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有關高職院校公共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學問君 人氣:7.66K

一、存在的問題.考覈方式不合理目前,很多高校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的考覈仍僅限在筆試上,對實驗成績只是作爲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實驗課一般只注重考勤,教師的指導能力和學生實驗能力在課程體系的考覈中幾乎得不到反映,致使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走入一個誤區—— 死記硬背,有的學生只會答卷,不會操作計算機,甚至找不到鍵盤上的按鈕,也不知該如何按鍵,這樣的考覈方式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埋沒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求知慾,與目前高職院校提倡的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相違背。

有關高職院校公共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學生重視程度不夠計算機教育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僅僅是爲了透過期中、期末及國家級計算機的考試,是爲考試而學習,學習目的不夠明確,認爲能聊天、會玩遊戲就行,機器出現問題找會修的人就行了,這部分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計算機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因而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應付考試,死記硬背,考試完了,所學的計算機知識也隨時間的流逝而忘記。

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隨着計算機操作與應用技能的普及,很多學生未進入大學校門之前便已接觸到了計算機,並且掌握或已基本掌握了一些計算機的基礎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而家處偏僻地區的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計算機,對計算機的基本知識瞭解得不多,由於新生個體之間計算機基礎相差較大,給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了困難。如果重心下移,教學起點過低,會使程度較好的學生受到影響;反之,教學又只能爲少數尖子生服務,嚴重挫傷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整體教學質量下降,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很難同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教學方法不相適應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一般都是採用先講理論再上機實踐的教學方法,而對於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如Windows和Office等),這種教學方法則是不可取的。在多媒體教室裏,只能採用教師邊講邊操作、學生邊聽邊看的方式進行教學,在隨後的上機實驗課中,學生可能由於種種原因對內容已生疏,有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及時解決,而教師面對衆多的學生,在有限的上機實驗課上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無法解決所有學生提出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對所學課程也就失去了興趣。

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在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將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教法選擇應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練習爲主線的有機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透過教師認真編寫教程,積極引導,不斷輔導,落實到重在導思、導操作上。最後,使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和不斷的練習,能獨立完成有關操作並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悅心情,這樣一定能達到最佳效果。

第二,教法選擇應注意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計算機操作課是有趣的、好玩的,但是要做到使自己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到熟練的程度,能夠運用自如,那就不是一件有趣、好玩、容易的事了,學生常常因自己的計算機知識欠缺,操作不夠熟練,無法上升到更高層次或者無法進行創新,從而逐漸失去興趣,產生厭學現象。因此,教師在教法的選擇上應注意激發興趣,常言道:學習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是激發創造的精神源泉。教法的選擇、運用必須有利於激發興趣、培養興趣、穩定興趣、發展興趣。

第三,大力推行網絡教學。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採用多媒體教室加計算機機房的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水平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還沒能達到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要求。解決的辦法是首先從教學觀念入手,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模式爲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思路,引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學習方法,採用“以問題爲中心”,“以任務爲驅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大力推廣使用新建成的二期校園網建設的重點項目,推行校內局域網絡教學,完善、充實各種網絡教學資源。提高公共機房的開放率,以配合網上教學系統的在線視頻和教學的在線實時答疑等系統作用的發揮。

第四,採用分層組班教學。新生入學後,可以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組織一次計算機基礎和應用能力的摸底考試,根據考試情況以及不同的系別將學生分層組班。對層次低的班級應適當增加一些課時數,尤其是上機實驗課時數,每個層次的學生採用同一本教材教學,但其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應有所區別,初級班的教學內容需要更細緻具體,這樣有利於基礎稍差的學生理解、消化,而且同一個教學班的學生能力相近,對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兼顧到大多數學生求知的需求,使處於弱勢的學生透過努力進入優勢羣體,便於在教學過程中引人良性競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改革.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目前,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速,如何才能使學生學到新知識、新技術並能學以致用,教學內容的確定就顯得尤爲重要。操作課教學內容的確定應以學生現有的計算機知識爲基礎,並根據學校現有計算機設備的實際情況而確定,以適應目前迅速發展的資訊技術需要。另外,教學內容要層次分明,既符合知識的邏輯順序,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各層次間要緊湊協調,過渡自然,一個操作接一個操作,從而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眼、耳、口、手、腦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同教師思維產生共鳴效應,也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高質量地完成每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在繼承和傳授知識,還在創造知識,力爭將乏味的內容用學生非常感興趣和易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回味無窮。

選擇合適的教學步驟 計算機操作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如果教學步驟設計不好,安排不緊湊,就會導致浪費時間,學生學不到知識的結果。因此,教學步驟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

教學步驟要具有整體性。所謂整體性就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使教學諸環節銜接自然、協調有序、有機結合、渾然一體,從而產生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因此,要求每個步驟都有明確的目的、嚴密的邏輯和預期的效果,步驟中無重疊,無脫節。而一部分教師對教學步驟的設計不夠重視,導致上課時鬆散不緊湊,浪費時間,學生練習也沒有連貫性,最終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步驟,準備好供學生練習的.樣本。

實踐教學技能培養以前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普遍較差,主要原因是上機實踐的時間太少,實驗設備檔次不夠,以及教師實踐指導方法的一些缺陷。計算機課程是實踐能力要求很強的一個課程,一定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每個在校學生每週平均上機時間應不少於4課時,上機總課時不少於300課時,在課時安排方面,實踐課時與理論授課課時的比例爲5:5或6:4。實踐的考覈成績同樣不低於課程總成績的50%。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纔有可能提高計算機課的教學質量。

在實踐課程中,對於低年級學生,應注重計算機基本概念和基礎操作能力的培養;對於高年級學生,着重培養他們的必需能力,能夠熟練操作和應用各種專業軟件解決實際問題,並能夠應用這些軟件進行設計和創作。在計算機軟件應用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十分重要,這就對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計算機實踐課程主要以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爲主,應加強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除了完成作業外,教師在設計實踐課程題目時,應根據學生學習程度的差異和興趣愛好的不同,設計不同難度、不同內容的課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改革成績考覈方式根據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計算機是把它作爲一種工具這一特點,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的要求和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的要求是同等重要的,而且,針對一些操作性很強的計算機課程,如計算機文化基礎課,較筆試而言,上機考試應更能考覈學生的能力。實踐能力的考覈是對學生創造力的測驗,這給教師對專業設計技能的掌握和題目設計的方式和技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於操作性強的考試,上機考試成績和筆試成績應各佔一半爲宜,其他課程考試的具體比例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

目前市場上針對學校期末課程考試的軟件尚比較缺乏,隨着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很多考試都藉助計算機來完成,因而相應軟件的開發就顯得尤爲重要。爲節約考試成本,改善高職院校的考試現狀,更好地考查學生的真實水平及實際操作計算機的能力,有必要開發無紙化考試系統,這樣能夠節約考試出卷、制卷、閱卷的人力和物力,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

高職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涉及到師資隊伍和實驗室建設、課程體系、教學計劃和大綱、教學方法和手段、教材、考覈方式等一系列的內容,它是一個長期而繁重的任務,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要不斷地嘗試、改革、總結經驗,積極投身到教學改革中,爲培養應用型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計算機知識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此,對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課程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使學生把計算機知識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專業中,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實現其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