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學問君 人氣:9.9K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分級教學、改革考試方式與成績評定方法等具體措施,並在實踐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試方式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入門課程,也是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資訊素養,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能夠把計算機作爲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到各自的專業中。如何開展好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是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的問題。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對於剛入校的新生來說,由於地域和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水平差別很大。這就明顯地加大了教學難度,基礎好的學生對課堂內容已掌握,對上課毫無興趣,覺得在浪費時間;相反,對於基礎差的學生,課堂內容不僅是新知識,而且要掌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耐心。這使教師無法準確把握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教學形式多樣,方法呆板目前,在許多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大都採用形式多樣的授課手段,既有黑板、投影儀,又可以板書與多媒體演示相結合,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使講解的內容更加直觀形象。但是教學方法仍顯呆板。首先,教學方法沒有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忽視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師生缺少交流,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有些多媒體課件只是把黑板的內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體教學成爲顯示在屏幕上的教科書,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沒有真正體現出來。
  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實驗效果差《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性質決定它是一門以實踐操作爲主、理論教學爲輔的基礎課程。現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普遍將課堂講授與機房實驗分開。一般上完一次或數次理論課後才上一次實驗課,理論課時比實驗課時多,比例不合理,教學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實驗時,一個實驗指導教師有時要同時指導一兩個班,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效果與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
  考試形式單一,成績評定方法不科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實行教考分離,全校統考的考覈方式,考試形式以筆試爲主,對於開卷筆試、實踐操作考試、演示考試及筆試和麪試相結合等考試形式較少採用。總評成績主要以平時成績和筆試成績相結合進行考覈。但從卷面成績上不能反映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真實水平,理論成績比例過重,因此總評成績體現不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學改革的方法與建議
  
  改進教學模式,採用分級教學針對新入校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與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建議進行分級教學,即根據學生入學時計算機基礎水平的差異分不同的教學班進行教學。如可在新生入學時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摸底考試,根據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級,甚至部分學生可免修。同時開設相應的選修課,如《辦公自動化》、《網頁製作》、《計算機網絡基礎》等,使免修學生能多學一些新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分級教學中,可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規定使學生共同達到一定的要求,還可因材施教,使優秀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的更多、更深。
  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提高教學效果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雖已採用了多媒體電子教學方式,但還是採用教師講、學生聽,課後做作業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的個性受到束縛。計算機教學的重點應從“教”轉向“學”,有步驟、有計劃地過渡到“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把理論和實踐合二爲一,全部在機房授課。這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邊講授、邊練習、邊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考試方式與成績評定方法《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都學會使用計算機,掌握計算機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所以《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最佳考試方式就是無紙化考試。無紙化考試不僅能夠測試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能考查學生操作計算機和使用計算機辦公自動化軟件的能力,考試過程就是計算機知識的具體應用。透過無紙化考試,做到讓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避免學生死記硬背,能夠考覈學生的真實水平,有效地杜絕高分低能的現象。同時會增加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