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聲樂教學中伴奏教師的引導功能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7W

高校聲樂專業教學中的伴奏課程常被學生們稱爲“合伴奏”,是聲樂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伴奏課上,伴奏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完整掌握作品外,還要糾正學生在音樂表達上的錯誤,從藝術處理的層面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逐漸感到,作爲聲樂專業的伴奏教師,其職能已不能僅僅侷限於“我彈你唱、你唱我跟”的機械性鋼琴伴奏技術層面,對學生而言,他們更需要的是能夠從藝術表現力上給予其綜合幫助的“帶路人”;對聲樂教師而言,他們更需要能夠幫助其“查漏補缺、錦上添花”的“合作者”。①教學實踐再一次對聲樂伴奏教師提出了職業化要求:必須儘快從簡單的鋼琴伴奏“彈琴者”轉型升級爲專業伴奏課程的“教學者”。伴奏教師的功能再定位,涉及多個維度的話題。②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提出,伴奏教師要做一名好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充分發揮歌唱技能,實現藝術表現力與歌唱技術的同步提高。在教學中,伴奏教師主要應實現三個方面的引導功能,即規範性引導功能、方法性引導功能和伴隨性引導功能。

聲樂教學中伴奏教師的引導功能論文

一、規範性引導功能—爲學生建立正確的音樂語言表達方式

所謂“規範性引導功能”,是指伴奏教師要對學生的音樂語言的表達規範予以斧正,幫助學生建立專業化的音樂表達能力。在聲樂專業本科階段的伴奏教學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系統學習音樂的時間較晚,以高中階段開始爲主,並且接受規範化器樂訓練的時間相對較短。這就很可能帶來一個問題:學生的音樂基礎較弱,在識譜學唱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低級錯誤”。例如附點音符時值演唱不準確、速度不穩、音高偏低,找不準音程關係,沒有調式調性概念等。糾正這類錯誤,筆者認爲其實質是要解決好基本音樂素質問題。因此,伴奏教師在這方面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就體現爲做好規範性工作。做好引導性工作,解決“低級錯誤”,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視唱練耳,二是基本樂理。要從音準和節奏開始,引領學生解決最基礎的問題,讓學生對聲樂作品中正確的音樂語言有清晰的概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爲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解決基礎問題,最好在矯正演唱的同時輔以視唱練耳等基礎訓練。例如,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菩提樹》,整首歌曲多次出現了二度、三度音程和附點節奏。在與學生最初幾次的合樂過程中,有的學生就會出現唱不準的問題。而《冬之旅》中的《晚安》,歌曲開始爲d小調,之後又出現了同主音大小調轉換—在d小調和D大調之間轉換。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學生演唱時就沒有注意到調性變化的差別。筆者採用的解決方法是,先從基本概念的認識開始,然後擴展到不同音程、不同調性的認識,並且進行適當練習,最後結合歌曲再去解決具體問題。這一過程不能僅就事論事,不能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而應該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當學生做到音準準確後加入對歌曲的藝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再展現學生自己的藝術風格,這不僅考驗伴奏教師的耐心,更考驗伴奏教師的音樂基本功。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對伴奏教師的專業化要求,可以發現,伴奏教師除了要能夠彈好樂譜,還應當是學生基礎音樂素質的把關人和考覈者。這是對伴奏教師職業功能的基礎性要求。

二、方法性引導功能—爲學生建立系統科學的音樂學習習慣

所謂“方法性引導功能”,是指伴奏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音樂學習方法、養成科學的認知習慣,最終具備獨立處理、完成作品的能力。很多學生學習新作品都是聽會的,他們更注重聲音技巧的正確使用,卻忘記了譜面也需要認真研究。有的學生甚至完全不看樂譜,靠一遍一遍地重複聆聽、模唱學習作品。這樣,學生一方面容易忽略譜面上標註的各種音樂術語,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沒有動力去探究音符和歌詞背後的深層文化內涵。因此,一些“進階問題”也在課堂上時有出現。例如,對歌曲的藝術風格把握不準確,對歌曲創作背景瞭解不全面,與作品相關的社會歷史文化沒有概念,等等。要解決“進階問題”,伴奏教師在課堂內容設定上需要更爲用心。伴奏教師首先要注重自己與學生的互動內容,突出引導環節,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儘快有所收穫。伴奏教師不僅要逐個講清楚樂譜上標記的要求,更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例如,爲學生介紹歌曲的藝術特點、創作背景,演唱歌曲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與學生交流演唱體會等。同時,還需要進行學習經驗的交流,從過來人的角度介紹學習和創作過程的心得體會。舉例來說,對於《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老一輩人耳熟能詳的歌曲,“90後”的本科生們雖然能夠準確演唱,但卻欠一點兒味道,這就出現了聲樂學習中的“進階問題”。筆者在解決這一問題時,首先是向學生介紹歌詞文字背後的真實含義,如“我失驕楊君失柳”中“驕楊”“柳”具體代表什麼含義;其次要對歌曲的創作背景加以介紹,如歌曲爲什麼名叫“答”李淑一,而不是“贈”李淑一,李淑一到底是什麼人;最後,還要對歌曲中涉及的歷史背景做簡單的梳理。在學生掌握了相關背景知識後,進一步與其討論如何用音樂的語言表現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懷,同時由點及面,讓學生課下思考運用同樣的認識過程學習類似的聲樂作品是否可行,自己應該怎麼做。實際上,這一過程往往比簡單合幾遍伴奏要慢得多、艱難得多,但是學生們往往能夠獲得學好某一類歌曲的經驗,最終還是提高了學習效率。由此引申,很多“進階問題”的出現,往往也是因爲學生沒有系統的學習習慣。作爲伴奏教師,方法性引導的核心目的是要讓學生在伴奏課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認爲,良好的學習方法存在相通的適用性,對音樂專業的學生應當做到“三多二勤”。即,“多看”,就是要多查資料,多吸收前人的經驗;“多記”,就是要手眼結合,除了看到還要記下;“多想”,就是要融會貫通,聯繫自身,爲我所用;“勤寫”,就是要把“好記錄”變成“好記性”;“勤練”,就是要身心一致,把“好感悟”變成“好行動”。解決好“進階問題”,不僅是拼能力、拼條件的體力活,更是拼智慧、拼積累的技術活。伴奏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當成爲一名塑造者和培養者。這是對伴奏教師職業功能的延伸性要求。

三、伴隨性引導功能—讓伴奏教學成爲富於創造性的藝術活動

所謂“伴隨性引導功能”,是指伴奏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透過伴隨學生歌唱,以引導性語言爲提示,在歌唱過程中解決各類問題。筆者認爲,相對於上文中的`兩類以認知爲主的引導功能,伴隨性引導功能更強調教師的教學手段,即教師如何讓自己的教學意圖在學生身上得以實踐。對於聲樂專業的伴奏課程而言,課堂上涉獵的作品往往難度要求高、音樂表現力要求高、語言準確性要求高。實際工作中的“三高”要求伴奏教師必須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有限時間內高效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筆者發現,在與學生合伴奏的過程中,如果伴奏教師能夠做到提前準備、主動提示、邊唱邊講,在伴隨學生歌唱過程中糾正學生的問題,對學生而言,接受起來更容易,也是更爲便捷的教學方式。進行伴隨性引導實踐,伴奏教師除了要練熟演奏課堂上涉及的樂譜、不給學生“添亂”之外,還要在課下做好功課,爲學習過程“添彩”。具體講就是課前要做到“六個心中有數”:對每個學生出現過的問題心中有數;對不同作品可能出現的問題心中有數;對如何解決學生的共性問題心中有數;對聲樂主科教師強調的問題心中有數;對學生在何處、何時提出何樣的問題心中有數;對如何解決學生反饋的問題心中有數。如果說“六個有數”是準備工作,那麼在具體課堂操作上,伴奏教師要有效展開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需要做到手、眼、耳、口、心的“五個到位”:“手到”,即彈琴要準確、規範、有規格;“眼到”,即要對學生的認知、反應保持高度注意;“耳到”,即要有聲樂教師的聲音鑑別能力,對好聲音和差聲音有敏銳的反應;“口到”,即要把握好教學口令的發出時機,在恰當的時間點給出提示語言,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反應時間,提高每一次的歌唱效率;“心到”,即對上述活動要有規劃、有籌謀,適時而動,因材施教。音樂教育,特別是聲樂教學,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的個性化教學,伴奏教學尤其要注意聲樂學習的這一特徵。如何保證學生更好地消化教師的指導,既考驗教師的基本功,更考驗教師的教學智慧。如果我們把“合伴奏”視爲一項技術,那麼伴奏教學就應當是一項既要有表現力又要有創造性的藝術活動,更好地發揮伴隨性引導功能,是對伴奏教師的方法論要求。

四、結語—全面開發聲樂鋼琴伴奏的職業功能

本文重點論述了伴奏教師的引導功能,這不僅是說伴奏教學是一項“以伴爲主、教學相長”的實踐活動,更應當成爲一個具有明確職業功能的專業性項目。隨着我國聲樂教育事業和舞臺實踐的蓬勃發展,歌唱者對鋼琴伴奏的需求,已經不再僅僅侷限於“彈得準、跟得上”的機械性技術層面,聲樂鋼琴伴奏者越來越應當成爲一名“會彈琴、懂歌唱、有文化”的綜合性指導教師。③縱觀西方聲樂界的發展,聲樂藝術指導已經是聲樂界廣爲認可、不可缺少的職位,④對聲樂鋼琴伴奏教師而言,這一職業目標正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註釋:

①王袁《鋼琴藝術指導的素質要求》,《大舞臺》2015年第4期。

②祝煉坪《對“鋼琴藝術指導”培養方案與課程設定的新思考—兼及武漢音樂學院鋼琴藝術指導專業現狀及改進探討》,《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③吳黎娜《淺析藝術指導與鋼琴伴奏區別》,《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年第6期。

④任峯《當前我國聲樂藝術指導專業的現狀與思考》,《音樂創作》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