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利用問題情境 激發學習主動性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1W

新課程理念下的《科學》課程,由於內容設計的開放性,強調科學探究過程,注重培養科學精神。因此,在進行科學探究過程中會有許多問題和情景都是教師一時無法解答的,需要在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尋求答案。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學習效果取決於學習的主動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而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一定情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有意義的建構方式自己主動獲取。核心思想是“透過問題解決來學習”。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質疑,努力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利用問題情境 激發學習主動性論文

1.教師注意發現、創設和利用問題情景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一切有效的工作都必須以某種興趣爲先決條件。問題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慾望,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學習動機。新課程理念下的《科學》教材,其實是不太需要教師刻意去創設問題情景,只需教師能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改變“傳授式”教學方法,注意發現和利用好問題情景。而這些問題情景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爲前提,以觀察和實驗爲基礎,以學生互動,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爲中心。

(1)及時發現問題情景

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問題情景,就不會錯失一些非常有用的教學生長點。

在七年級“觀察蝸牛”的學生探究實驗過程中,本人在巡視指導時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得到“蝸牛有聽覺”這一結果。在仔細觀察了學生實驗過程後發現:學生在鼓掌時離蝸牛太近,並且讓風吹到了蝸牛的觸角,因而引起了這一錯誤結果。如果教師不是在學生探究實驗過程中及時發現這一問題,而是在作業批改時發現,那就錯失了這個很好的教學生長點,學生對此錯誤印象也不深刻。對此現象,本人不是簡單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現象和學生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比較;然後讓學生重複實驗;進而分析和討論產生“蝸牛有聽覺”這一錯誤結果的原因。

又如,在進行“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實驗時,當學生完成電路連接並閉合開關後,很多組的學生髮現電燈不亮,於是紛紛舉手。當教師提問電燈不亮的原因時,絕大多數學生認爲是“電路斷路”。但事實並非都是如此,這又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情景。以電學實驗中常見的電路故障爲契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2)適時創設問題情景

創設問題情景的標準是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如在學習酸鹼指示劑時,本人就在課堂中創設了民間“道士捉鬼”的情景:教師手舞木劍,口中唸唸有詞,然後把木劍往事先準備好的放有“清水”的大燒杯中一浸,只見縷縷“鮮血”流出。這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生急切想知道“道士捉鬼”的真實原因,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的主動性。

又如,在進行“土壤酸鹼性測量”實驗時,本人用多媒體創設了問題情景:在進行沿海防護林建設時,大量由民間捐送的植物不能成活,種子不能發芽。然後提問這是爲何?從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土壤取樣時選擇不同植物的生長地。指導學生從科學性和實用性出發設計和改進實驗:土壤的酸鹼性對作物的生長影響很大,在實際生產中要經常測量土壤的酸鹼性,以決定種植的作物種類,或研究土壤的改良辦法。

(3)合理利用問題情景

任何科學實驗都不可能非常順利,總會有意外現象出現,而有些意外現象的出現往往可以利用,並引起高度重視,這在科學歷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事例。

如在鹽酸除鏽實驗中出現的“意外事件”:冒氣泡現象。

透過進一步提出問題,讓學生設計探究實驗解決問題,這樣可以達到幾個目的:一是體現問題研究的層次性;二是體現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問題來源於生活;三是酸與活潑金屬的`反應實驗由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並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又如,本人任教的班級教室在一樓,每週一上午上科學課時,運垃圾的拖拉機就準時從教室邊經過,它發出的巨大噪聲讓師生無法上課。因而在進行“聲音的傳播和噪聲的危害與防護”教學時,本人就很好地利用了這一情景,達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一是它發出的聲音讓我們不舒服,讓學生體會噪聲的危害,能自覺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不製造噪聲影響別人;二是當拖拉機來時,大家馬上關窗門,但聲音還是能進來,說明玻璃能傳播聲音,也能吸收小部分聲音,進而學生就聯想到了隔音材料和噪聲的防護方法等問題。

2.學生互動,大膽假設,實驗探究

當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後,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透過分析討論,大膽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應對學生的假設和方案進行評價,以免挫傷其積極性,而應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自己修正,教師只作啓發和引導。

如前面的“電燈不亮”問題。我是讓電燈已發光的小組派代表到其他沒發光的小組去,協作他們尋找原因,然後向大家彙報檢查方法,經過,結果和改進方法。大約5分鐘後,學生開始交流他們的做法。

學生1:我們先檢查電路連接是否正確,接線頭是否鬆動,在確認一切正常後,我們判斷是小燈泡壞了。於是我們把小燈泡直接接到電池兩端,發現也不亮,這證明我們的假設是對的,更換新燈泡後就亮了。

學生2:我們組是變阻器連接錯誤,引起電路中電阻太大,電流太小,導致燈泡不亮。

學生3:(該學生,其父親是電器修理工,且其本人其他科成績不好,但動手能力很強,他的方法是標準的故障檢查方法,而教師還沒教過)我們先取下電壓表,保持其他連線不變,用試觸法依次與電路中的各元件接觸,如果與哪個元件並聯時電壓表有讀數,就說明斷點在該元件的兩接線柱之間,最後我們發現是燈座接觸不良。

還有電池不能提供電能的;燈被短路的;電壓表串聯的等。

由此可見,學生不但具有較高的探究熱情,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探究能力,並且在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協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3.師生互動,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在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過程中,一方面,要放手讓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動手實驗,動眼觀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對出現的不同意見,不同現象,特別是疑難問題,應師生互動,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前文中的“蝸牛事件”,本人第一次碰到時也是束手無策,雖然在備課時知道蝸牛無聽覺,但學生實驗結果都是它有“聽覺”。對此我沒有迴避,而是和學生一起重做實驗,終於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是學生在鼓掌時離蝸牛太近,讓風吹到了蝸牛的觸角,因而引起了這一錯誤結果。在瞭解了產生問題的原因後,我們師生進行了交流。

教師:“你們是根據什麼來判斷蝸牛有聽覺的?”

學生:“鼓掌時蝸牛觸角有明顯收縮現象。”

教師:“觸角有明顯收縮現象,就能證明有聽覺嗎?”

到此,學生才明白是不能證明的。因爲,前面一步實驗就是根據蝸牛觸角有明顯收縮來說明它有觸覺的。

然後我又引導學生再做實驗,特別強調不能讓風吹到蝸牛的觸角上。這次學生都得到了正確答案。經過分析討論和重複實驗,學生深刻體會到在實驗中應嚴格控制相關變量,排除干擾因素,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而,科學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科學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很多,用問題情景實驗探究只是其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