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英語重修課程的問題和策略初探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3W

【摘 要】隨着學分制的貫徹,重修課程教學成爲高等教育日益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將透過具體分析大學英語重修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如何更爲有效地開展大學英語重修課程的教學活動。

大學英語重修課程的問題和策略初探論文

【關鍵詞】重修;大學英語教學

Abstract:Since universities began to implement credit system, students failing the make-up exam have to retake the course. The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ccurring when teaching those students and suggest feasible measures in the hope of offering helpful advice.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o retake the course

自我校實行學分制以來,學生必須獲得專業規定的學分才能畢業,筆者學校實行補考制和重修制並存的“雙軌制”,即課程結業考覈不及格但又達到一定分數的課程給予一次補考,對補考後仍不及格以及課程結業考覈達不到一定分數標準的課程,必須要進行重修以取得該課程的學分。大學英語一直是各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每個學期都有學生參加重修課程的學習,儘管學校和教師都相當重視重修課程的設定,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重修課程的教學效果並不理想。

筆者在2007-2008學年擔任大學英語(1)重修課程的教學工作。班級的曠課率高達近50%。筆者做過初步調查,發現重修課的出勤率普遍偏低,許多班級的曠課率都達到40%-50%。如何改變英語重修課的現狀,提高重修課程的教學效果,成了提高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關鍵。

現大學英語重修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 學生情感因素

1.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任何學習的成功都不能完全取決於智力因素,學習者自身的非智力因素(興趣、動機、情感、策略、性格等)在一定條件下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興趣是人樂於接觸事物,併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興趣也是學習者入門的嚮導,是感情的體現,促使動機的產生。學習者有了興趣就會對相關活動表現出積極肯定的情緒。”(6,P103)反之,缺乏學習興趣,學習者就會缺乏學習動力和積極性,在課堂學習中會表現爲曠課、注意力不集中、不參與課堂互動。

參加大學英語重修班學習的學生大多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重修的目的主要是爲了補學分,而不是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因此缺乏對英語的興趣是重修班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

2.學生學習壓力過大

參加大學英語重修班學習的一部分學生一學期內有幾門課需要重修,心理壓力和學業壓力都很大。白天的專業和基礎課程的任務就比較重,晚上還要疲於應付各門重修課程。繁重的學習任務和精神壓力往往會造成部分學生的厭學情緒。

二、師資配備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導

自大學擴招以來,多數高等學校都面臨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許多擔任重修課程的教師,本身就課程教學任務就相當繁重,很難有充足的精力和時間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和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三、學時少,教學任務繁重

重修課在筆者學校只有12周的授課時間,而且每週的授課時間集中,一次4節課。相對正常教學周的時間來說,教學時間短,時間密集,對於基礎本來就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在短時間內,接受更多的資訊量是不可能的。

四、學生基礎參差不齊

在筆者承擔教學的任務的大學英語(1)的班級中,英語水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其中有一部分重修的學生是爲了在這門課程中獲得更高的基點,這部分學生對獲得的大學英語(1)的成績不滿意,希望透過重修能獲得更好成績,其中有的是入校就進入快班從大學英語(2)開始學習的'學生。這一部分學生大多已經透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英語基礎好,學習認真。而另一部分則是在大學英語(1)的期末考試和補考中都沒有及格的學生,英語基礎很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很難設計同時適合兩種學生的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內容太簡單,對於基礎好的學生,上課內容就會缺乏挑戰性;內容太難,基礎差的學生則會聽不懂。

筆者根據上述問題,提出一些初步解決的策略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深層動機。動機分爲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表層動機通常與個人的前途直接相關,動力來自外部;深層動機一般不與學習者個人的前途和經濟利益發生直接的關係,學習動力來在對英語語言或文化本身的興趣“(1,P105)“具有深層動機的學生對學習外語感興趣,對外國文化感興趣。深層動機愈強,使用目標語言的慾望愈強,因此以來母語的可能性就越小。”(1,P109)也就是說,學生的對英語語言本身的興趣越大,即深層動機越強,自覺學習和使用英語的可能性就越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深層動機,是外語教學工作的關鍵。

2.教育心理學家把英語學習的原因分爲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前者指物質刺激,如:證書、文憑、高工資等;後者指非物質刺激,如:興趣、愛好等。深層動機來源於對語言本身的濃厚興趣。如果僅爲了獲得學分或透過四六級而學習英語,表現爲“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缺少主動精神。因此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挖掘語言本身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英語語言之美。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英語除了過四六級還爲了未來的生存和競爭,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對英語語言本身和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等感興趣。這種學習的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的融合與補充定能轉化爲學生的學習動力。

《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明確指出“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成功的外語教學應該能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獲得足夠的目標語輸入和交際實踐機會,並教給他們相應的學習策略,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表現爲學生喜歡某位教師,其課堂氣氛往往就比較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濃厚。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重視感情的投入,多傾聽學生的聲音,對他們多用積極的語言進行肯定與表揚,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用真心去贏得學生的心,從而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3.制訂有針對性的學習大綱

現英語重修的教學主要採取兩種模式:(1)重複教學——即將重修的課程的大學英語課本再重複講解一次;(2)習題教學——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教學內容主要以習題講解爲主。兩種模式都有其固有的弊端,重複教學,學生大多會表現出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習題教學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卻忽略了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培養。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大綱,選用同等難度不同的教材,教材講解與習題穿插進行,新鮮的語言材料避免重複,習題的穿插定期地檢驗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有利於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選擇教學內容是應考慮爲課堂教學提供最佳的語言樣本和有系統性、有針對性的語言時間活動的材料。並注意思想性、系統性與靈活性、可接受性與前瞻性、語言典範與時代氣息的關係。

4.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重修課分層次教學

“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是一個指導性的教育原則。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嘗試佈置作業,定期檢查學習進度的方式進行輔導,對出勤率不做要求。而課堂內容的設計主要針對基礎差的學生。

而基礎差的學生在上課前最好能參加一次語言技能考覈,根據考覈的成績分析各個學生的薄弱環節,佈置相應的課後訓練任務,並定期對課後訓練的完成情況進行考覈。課堂和課後雙管齊下,對於不能積極按時完成課後訓練的學生,教師也有權利取消其考試資格。

5.實施導師制

實施導師制,有針對性的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學生學習指導。筆者發現許多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都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能有一名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提供課後指導和幫助,學生不僅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指導,而且導師的積極引導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各個年級參加大學英語重修的人數並不是很多,導師制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幫助基礎薄弱學生的有效方式。

重修課的教學對基礎較差學生的成功引導,不僅可以提高學校的英語整體水平,而且有利於改善整個校園的學習風氣。因此,高校管理部門和每位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嚴格管理,合理安排時間,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二期,2001.

[2] 王振濤,賀洪江.提高重修課程教學質量的方法探討[J].《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第四期,2003.

[3] 唐堅毅,汪寧.大學英語興趣教學的探究與時間[J].《創新教育》第二期,2008.

[4] 王莉梅.大學英語學習策略探究及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啓示[J].《中國高教研究》第一期,2008.

[5] 吳健青.策略訓練: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探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6期,2006.

[6] 姜麗霞,李嬋,趙霞.論非智力因素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