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索高校交通心理學教學模式改革論文

學問君 人氣:8.54K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樹立以提高質量爲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當前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教學模式的創新。因爲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念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形成的較爲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和程序,反映了課程設計者與實施者對待教學的態度,並且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探索高校交通心理學教學模式改革論文

交通心理學是研究交通運輸系統中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是現代社會中工程技術與人因學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透過系統地學習交通心理學課程,學生能夠掌握交通環境中人、車、路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以及在交透過程中,駕駛員、行人、乘客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掌握駕駛員心理選拔的技術和交通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並能具體應用到汽車駕駛、駕駛員培訓、交通管理等工作領域。

一、交通心理學的課程特色

(一)立足學術前沿

交通心理學的研究始於1913年,德國工業心理學家Münsterberg開展的電車駕駛員和船員的勝任特徵研究。經過100餘年的發展,在研究問題方面,從最開始只關注單一的駕駛疲勞問題,到目前從駕駛員的年齡、經驗、性別、危險知覺、警覺、決策、情緒、駕駛風格等多個角度、多種因素考察駕駛過程中人的因素對駕駛安全、運輸效率的影響。近期,還有研究者開始關注交通文化方面的問題,例如不同文化氛圍中駕駛員違規行爲、禮讓行爲及車語使用等方面的差異。[3]在研究方法方面,從最開始單一使用量表法、反應時法,到目前綜合使用駕駛模擬器(或實車測試)聯合腦電測量法、眼動測量法及生理多導儀全面系統考察駕駛員駕駛過程中的行爲指標和生理指標。

由於交通心理學學科知識體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學內容立足學術前沿。既要融合工業心理學、人類工效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方法,又要注重應用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應包括:影響駕駛安全的生理及環境因素、駕駛員視知覺、駕駛員注意、駕駛員危險知覺、駕駛決策、駕駛員情緒、駕駛員人格、駕駛員培訓及教育等。講授內容要釐清汽車駕駛員安全心理學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實證研究資料爲堅實基礎,力圖向學生反映汽車駕駛員安全心理學的最新進展。

(二)課程體系嚴謹

根據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基本結構的理解,學生理解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容易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促進學習遷移、促進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並可以提高學習興趣。爲了促進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發展,交通心理學課程體系必須系統而嚴謹。汽車駕駛員安全心理學是一門研究駕駛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的科學。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會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駕駛員特質(年齡、性別、駕駛經驗、駕駛員狀態、操作熟練性、人格)、路況複雜程度(交通條件、天氣條件、路況、乘客數量和類型、車倉的人體工效學設計、車速)、分心干擾、駕駛員的文明素質、交通文化氛圍等多種因素的動態調節。該課程應向學生全面系統闡述駕駛員在駕駛汽車過程中的感知、注意、決策、情緒、駕駛行爲風格等心理活動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形成嚴密的知識體系。根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只有當知識體系以網絡化的形式內化於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學生才能把知識作爲主體經驗加以遷移和應用,以科學的眼光,對交通事故的成因進行人、車、路和環境綜合分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提出事故預防策略。

(三)注重聯繫實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經驗,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爲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7]高校課堂教學,更應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原則,《交通心理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與現實交通生活非常貼近的應用心理學學科。國際應用心理學協會第13分會即爲“交通和交通運輸心理學分會”(Division of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Psychology)。如果我們把“應用”理解爲嚴格利用程序來解決實際利益問題,那麼應該指出,應用科學應符合三大標準:實用、迅速和方便。其具體要求如下:應用科學處理的是特殊、具體的問題,它的研究對象比基礎科學的研究對象更爲明確;應用科學最後得到的結果一般並不廣泛擴散;應用科學仍然像基礎科學一樣應該適應實際情況和接受檢驗的可能性,應用科學比基礎科學更容易接受實踐的'檢驗。

着眼於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認爲是應用研究,基礎研究涉及的是根本性問題,總的原則或理論。應用研究直接用來回答現實某一具體問題有關的疑問。而交通心理學恰恰具備現實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實證性和實效性特點,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聯繫實際。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從問題出發,展開理論闡釋。並在每章之後,結合相關實證研究,針對人、車、路、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傳授學生如何制定預防和干預交通事故的方案。

二、交通心理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內容

(一)依託團隊建設,開發教學資源

《交通心理學》是一門新課,即要求教學體系嚴謹,立足學術前沿,但是教學資源積累薄弱。迫切需要開發教材、演示文稿、教學案例、實踐項目等教學資源。針對這一問題,有研究者提出:要想把某一門課程培育好、建設好,需要充分調動教師團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集體的力量與智慧。精品課程的建設要求系統開放化、成員團隊化、連環互動化(師生、師師、生生可以實現連環互動)。它是以學生的培養爲主線、以課程的邏輯聯繫爲紐帶、以教師團隊合作爲支撐、以質量效益爲抓手、以深化教學改革爲動力的新型課程建設模式。

因此,主講教師應建立《交通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團隊。例如,可由一名經驗豐富的主講教師,帶領多名年輕教師和研究生組建教學團隊。團隊成員在教學過程中,會向學生滲透最前沿的科學知識,讓學生獲得專業化的學習指導。團隊一方面對課程進行系統研究,明確教學內容和課程之間內容銜接關係,另一方面,以課程教學大綱爲藍本,結合承擔完成的其他各類交通心理學課題,進行案例規範化處理,並將其形成教學範本引入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中,成員進行分工合作,全員參與教學組織活動,這不僅可以全面提高團隊成員科研能力和項目研發水平,開發大量交通心理學教學資源,而且有利於將專業人才培養的精髓——團隊合作精神灌輸到課堂教學中。

(二)完善課程內容,擴充知識體系

《交通心理學》課程要求立足學術前沿,課程體系嚴謹,理論聯繫實踐。國內外駕駛員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發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領域層出不窮,爲了緊跟學術前沿,還要不斷蒐集新的研究內容,特別以往教學發現,由於大學生駕駛經驗少,案例教學就顯得尤爲重要。瓦根舍因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礎性和範例性爲標準,選擇典型案例和關鍵問題,透過講授和探討,帶動學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論知識、從而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教學團隊需要不斷根據新的研究進展,擴充課程內容,結合豐富案例,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理論,擴充學生的知識體系。

(三)豐富組織形式,提升學習興趣

《交通心理學》課程如果嘗試使用團隊教學模式,就需要改變原有的課堂組織形式,依託教學團隊的力量開展教學活動。課程有一名主講教師,貫穿整個學年教學進程,由他介紹交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歷史及研究任務等基礎知識,同時,他負責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日曆,安排教學團隊成員到課堂授課。這一組織形式並不是簡單的輪流上課,所安排的教師一定是熟悉該章節,或正在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人。授課人可以將交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融入到自己具體的研究中去,給學生全面展開該領域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式和應用成果,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帶給學生最新的前沿知識,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對某一領域形成全面、深入的瞭解,將基礎知識及時應用到實際的生活和研究領域。這將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而且這也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訓練了邏輯思維,培養了科研視角,深刻領悟團隊精神,培養創新意識。

(四)更新方法手段。

提升教學效果《交通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單靠書本知識和教師講授很難給學生直觀認識,例如,關於駕駛員危險知覺、駕駛員視盲、駕駛員分心等領域的課程內容,需要依託形象生動的案例分析。由於駕駛本身是一種動態過程,一種操作行爲,因此,文字說明和圖片演示都不利於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興趣。但是,又不能讓每一名學生都進入駕駛室進行演練。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效果。此次課程改革將嘗試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蒐集典型的交通事故視頻影像資料,透過特殊的視頻剪輯軟件,將網絡視頻、已有的行車記錄儀影像進行剪輯,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課堂演示並輔之以案例分析。並結合實驗法等研究方法,幫助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學知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到學用結合。

(五)結合實踐項目,培養創新精神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基於問題的研究性學習過程,即把學習置於有意義的比較複雜的問題情境中,旨在讓學生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從而掌握科學知識,形成問題解決技能,培養自主創新精神。[10]還有研究者提出, 研究性教學在高校的實現方式是項目式教學,是以研究項目爲核心重組知識體系和重構教學組織形式。

爲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更深入地瞭解交通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課程改革可以結合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開放交通心理實驗室,鼓勵學生進入實驗室開展駕駛模擬器研究和眼動研究,在科研實踐中訓練學生的應用技能。並由此改變以考試成績作爲學業績效評價標準的做法,而是要求學生期末時上交一份實驗報告或科技論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