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專業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學問君 人氣:1.84W

調查表明,目前高校培養的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較差,已經影響到他們在工作崗位的發展。因此,在校期間,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十分必要。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工商管理專業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摘要: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也是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力量。高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而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如何在實踐中增強創新活力、挖掘創新潛力,需要高校和企業之間形成合力。本文以校企協同爲視角,首先分析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然後對工商管理專業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定位,最後提出高校與企業共同培養工商管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實踐創新能力;校企協同

2016年7月18日發佈的《教育部關於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內在要求,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作爲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可以看出,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爲當前高等教育的緊迫任務。實踐創新能力是檢驗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標準,是能力與素質、創新與創造等多個概念在新時期高等教育理論上的重構,其構成要素包含實踐創新品質、實踐創新技能和實踐創新環境三個部分,前兩者依賴於實踐創新環境,實踐創新環境的主要提供者是學校和企業,而如何將學校和企業進行協同,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便顯得尤爲重要。

一、我國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爲了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創新能力進行分析,課題組選取了我國各地幾所比較有代表性的高校作爲主要調查對象,在調查之前,課題組首先徵求了高校師生、企業管理人員、教育專家等多方面的意見,對問卷的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了設計,爲了使調查的內容具有廣泛性,樣本具有代表性,提高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課題組對調查的部分高校進行實地調查,當場回收問卷;對部分高校採用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6份,佔98%。透過對問卷進行歸納整理,可以發現我國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大致如下。

1、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有待突破

據調查,我國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實踐培養模式一般爲:提出理論→進行模擬→學科競賽→得出結論。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後大都從事企業實際管理工作,培養模式上應突出應用性和創新性,但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存在的缺陷有: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養模式仍然是“提出理論、進行模擬和學科競賽、得到結論”這一傳統步驟,尚未能結合校企協同來進行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和雲計算技術已經發展成熟的時代,大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這個平臺,沒有利用互聯網技術收集並管理相關數據,高校教育閉門造車,導致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偏低,視野不開闊,這也導致了學生畢業後不能很快適應社會。大部分學校沒有結合學校特色、專業優勢以及區域經濟特徵和市場需求進行人才培養規劃,從而使畢業生專業特色不鮮明,層次性不明,針對性不強;另外,學校培養目標定位單一;“進階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這一性質幾十年來始終沒有發生變化,從生源素質和用人單位的現實需求來看,如果僅僅定位於“進階專門人才”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培養社會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必須將高校和企業協同,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模式。

2、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硬件設施有待加強

課題組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硬件設施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學生對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設施的滿意度有待提高,大部分學生對現有實踐教學的硬件設施滿意度一般,佔比47%,部分學生不是很滿意,只有5%的學生對現有實踐教學設施條件感到很滿意。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包括:第一,我國高校在招生規模快速增長過程中,實踐教學設施未能成比例增長,從而無法滿足學生實踐教學創新的需求;第二,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缺乏健全的實踐教學硬件設施,例如基礎科技活動中心、實訓基地的設備和實訓環境,導致在校大學生在接受理論教學的`過程中,無法保證接受實習的機會。上述情況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硬件設施建設比較落後,學校的實踐教學設施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建設和完善。另一方面,高校應該意識到實踐教學的社會性,應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積極建立合作關係,開發校外教育資源、建立實習基地,爲在校學生鍛鍊、提高實踐能力提供機會。

3、工商管理專業創新成果轉化率不高

湖南省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創新成果轉化率情況如圖3所示,據調查,湖南省某所有代表性的高校每年完成創新成果50項,其中能轉化並批量生產的約34%,形成產業規模的僅6%。這與發達國家70%至80%的成果轉化率相去甚遠。這在國內其他的高校也是這種情況,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產生,由於缺乏有效動力,很多成果束之高閣。第二,越是原創和創新點的成果越難以轉化,或者轉化週期越長,而且高校的科研成果基礎理論偏多,大多重“研”不重“用”,重“學”不重“術”。第三,高校科技成果“試驗”條件不如企業,資金短缺,經驗缺乏。既是知識精英又是經營精英的教師少之又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成果轉化。第四,高校科技人員不是從市場和企業需求的角度出發開展工作,而是從自身興趣的角度出發開展工作,或者只是爲了發論文做研究,這些都會導致創新成果與實際應用相去甚遠。目前的這種情況一方面反映了大部分高校的研究成果轉化爲真正的技術產品缺乏相應的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另一方面,如果實施校企協同,企業進行科技成果的市場推廣,提供反饋資訊支援和資金等加強成果轉化後的跟蹤服務,情況就會有所轉變。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高校應該對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定位,另一方面,應該跟企業進行合作,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提高實踐創新能力並進行創新成果轉化。而如何進行校企聯動,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顯得尤爲重要,這也是當前大學教育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的關鍵。

二、校企協同下,工商管理專業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目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存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人才培養方案與實際脫節,學校“真實環境”不完備,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弱;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連貫,知識碎片化,學生創新意識弱等問題。根據存在的問題,應結合校企協同理念,對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校企協同理念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國際有關創新研究領域方面的協同理論[6],該理論認爲,協同是指在整體發展中各參與者之間相互的溝通協調與合作。現根據校企協同的理念,將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如下。

1、專業教育與技能教育相融合

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絕大部分畢業後直接就業,因此,學校既要講授專業知識以給他們提供發展的潛力,更要傳授技能以給他們安身立命的本領。例如:當前會計方向的在校學生存在較多的短板,由於受到硬件方面、專業師資的限制,目前的師資隊伍大多是專才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大多不具備財會和計算機的複合知識,尤其缺乏實際研發的經驗,這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是一個很大的制約;然而如今,很多會計師事務所都採用了他們自己開發的審計軟件,國內的一些大事務所也在自己開發審計軟件。這些都要求學生不斷提高軟件方面的知識,能夠操作不同類型的財務軟件,提高審計效率服務。學校應將課程實驗、技能實訓、綜合實習、社會實踐等都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並跟企業進行合作,爲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習平臺,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深入瞭解企業的需求,這樣會使他們的學習變得更有針對性。

2、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相融合

大數據背景下,社會對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實踐能力方面的要求除了要有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外,還要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要保持專業能力的持久生命力。因此爲了讓學生畢業後適應工作崗位的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要求,必須堅持寬口徑培養,將實踐教育和創新教育結合起來,學生必須學習交叉學科知識,以便能夠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需要。因此,學校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還應將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實踐教育相結合,挖掘實踐創新能力,使學生在接受教育時做到能力訓練與智力開發相統一,學校應該與企業協同,構建資源共享平臺,整合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社會各方資源,打造產學研戰略聯盟,引導專業人才和創新人才雙向融合發展,以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複合型創新型人才。

三、校企協同視角下工商管理專業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1、強化工商管理專業“理論學習+實踐訓練”教學模式

社會需要實用型的複合人才,高校除了要傳授專業理論知識之外,還應該重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實踐教學不同於理論教學,它有着理論教學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高校在培養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時,應建立“理論學習+實踐訓練”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學生要有提升實踐技能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自己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主人翁精神,爭取校內外實踐活動的鍛鍊和成長機會,積極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以彌補課堂上專業基礎知識獲取的不足。另一方面,學校應與企業合作,加強和推廣實踐教學的氛圍,根據培養目標激發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實踐意識,儘早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瞭解社會,瞭解未來崗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培養學生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對此,高校可以對學校實踐課程的實施做到隨時監督和檢查,建立實踐教學課程的不定時檢查制度,督促和監管實踐教學的質量問題。

2、構建“開放辦學+合作競爭”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校企協同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打破了高校傳統的封閉、孤立的人才培養模式[8],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因此,高校應與企業進行協作,構建“開放辦學+合作競爭”相結合的教學體系。第一,構建特色鮮明的“在校學習+在企實習”工商管理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解決團隊合作和交流溝通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問題。透過校企合作,營造開放、交流的教育環境,爲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選擇,爲人才的培養搭建良好的平臺,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社會化發展。第二,建立一支以校內專職教師爲主,校外互聯網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爲輔的“雙師型”高水平工商管理教育師資隊伍,形成“走出去、請進來”的開放式師資隊伍建設機制,設計彈性化、柔性化的教學計劃動態調整機制,突破僵化、剛性的教學管理形式,針對企業資訊的不斷變化,適時調整教學方案和課程內容。

3、完善“強化實踐+需求導向”的工商管理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基於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現實要求,學校應以“多元化”與“專業交叉”爲視角,構建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創新型卓越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第一,高校與相關行業主流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根據行業發展及對人才的需求合理確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高校根據企業需要實行“訂單式”培養,量身定做適用人才,學生進入企業後,企業要按方案完成相關課程教學和專業技能培養;校企協同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在校學習+在企實習”實踐教學體系。第二,高校跟企業進行長期合作與交流,可充分了解學生的職業需求。學校爲企業提供研究與智力支援,而企業則爲學生提供實踐崗位、實踐培訓、實踐教育的機會。以校外企業實訓基地爲依託,以學生到企業參與實際生產及管理爲主,實施雙導師制,進行管理實習、企業實訓及畢業設計,提高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第三,高校和企業分別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進行監督和考覈,採取等級(A、B、C、D)平時考覈機制,可設立自動化專業認識實習、互聯網軟件設計、技能訓練、科研訓練等項目教學環節,採用“實操答辯”考覈方式,加強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測試和提升。同時,學校可與企業共同搭建虛擬雲平臺,爲學生提供虛擬模擬空間,共同建設交叉學科、協同創新中心等多樣化的創新平臺,促進不同類型不同來源數據的整合,同時學校將雲計算、大數據分析技術作爲基礎課程設定,並引入項目制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總之,高校培養工商管理專業實踐創新能力,要深化校企協同理念,在實際操作時,不應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出現“一頭熱”的現象。加強校企協同,要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企業在校企共同育人過程中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更是受益者。校企雙方按照“資源整合、文化融合、產學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等,切實增強高校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和學生創業創新能力,以產業或專業(羣)爲紐帶,推動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銜接,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培養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個過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馬懷宇等: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討[J].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2(11).

[2]嶽曉東、龔放: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2009(10).

[3]常維亞、邢鵬、趙莉:探索建立研究型大學本科實踐教學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4(9).

[4]王強、孫慧:實踐教學保障體系探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5).

[5]季誠鈞:關於教學論學科建設的探討[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6]卡爾米切姆:科學、技術、醫學文化導論[M].紐約:自由出版社,1980.

[7]趙斌等:強化研究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培養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20).

[8]巴素英: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的教學及趨勢[J].現代教育科學,2004(2).

[9]劉鶴翔、盛發強:三極產品的魅力[J].創業家,2012(12).

[10]丁國新等:工商管理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J].廣東化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