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問題及對策論文

學問君 人氣:1.05W

一、高職院校會計教育中的三個突出問題

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問題及對策論文

(一)不合理的課程設定

合理的課程結構包括合理地開設課程、合理地安排課程的先後順序和合理地安排課程之間的銜接。其中,在高職院校會計教育中,課程銜接目前存在較大問題。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是以適應社會需要爲基本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爲主線。這個目標在課程設定方面的體現之一就是,各類財務課程的設定都非常細緻和具體,但是這些課程的內容安排都過分強調單科內容的完整性,而忽視課程之間的替代性和互補性。比如專業核心課程《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在本量利分析、經營槓桿、資金需要量的預測、銷售預測、利潤預測、全面預算、成本控制、責任會計、經濟訂貨批量、長期投資決策等方面都存在大面積內容重複。另外,比如針對具體行業的會計課程包括《旅遊業會計實務》、《酒店餐飲會計實務》、《運輸企業會計》等,這些課程在六大類“會計要素”,五大類“常用科目”帳戶,各類帳戶的記賬方向,兩大會計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方面都存在內容的重複。

(二)畸形的考覈方式

考覈既包括對教師的考覈,也包括對學生的考覈。總體而言,考覈方式簡單是高職院校各類專業均面臨的問題。在各類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考覈存在“輕科研,重教學”的普遍現象。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往往過分強調教學任務的重要性,卻不鼓勵教師從事科研工作。這種激勵機制的偏向性,主要體現在對科研成果的物質獎勵方面。據筆者對廣州市幾所高職院校的調查,對於發表在《會計研究》、《管理世界》這種會計和管理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貨幣獎勵僅爲區區一千元左右。表面上,這種考覈方式與高職院校教育的關係似乎不大。而實質上,由於這個帶有明顯偏向性的激勵機制,不僅導致大部分老師的科研熱情不高,也會進一步地影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水平的前瞻性。多數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考覈主要包括會計理論考覈和會計實踐考覈。儘管各職業院校都強調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考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偏向性。因爲理論考覈容易,簡單的筆試就可以得到結果,但是實踐能力的考覈卻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難以做到有效評分。比如,在實踐教學活動時,很多高職院校雖然制定了規範性的評價標準,但都過份強調實踐結果,而忽視實踐過程,導致一些學生利用各種不正常的方法騙取高分,而導致老師無法公正評分。

(三)教師隊伍流動性過高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數量已經超過1000所,相互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爲了降低人力成本,一些高職院校會聘用一定數量的編外教師。其中一些編外教師不僅具有高學歷,同時具有非常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並且已成爲一些院校不可缺少的教師骨幹。但是,由於職稱評定、福利待遇和培訓提高等方面存在的明顯差異,嚴重地影響編外教師的教學熱情,從而導致編外教師流動性高。對於在編老師而言,流動非常快,直接導致其教學工作量呈現“明顯的波動性”而影響工作積極性,並最終影響了整個高職院校會計教育的教學工作。另一方面,爲了彌補編外老師的流失,高職院校往往降低教師錄用標準,社會上大量招聘高校應屆畢業生填補編外老師的空缺。這些老師雖然有系統的會計理論知識,卻缺乏會計行業的實踐經驗。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另外,高職院校降低錄用標準後,教師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少數人本身不僅缺乏教書育人的理念,也不真正熱愛教育行業,甚至個別教師本身的道德品質不佳,從而誤導學生,損害學生利益。

二、對策與建議

(一)清晰地界定課程之間的邊界

以《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兩門課程爲例,《財務管理》應以資金運動爲主線,以財務決策爲核心,以時間價值、資金成本和風險價值爲主要考慮因素,以資金的籌集、投放、運用、分配和回收等內容構建課程主體。《管理會計》應以生產經營活動的規劃和控制爲主線,以本量利分析爲基本手段,以經營預測、經營決策、規劃和控制等內容組建課程。將《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重複內容重新分配如下:資金時間價值、資金需要量的預測、長期投資決策側重於對資金運動的管理,應劃歸《財務管理》課程;本量利分析、經營槓桿、經濟訂貨批量、全面預算、成本控制、責任會計、銷售預測、利潤預測,側重於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的管理,應劃歸《管理會計》課程。除了劃清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界限之外,開設綜合性課程也是現代科學向協同化和綜合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關於後者,至少有三種可行的措施。第一,開設《行業會計比較》,主要介紹旅遊、飲食服務,交通運輸等行業會計覈算,側重收入、費用、利潤覈算,並比較各行業的核算差異,將各行業會計與工業行業會計覈算的異同進行比較,側重各個行業具體業務操作會計處理。第二,將票據法、經濟法和所得稅等法律類的課程與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課程開設一門綜合課作爲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來提高學生職業判斷能力,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第三,開設市場營銷,統計學,管理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等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課程,來拓寬現有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的視野。

(二)完善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方法

對於教師的考覈,應該做到教學和科研並重。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師考評體制,使教學與科研都受到重視,特別是要提高科研業績的物質獎勵標準,讓擅長教學與擅長科研的教師在這種體制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促進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良性互動。在職稱晉升、工作考覈等重大問題上,也要充分體現教學與科研並重的基本要求。會計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合格的會計人才,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改革現行對學生的評價方法,應將由學校主導型轉變爲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的考試評估機制。因此,對於學生的考覈,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展開:一、職業道德,在教學過程中考察學生的誠信意識等;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透過日常業務考察學生對基本業務的操作技能;三、職業判斷和學習能力,可結合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和對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行考察;四、協同合作精神和溝通交際能力,在實踐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透過各組互助合作,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來綜合評價;五、寫作能力,可具體透過案例分析、實習報告等書面材料進行綜合評定。

(三)實行崗位管理,調動教師積極性

加快崗位設定管理制度的改革,是穩定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之一。實行崗位管理,取消身份管理。透過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在編人員和編外人員不再有固定身份,個人可以透過競聘調整崗位,而不是身份管理的單項向上流動,從根本上解決編外人員待遇低和同崗不同酬的現狀。崗位設定管理制度的改革不僅爲編外人員與在編人員在同等資歷條件上崗提供了可能,也會激勵所有教師的工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