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學歷史教材改革芻議

學問君 人氣:1.33W

    【內容摘要】中學歷史教科書內容脫離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實際,是制約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的一個關鍵因 素。因此,改革教材,勢在必行。首先,要突破傳統的教材編寫指導思想的束縛,重新確定編寫原則;其次, 要降低中學歷史教學的教育目標;第三,要調整教材系統和知識結構;第四,要改變由國家包攬編寫的局面, 鼓勵地區或個人編寫教材。

中學歷史教材改革芻議
  
    * * *
    中學歷史課在中學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近年來,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和中學歷 史教師爲提高中學歷史教育質量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與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要跟上中學教育改革與發 展的新形勢,要適應21世紀中學歷史教育的需要,還要做更多的努力。
    是什麼因素制約着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的質量和發展呢?這自然是包括現行教育觀念對中學歷史課賦予過多 的功能性期望目標、中學歷史教育目的過高、課程設定不盡科學合理、歷史課自身性質和特點在中學生心目中 難以引起足夠重視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關鍵的因素是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不完全符合中學生的需要、 中學歷史教師素質不高。要想大幅度提高中學歷史課程質量就必須在這兩個方面狠下功夫,投入大量氣力,一 方面要加快歷史教科書建設的改革步伐,精心地科學地編寫既符合中學生心理需要又能激發中學生歷史求知慾 的、內容豐富生動、印刷裝幀精美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另一方面要儘快認真地嚴格地培訓歷史教師,全面提高 歷史教師的素質。本文僅就歷史教科書的改革談談個人意見。
    中學歷史教科書是進行中學歷史教育的基本工具。歷史教師主要依據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教學,學生則憑藉 教科書獲取知識、歷史意識和歷史能力,陶冶意志與情操。國家歷來十分重視歷史教科書的建設,從50年代至 今,僅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先後編寫了8套歷史教科書。從整體看,這些教科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強調歷史知識 的系統性、完整性,重視歷史知識的思想性與科學性的統一,突出具體史實與歷史發展規律的結合;同時注重 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力求“寓論於史之中”。從教科書的結構、編寫體例、史料選取、文字敘述、插 圖習題、印刷裝幀等方面看,質量都是比較好的。其選材慎重、表達嚴謹、文字規範、語言簡練爲大家所公認 。
    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不同於編撰普通曆史著作或學術論文,它的編寫指導思想、編寫原則、編寫方法及教 科書的體裁形式、內容取捨、行文格式、插圖選用、習題設計等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尤其是《中學歷史 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處理教學內容的若干原則”,對歷史教科書的編定作了嚴格的規範,使我國的歷史教 科書既體例嚴肅,又結構嚴謹,在敘述歷史過程的字裏行間滲透着編寫者對歷史的認識,包含着明顯的思想教 育因素。特別是編寫原則明確要求歷史教科書應內容線索清楚、問題頭緒集中、教學重點突出、敘述具體生動 、思想教育充分、能力培養全面。但因受課時及字數限制,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歷史問題的敘述又顯得過於簡潔 ,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只用十幾句甚至於幾句話就概括了,中學生讀後很難體會出它的整體輪廓,也很難回味 出當時的歷史氛圍,無法在大腦中形成歷史場景的潛象,難以使中學生對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產生共鳴而引起興 趣。即使是有頭有尾地敘述某一歷史過程,也因滲透着多重教育目標而引不起學生的注意;再加上不少內容偏 深偏難,脫離了中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心理需求,如要年僅十一、二歲的初一學生認識“分封制與宗法制”、“ 廢井田、開阡陌”等概念就十分困難,它也不符合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如“奴隸社會”、“奴隸制 度”、“封建社會”、“封建制度”等理論性極強的抽象概念中學生更難理解。教科書知識概念的成人化根本 無法引起中學生的閱讀興趣,缺乏可讀性,使歷史教科書在歷史教育中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也降低了歷史 課在中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我認爲,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與撰寫一般歷史論著的最大差異是必須時刻考慮到它的閱讀對象主要是缺乏 認識複雜歷史問題能力的青少年學生,而不是對歷史過程有較強分辨認識能力的成年人。所以編寫歷史教科書 一定要根據青少年的認知水平與認知特點,把歷史研究成果中最能反映歷史過程又較爲淺顯的材料挑選出來, 並考慮它的知識性、教育性,依據國家教委規定的各項要求作進一步加工,使之變成簡明扼要且生動形象的敘 述性文字,把複雜深奧的歷史過程編排成通俗易懂的普及性歷史知識。即利用歷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來編排出 最基本的歷史過程。編寫歷史教科書不同於研究歷史問題。後者是把不可認知的歷史材料經研究加工成可認知 的歷史材料,它的工作主體是充分利用已有歷史材料來揭示歷史的原來面貌,恢復歷史的真象;而歷史教科書 的編寫則是把經歷史學家加工過的已可認知的歷史材料重新搭配組合成更宜被人們接受、簡明通俗的歷史知識 。在一般情況下,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不需重新研究考證歷史過程,只是把已有的歷史研究成果通俗、生動、 具體、形象地表述出來。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涉及到各種歷史問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概念,實質上都 是在利用和推廣歷史學的'研究成果,所以中學歷史教科書具有明顯的普及科學歷史知識和推廣歷史研究新成果 的雙重作用。
    過去編寫歷史教科書由於受到傳授史學研究重心觀念和舊歷史教科書撰寫習慣的影響,在內容上都是以王 朝政權的更迭爲基線,以階級鬥爭爲中心,側重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鬥爭,輕視人類征服自然的鬥爭。教 科書始終在“階級鬥爭”學說中徘徊,多以政治史爲教科書的基本內容,且編寫時過分強調歷史內容的思想性 和教育性,把知識的完整性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忽視了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求,使相當多的概念性知識脫離 了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因而加大了歷史教育的難度。多次編寫的歷史教科書總是擺脫不了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 ,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始終沒有大的突破,而只是在具體編寫原則與內容結構體例、文字語言表達等方面做修改 或調整。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國家對歷史教育將會提出新的要求,以適 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因此,精心編寫能適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交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 高質量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已勢在必行。首先,要在編寫指導思想上改變對歷史教科書賦予過高過多教育目標的 傳統觀念,使歷史教科書在歷史教育中充分發揮出它的作用。從課程論原理看,教科書的編寫指導思想是一定 歷史時期、一定教育目標與政治需求的具體反映,因此,就應當根據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情況不斷調整更新 編寫指導思想,以編寫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歷史教科書。那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突出階級鬥爭史的編寫指導思想 已顯得陳舊而滯後了。因而有必要對傳統編寫指導思想進行認真總結,分析利弊,權衡得失,保留行之有效的 精華部分,準確認識歷史教育的各種功能作用,不要單方面強調或不切實際地突出歷史教育的某一方面的功能 作用。同時大膽參照、借鑑、吸收教育發達、社會道德好、國民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指導 思想,取其合理部分加以利用,以形成全新的教科書編寫指導思想。
    其次,要降低中學歷史的教育目標。幾十年來,在中學歷史教育中我們始終強調基礎歷史知識的系統傳授 ,強調透過瞭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重要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以及 運用這些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但這些歷史教育目標是否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真正得以實現,卻很少有人 做深入細緻的調查、分析與研究。據初步瞭解,在全國十幾萬所中學裏真正達到上述教育目標的學校不是很多 ,數以百萬計中學生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緒很難提到這樣高的層次。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目標與教育發達國家 地區相比,無論是基礎歷史知識的傳授、思緒教育要求,還是能力培養,均難度偏大,要求過高,且教科書內 容標題繁雜而不精練,課文內容分量過重。據此進行教育很難減輕學生負擔。因此,在制定新的歷史教育目標 時,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充分考慮並嚴格區分出歷史學的不同層次,歷史知識的不同層次,歷史教育的不 同層次,歷史教科書的不同層次,搞清楚中學歷史教育的層次以及與之對應的教育功能層次和教科書編寫層次 ,逐步建立起歷史知識教育的量化指標體系,科學地編制出不同層次人員所需歷史知識的資訊量,合理地構成 中學生的歷史知識面和歷史知識量,使編寫的歷史教科書真正達到既教育學生又減輕學生負擔的目標。也可以 說,正確地把握好歷史知識層次,從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出發,是編好歷史教科書的重要條件。
    第三,要改進與完善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原則。編寫原則是不同歷史時期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教科書編寫的 具體要求,反映着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和經濟文化教育狀況。不同的編寫原則體現不同歷史時期國家對人才培 養的要求,因此,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原則要充分體現改革開放的精神,在全面總結幾十年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 ,對那些有益的原則繼續堅持,同時還應本着改革精神大膽提出一些適應新形勢需要的編寫原則。既要增加歷 史教科書的知識面,又要降低中學生的歷史學習難度;既要全面介紹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各種知識,又要保持 中學歷史教學知識的相對穩定;既要保證歷史教科書的質量,又要方便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要考慮到如何使歷 史教科書真正起到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
    第四,歷史教科書內容仍要進一步調整。要打破以“階級鬥爭”爲基線的舊教科書內容體系的束縛,徹底 改革中學歷史教科書以政治史爲中心、人類社會鬥爭爲主體的狹隘歷史主義觀念,大力開創以社會史、法律史 、倫理史、生活史、人類文明史及自然史與社會政治史並重的新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體系,變“政治”小歷史爲 “社會”大歷史,以豐富多彩的全方位的歷史知識構成新的歷史教科書,使其以全新面貌吸引中學生,使學生 對歷史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隨着我國國際文化教育交流的進一步加強,許多新觀念、新知識必 然會影響中學教育。因此,有必要大膽改變目前中學歷史課過分細劃“中國史”、“世界史”的傳統習慣,大 膽嘗試中國史與世界史合璧,把同一時期的中外重大歷史事件同時展現在中學生面前。這樣做,有助於中學生 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創建的,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對人類社會所做的貢獻不同;同 時也有助於中學生正確認識在不同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所處的地位,進而提高中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歷 史責任感與時代緊迫感,防止民族沙文主義思想的滋生。這實質上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
    第五,積極、穩妥、逐步地改變歷史教科書僅由國家編寫的局面,提倡各地和個人積極參與歷史教科書的 編寫工作。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爲除語文、外語、數學等工具課以外的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知識 課制定出內容較現行中學教學大綱更加詳細、要求更爲具體的學科課程標準,以方便有條件的地區編寫教科書 。同時,鼓勵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中學歷史教師從事或參與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工作,因爲他們比專業編輯更 熟悉中學生的心理與認知特點,更瞭解中學生對哪些歷史知識的需求。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只需進行教科書編輯 的資格審查和教科書質量的審定把關,凡符合編輯教科書條件的人員,均應允許其按照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 寫教科書。編成後由國家教育行政機構組織專家進行審定,符合標準的即可同出版使用。在教學實踐中脫離中 學實際的歷史教科書自然會淘汰,那麼中學歷史教科書質量就必然會有較大提高。
    (責任編輯 鍾州/校對 思琴 古躍)


論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