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競爭力的模型建設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8W

關鍵詞:發表經濟哲學論文,經濟與管理論文發表,經濟方面論文投稿

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競爭力的模型建設論文

1引言

汽車行業是所有生產和銷售各類汽車及其零部件等汽車產品的企業總和。雖然在現階段,世界汽車市場處於相對穩定的發展期,但是與穩定的發展期不同,中國汽車市場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加,而且汽車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逐漸升高。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從戰略角度出發,許多外國的汽車企業都開始關注中國市場,在加快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加深了進入的深度。短短几年內,許多國際汽車的巨頭在中國的戰略佈局已經完成,與此同時,世界排名靠前的汽車生產商也都成功的在中國找到了合作伙伴,而較早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也都擴大了投資規模。在外國企業積極開發中國市場的同時,我國的民營汽車企業也開始迅猛發展,並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而我國的汽車市場也開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

面對我國汽車市場不斷增加的需求以及世界汽車強國對國內市場的搶佔,我國自主品牌企業汽車可謂是步履維艱如履薄冰。雖然市場份額遠不如其他企業,但是自主品牌的存在對於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以吉利、比亞迪和奇瑞等爲代表的民族汽車工業在與合資品牌激烈競爭的過程中,有效的促進了我國汽車市場的快速升級,主要體現爲消費規模、發展速度、管理模式和競爭形態。

因此認真分析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當前所存在的以及未來可能存在的在競爭力方面的優劣勢,探尋其競爭力劣勢存在的原因並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是現在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針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競爭力展開研究,構建企業競爭力的評價體系,以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爲樣本,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競爭力分析的實證研究,透過研究找出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在競爭力方面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改進辦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文獻綜述

2.1企業競爭力的定義

關於企業競爭力的定義多種多樣,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從與競爭對手相比較的角度界定,World Economic Forum(1994)指出,企業競爭力是企業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多的財富。Philip Kotler和Gary Armstrong(2001)認爲,企業比競爭對手更有效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是企業競爭力。這個角度側重於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更多的將競爭力的分析限定於對企業外部競爭環境的分析,但卻忽略了一點,即企業的自身內力對於企業的競爭力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

從企業自身資源和能力的角度界定,G. Hamel和C. K. Prahalad(1990)認爲,企業競爭力是組織的一種學識,這種學識主要是指企業怎樣協調各種不同的生產技能,以及企業如何將多種技術流派進行有機的結合和利用;曹建海(2000)認爲,由企業一系列特殊資源組合而形成的佔領市場、獲得長期利潤的能力就是企業競爭力。這個角度與上一個角度相反,只關注了企業的自身內力,卻忽略了企業的外部環境的重要性,容易導致企業盲目自大,最終失去了其原有的競爭力。

從綜合概括分析的角度界定,Michael Porter(1997)認爲,企業競爭力是一個企業對其行爲效益有貢獻的各項活動。金碚(2002)認爲,企業競爭力是企業的一種綜合素質,這種素質使得企業在競爭性的市場中可以比其他企業更加持續有效的向市場提供其產品及服務,從而獲取利潤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因此,界定企業競爭力要綜合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即資源、能力和企業的.外部競爭環境。

因此,企業競爭力就是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有效整合與優化配置內外部資源,提供市場和顧客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並且在與競爭對手的角逐中建立競爭優勢,進而促使企業生存與持續發展的能力。

2.2企業競爭力理論

關於企業競爭力理論,學術界主要圍繞產業環境、資源、能力等因素來闡述各自的觀點。

由於受到以Michael Porter爲主的結構學派的影響,在研究初期,我國對競爭力的研究主要以產業分析爲主。並且項保華等(1999)還提出了波特模型的改進模型。

Wernerfelt(1984)認爲,企業內部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及積累的知識性資源能產生競爭優勢,這就是“企業資源基礎論”。Barney(1991)在Wernerfelt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爲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企業可以透過兩種方式獲得競爭優勢,一種是提高其所佔有的資源的質量,一種是比對手更有效的利用資源;他進一步指出,當企業所擁有的資源難以模仿和替代時,企業就獲得了持續性的競爭優勢。

“企業能力理論”(20世紀80年代末期)認爲,決定企業績效的基本因素是企業的專有資產、能力和獨特機制。該理論主要包括G. Hamel和C. K. Prahalad(1990)的核心能力論、Alfred D. Chandler(1992)的組織能力論、Stalk等(1992)的流程能力論以及Hamel和Heene(1994)的企業能力基礎競爭論。

20世紀90年代,學者開始關注企業的內在能力,所謂內在能力,是指企業內部獨有的、能爲消費者帶來特殊效用並能使企業在某一市場上長期具有競爭優勢並獲得穩定的超額利潤的能力。例如,針對C.K. Prahalad和G. Hamel的核心能力論的侷限性,柯銀斌和康容平(2000)提出了企業戰略能力矩陣。根據企業競爭力的強弱,葉煥庭和滕光進(2000)將能力理論與契約理論有效地融合,構建了企業競爭力能力體系。

2.3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

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主要有數據包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多層次評價法和綜合指數評價法。每個評價方法都有其可取之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數據包絡法側重於競爭力的結果,卻忽略了影響競爭力的內部因素;層次分析法則受到評估主體的主觀方面的影響,使得判斷不夠準確;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結果受到評語等級的數量和量化方式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了影響了其評價的科學性;灰色多層次評價法受到白化函數的影響,對評價結果有一定的影響;綜合指數評價法透過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對企業進行競爭力的概括、計算和評價,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在指標選取和構建方面需要有一定的難度。《財富》雜誌2003年全球500強的競爭力評價指標爲營業收入、資產、股東權益、利潤、營業收入與僱員人數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