、因人而異的。文化就是這個關係網絡的調控配置,其中的一切都要根據具體的場景、局勢和參與其間的人的情況來確定。根本談不上有所謂最好的文化,甚至也談不上有不錯的文化。

傳統文化是“文化活動的形式和習慣”,不是實體,因此只能在現時刻的人們的生存活動中去尋找。這樣,“傳統文化是否有利於現代化”或“傳統文化是現代化的障礙還是動力”等等這一類問題,就是大而無當的假問題、不科學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某一部分是否、以何種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制約着我們特定方面的生存活動?我們怎樣去超越它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侷限性?

由於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作了實體化的理解,就導致人們往往企圖尋找、確立一個唯一的標準以便把所涉及的東西確定地歸類於傳統文化或現代化中。例如,有人把洋務運動、猿世凱的改革、同治中興的一系列舉措劃歸現代化,而另一部分人則堅決反對。有人認爲,辛亥革命是現代化的行動,但另外的人則指出,辛亥革命前期思想中的大漢族主義、種族復仇主義的存在說明不能簡單地把辛亥革命歸入現代化。在這些爭論背後,都是企圖尋找一個唯一的判定標準以便把所涉及的東西確定地歸類於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中。其實,這樣的標準,如果說存在的話,也不是唯一的。因爲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所指,不同的人因立場、審視方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界定。

這也意味著,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不能簡單地作整體化的抽象討論,如果這樣,就在實質上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都視爲一個邏輯上週詳嚴謹的、抽象的、統一的整體,從而認爲,每個民族只有一個唯一的傳統文化,而且至少到目前爲止就是這個樣子;現代化也只有一個唯一的模式,歐洲社會天然地具有實現現代化的潛力,現代化首先在歐洲發生是歷史的必然,要進行現代化就要在各個方面都以歐洲社會爲榜樣來一番脫胎換骨的“革命”。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把文化還原爲地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事實上,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係作時代化的理解,就是假設“時代”在地理上和文化上是絕對同一的統一體或前後完全一致的整體。這樣的假設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因爲,文化的發展有不平衡性,這包括文化各個子系統發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發展的個體、羣體、地域、民族、國家的不平衡性。這樣,文化發生、存在和發展的獨特性就不能被忽視。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在時代化的理解的觀點同時還忽視了,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多姿多彩的,遠遠不是一個邏輯上統一的整體。文化既然是人的生存活動本身,那就不可能是抽象的,而只能是具體的。現代化作爲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也不可能是抽象的。既然是具體的,那麼,在不同的國家,由不同的人所進行的不同的活動,其現代化就不會是隻有一個模式,同樣也是五彩繽紛、各具特色的。這樣,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探討就不能再用整體性的思維模式作泛泛而論,而要在不同的個人、羣體所特有的不同的生存活動中進行具體的深入研究。

由此可見,企圖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梳理和解釋,使之由障礙轉化爲動力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對的。近代所謂的`“整理國故”運動和新儒家的“創造性轉換”所遭遇的尷尬和難堪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實,對傳統文化的理性化、邏輯化、規律化,本質上都是把傳統文化目的化、主觀化。因爲理性本身就是近代西方纔產生的舶來品,並非西方以外的民族的傳統文化所共有;邏輯雖然原則上說是多元的,但實際上現代人所用的都只是西方所繼承下來的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而中國古代的邏輯則是辯證──墨辯邏輯。各個民族的文化發展都有其特殊性,要找出所有民族文化都共有的規律不是短時間內透過研究一兩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就能辦得到的。這樣所梳理和解釋出來的東西,當然也只可能是爲特定的人的某些方面的生存活動服務的一種意義罷了。但應該指出,如此固然可以發掘、拓展出一種新的意義的源泉,但往往更加可能遮蔽、損害了既往時代活躍的生命運動和富裕的精神生命。維特根斯坦後期主要攻擊的對普遍性的渴望,應該不斷地警惕。

上面我們從理論上說明了,堅持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作歷時性的理解是錯誤的。在事實上,如果堅持用這樣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就必然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的若干側面作了二元對峙的理解。這裏只談三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