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預見性護理對麻醉患者恢復的應用

學問君 人氣:9.85K

麻醉恢復評分可以定量地反映病人的生理功能變化,以麻醉恢復評分爲基礎的預見性護理的實施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縮短病人留室時間.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預見性護理對麻醉患者恢復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對麻醉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臨牀效果。方法186例手術麻醉患者,按隨機投擲法分爲對照組和研究組,各93例。其中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研究組結合預見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護理後,研究組的麻醉不良反應、留室時間均少於研究組(P<0.05);出室時,研究組的麻醉恢復評分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麻醉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能夠降低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提高患者後續的治療質量,值得臨牀普及與運用。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麻醉患者;應用

由於麻醉的藥物的持續作用,麻醉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較多,包括對呼吸功能及循環功能的破壞影響,因此,對患者實施麻醉的預見性護理顯得尤爲重要。術後恢復直接影響着疾病預後情況,但由於傷口疼痛、噁心、嘔吐、寒戰等不良反應,臨牀中該病的預後並不理想。爲了改善此種現象,本院開始試行對麻醉患者的預見性護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預見性護理能夠使護理人員的臨牀思維得到提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患者存在的相關問題。現以本院2011年3~11月手術後的麻醉患者186例作爲研究對象,其中93例結合預見性護理,詳細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186例研究對象均爲本院2011年3~11月手術的麻醉患者。按隨機投擲法分爲對照組和研究組,各93例。對照組中男49例,女44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44.3±7.2)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文化25例,中學文化49例,大學及以上文化19例。研究組中男50例,女43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4.9±7.4)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文化26例,中學文化50例,大學及以上文化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手術後採取去枕平臥位6h,並密切觀測患者的生命體徵狀況,波動較大時應及時通知醫師。研究組:首先對患者實施麻醉恢復的評分。①以評估表爲資料,對患者評分較低的項目進行加強改善,分析思考原因,並給予針對性護理。②針對患者實施的手術及疾病狀況,結合臨牀知識與經驗,預見性的判斷患者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及不良反應,並據此進行預防措施。③對逐漸甦醒的患者進行情緒上的安撫,誘導患者說出自身的不適,並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

1.3觀察指標探究兩組患者經護理後噁心嘔吐、甦醒延遲、寒戰、心率異常等不良反應情況。採用Aldrete評分[1],透過評估患者的活動、意識狀態、循環、呼吸、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5項指標瞭解患者入室和出室時的恢復情況,各項指標以0~2分方式計分,評分越高,顯示患者恢復狀況越好。同時記錄患者的留室觀察時間。

1.4統計學方法採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採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不良反應經護理後,研究組的麻醉不良反應明顯少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患者麻醉恢復評分及留室時間麻醉恢復評分:研究組入室(2.2±1.8)分,出室(7.5±1.3)分,對照組入室(2.5±0.9)分,出室(6.4±1.8)分,兩組患者出室時的麻醉恢復評分均明顯提高,但研究組明顯高於對照組(P<0.05);研究組留室時間爲(77.5±22.5)min,明顯短於對照組的(118.3±30.5)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381,P<0.05)。

三、討論

3.1預見性護理是指根據某種特定的疾病,有針對性的`預防與制止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不良反應或潛在的護理風險,是建立在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臨牀經驗基礎上的一種優質護理,以提高患者的預後爲目標,幫助患者早日迴歸正常的生活,護理人員提高預見性的意識能夠提高自身的專業內涵及水平,使護理質量得到質的提升[2]。麻醉後的恢復情況直接影響了疾病的轉歸,因此需要護理人員透過分析判斷現在或潛在的危險做出相對的護理措施,規避了風險的存在,提高治癒率[3]。

3.2有研究顯示,對麻醉後的患者實施有效地預見性護理,能夠明顯縮短患者甦醒的時間,降低其發生噁心、嘔吐、頭暈的現象,使後續的治療依從性得到增加,減少醫患糾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護理後,研究組麻醉併發症發生情況少於對照組,同時其留室時間明顯短於對照組(P<0.05);並且出室後研究組麻醉恢復評分明顯高於對照組(P<0.05),說明出室時實驗組患者的生理功能相比於對照組明顯要好,因此透過對患者的評估與判斷,能夠有效地總結出護理的不足,並針對此進行加強與彌補,有效地提高了護理的質量,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心理上的鼓勵與支援能夠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從而使治療依從性得到提高,增加後續治療的配合程度,減少留室時間,提高出室時患者的生理功能,本次研究結果與文獻一致[4]。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的實施,能夠明顯的降低手術麻醉後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預後,值得臨牀普及與運用。

參考文獻

[1]閆旭明,劉志英,邱銀燕,等.麻醉恢復評分聯合預見性護理在麻醉病人恢復中的應用.護理研究,2014,28(1):75-76.

[2]劉漢玉,吳曉珂,李文國,等.老年病人留置導尿的預見性護理.全科護理,2011,9(2):146.

[3]朱瓊芳,黃毓嬋,吳施惠,等.全身麻醉病人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麻醉甦醒期護理.全科護理,2012,10(20):1883.

[4]趙柏鬆,孟凌新.人性化護理在麻醉恢復室病人中的應用.護理研究,2013,27(8):745-746.